【摘 要】本文對高職院校中存在的校園危機特性進行了分析,從四個方面對危機的誘因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
【關鍵詞】校園危機 誘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54-01
一 高職院校校園危機的特征
1.影響深
高校集中的是有知識、有思想、有素質的知識分子。師生一方面非常關注社會發展,對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具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是各類媒體關注的重點。
2.傳播快
高職院校師生可以通過微博、BBS、QQ、MSN等高效的媒體傳播手段,達到廣播式的傳播。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危機具有比其他類型的危機傳播更快的速度。
3.發展趨勢難以控制
高職學生思想活躍、容易形成極端偏激的情緒。一旦發生危機,較其他危機事件更難以控制,發展趨勢更難把握。高職學生個體性危機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處置,極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同時對學校的聲譽造成極壞的影響;高職院校群體性危機事件,在失控的情形下,不僅對學生、學校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到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二 高職院校校園危機的誘因
1.個人因素
當代高職院校學生面對消極負面的影響,辨別能力差、選擇能力不強的學生通常無法自制,在當前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社會競爭面前,一部分心理素質欠佳的學生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和沖突,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2.學校制度體系因素
當前,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章制度體系,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中有些規章制度的具體規定與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規、規章有沖突。如不少學校規定“凡考試作弊者,一律按退學處理”,就與2005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關于退學的有關條款不相符。此外,部分學校的內部規章制度之間也存在矛盾,這在實際操作中就容易引發矛盾、沖突,進而產生校園危機。另外,由于國家對校園專項立法的不足,導致對學校缺乏有力指導,也是高職院校規章制度不完善的一大誘因。
3.學校管理與服務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高職院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經驗管理模式缺乏理性的、深層次的思考,就經驗本質而言,感性的成分很大,未能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更談不上對安全教育和管理體制的建設。學校管理與服務因素包括由學校內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解決而引發的突發事件。
4.外界因素
當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雖然思想更為活躍,自主意識較強,但心智不夠成熟,遇事缺乏理智的判斷分析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不顧后果,沖動行事。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凸顯,一些負面的信息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劇烈波動。
三 高職院校校園危機的防控對策
1.建立健全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
學校應結合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的具體規定,積極建立健全完善學校的內部規章制度,使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實現依法治校。
另外,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對學校規章制度與上位法律法規間或學校內部規章制度間相矛盾的情況,各高職院校應對自己學校內部的規章制度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對清理中發現與上位法律法規或學校內部其他規章制度存在矛盾的制度及時進行補充、修訂和廢止。同時,大力推進國家對校園的專項立法工作。
2.組建危機處理機構
我們應明確危機處理機構的設置是處理高職院校危機的組織保障。中國的高職院校危機處理機構可參照美國FEMA的模式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利用學校現有的行政管理教師作為兼職人員,做到高效處理學校的各類危機。因此,我們認為可將高職院校危機處理機構劃分為校級和院(系)級危機處理機構。校級的危機處理機構可設在校學生處,由學生處相關領導任學校危機處理機構主任,組織學生處相關的教師分管不同類型的危機。
3.建立暢通多維的溝通渠道
面對面的溝通是學校最直接了解學生想法、觀察學生情緒、拉進學生距離的一種方式。學校可采取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和設立學生接待日等方式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1)網絡溝通:學校應積極建立網絡溝通平臺,如QQ群、微信群等,一方面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導。(2)書面、電話溝通: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訴求,可采取書面和電話的方式進行溝通解決。學校可在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設立多個征求意見箱,將意見箱的位置向全校學生公布,并由專人負責定期查看意見箱,將學生的意見建議進行整理轉交相關部門處理解決。
四 結束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的社會危機隨之產生,這些社會危機也對高職院校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近年來不斷爆發的校園危機事件,暴露出了校園安全的一系列問題和隱憂。因此,加強校園危機防控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孫斌.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2]莫岳云主編.行政決策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