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蘭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16名留學生漢語高級寫作課的作文進行調查分析,概括了留學生常用漢語標點符號的形體書寫和格式書寫偏誤類型,簡單分析了偏誤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對外漢語的標點符號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留學生 標點符號 書寫錯誤 偏誤分析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76-01
通過對留學生書面作業的調查及訪談發現,留學生都認為標點符號的教學很有必要,但留學生的標點符號運用偏誤卻普遍存在。本文將具體分析留學生的標點符號運用偏誤。
一 留學生使用標點符號的偏誤分析
1.調查對象分析
蘭州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012屆的留學生分別來自越南、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五個國家。本文將以留學生寫作課作業為例,討論出現的偏誤情況。
通過對留學生平時寫作課作業的調查,其常用標點符號有以下幾種:句號、逗號、冒號、頓號、問號、嘆號、省略號、引號、書名號、破折號、括號、點號。
2.偏誤類型分析
根據語言教學的慣例,人們傾向把標點符號運用的偏誤現象分為標點符號的書寫形體偏誤和格式偏誤,同時再根據對語料的分析新增標點符號運用的偏誤類型,包括用法偏誤、冗余偏誤、遺漏偏誤三類。第一,形體偏誤。所謂形體偏誤,就是標點符號外觀形態的書寫錯誤。通過留學生作文分析發現,在六種常用標點符號中,每種都存在形體偏誤,其中句號的形體偏誤最多,其次是分號和逗號。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1)句號的形體偏誤。(2)逗號的形體偏誤。(3)分號的形體偏誤。(4)感嘆號的形體偏誤。第二,格式偏誤。標點符號的格式書寫是指標點符號的書寫位置和占格方式。格式偏誤即留學生沒有把標點符號寫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主要偏誤如下:(1)標點符號寫于字格中間或超出方格的格式偏誤。標點符號的位置通常位于方格的左下角。六種常用標點符號中,最常見的格式偏誤是留學生通常把標點符號當作與漢字同等地位,寫在字格的中間。(2)有些符號,如引號,書寫時應占兩個方格,留學生出現只寫一半,占一格的情況。(3)在不是句末的情況下,標點符號沒有單獨占一格,而跟漢字擠在一起。第三,用法偏誤。用法偏誤,顧名思義,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上存在著偏誤,即留學生對此符號的用法沒有掌握。主要偏誤如:(1)頓號和逗號的混淆。沒有注意或根本不懂兩者用法上的區別。句號做句末停頓,表示一句話的終結。逗號表示話還沒有說完的中間語氣停頓,頓號的停頓相對逗號更短暫。而留學生常常混用句號和逗號、逗號和頓號。(2)問號、感嘆號的亂用。在部分表示感情強烈的語氣時,用感嘆號。表示反問時,用問號。而留學生通常因為對句子語氣沒有很好地把握,從而在用法上出現混淆。(3)有些標點符號出現在一行的首格。第四,遺漏偏誤。即本該有標點符號的地方,出現了遺漏、缺少。主要表現在頓號、逗號的使用上,在原本該有停頓的地方,多數留學生覺得無須停頓,故而沒寫標點符號。第五,冗余偏誤。本不需要使用標點符號而用了標點符號的偏誤稱為冗余偏誤。這種情況相對于前四種偏誤出現情況較少。
二 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
1.偏誤出現的原因分析
蘭州大學文學院的留學生在使用標點符號時出現了格式偏誤、形體書寫偏誤、用法偏誤、遺漏和冗余等偏誤。出現這些偏誤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母語的負遷移。世界上的語言多種多樣,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也與漢語有或多或少的共同點。如果標點符號有相似之處,有利于對留學生進行標點符號教學,但也容易出現混淆情況。如韓國留學生,本國語言中已有頓號、句號,所以使用其不存在用法的障礙,但書寫形式上很容易受母語影響而出現偏誤。第二,標點符號教學本身處于偏弱位置,學術界不夠重視。留學生本身標點符號基礎薄弱,如果沒有漢語教師的指點,留學生很難意識到這方面的不足。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歷程中,人們不斷推陳出新,總結前言,產生了一系列的理論成果,但其中關于標點符號的研究少之又少。在漢語課堂上,教師很少甚至沒有機會針對標點符號進行系統教學。
2.教學建議
針對上面偏誤分析,本文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以供參考:(1)擺正教學位置。漢語教師應加強對漢語標點符號教學的重視,特別是初級漢語班的教師,在教漢字書寫、組句的過程中需要講解常用的漢語標點符號的意義、書寫及用法,并適當地布置練習,從源頭抓起。(2)教師在給留學生講解標點符號時,可對比學生母語中已有的標點符號進行講解,方便留學生掌握。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在例句中進行標點符號的學習,比單純講一個標點符號的用法教學效果要好。(3)建議把標點符號使用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判考試得分的一個標準或依據,這樣既能讓留學生意識到標點符號的重要性,也能促使留學生從自身方面加強對標點符號知識的掌握,從而更好地提高漢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金燕燕.留學生使用標點符號的偏誤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2):155~157
[2]胡建剛、周健.留學生標點符號書寫偏誤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3(3):113~11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