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已成為高職教育教學中著重探討的主要問題。本文對激發學生主體性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 教學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77-01
在高職教育教學中,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至關重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完善,創設最優良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向,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 高職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主體性的重要作用
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尤為必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內容:
1.主體性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主體性教育是時代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主體性教育的實行,需要激發并引導學生擁有創新精神,定位于學生的創新發展,樹立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服務于學生,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2.實現主體性教育是提升高職生素質的切實需要
素質教育的推行,就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的優質人才,這也是對高職教學的一種教育創新。素質教育的實現,需要摒棄以往應試教育的理念,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開發學生的潛能,將提升教學質量作為高職教育教學的核心根本。另外,高職教育擁有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同時過于追求學生數量而忽略了高職教育教學的根本。為此,必須要開展高職教育的自主性教育,立足于學生,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真正地做到主體性教學。
二 高職教育教學中主體性教學存在的不足
現今,高職教育教學中主體性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存在著素質上的差異
在主體性教學的落實中,學生的素質存在差異,高職生的生源也較復雜,部分學生為普通高校落榜生,也有一些學生來自中職院校或技術職業學校。學生在學習能力及基礎知識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良莠不齊的現象令高職教育教學出現了困難。
2.教學目標模糊
高職院校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上目標尚不完全明確,在教學中側重于理論知識教學,而忽略了高職院校“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因而影響了高職教育教學的質量。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的安排上側重理論課程,致使學生缺少實踐操作的機會,這和高職教育的初衷大相徑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合理分配課程。
3.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由于傳統思想的制約,人們對高職院校也存在偏見。這讓很多高職學生在就讀的過程中充滿壓力,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另外,大班式的傳統教學環境,致使師生間缺少溝通機會,教學中也缺乏其應有的互動。這就使學生很難融入課程的教學中,造成學生難以積極主動學習的局面。
4.課程設置存在問題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過于強調教育的國際化,忽略了中國學生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也較為刻板。很多院校設置課程時過于追求理論知識,而在實踐課程上的安排較少。
三 高職教育教學激發學生主體性的策略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展主體性教學可從以下幾點來完成。
1.明確教學理念,合理設置教學內容
高職教育教學兼具學術性、技能性及技術性,這就需要目的明確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以便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自信心,提升學生自身的榮譽感。為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應明確教學理念,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將課程教學進行合理設置。要做到這些,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取舍并進行整合加工,以便減少學生接受新知識所需的時間,讓他們更好地對新舊知識進行相互融合。另外,不能簡單地對教材大綱及內容進行照搬,要盡量將新舊知識相融合,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可以將各類知識良好地串聯在一起,形成同一系統,讓學生逐步成為學習道路上的核心主體。
2.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質量
提升教育質量的實踐中,教學方式需要進一步優化,以確保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在現代的教學中,教師起到構建知識的促進與輔助作用。教師需要合理地優化教學方式,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對課堂設計進行優化完善,來創建良好的教育教學情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成主動參與,進而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激勵,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在實踐學習中從靜止、滯后不前、被動接受的狀態轉變成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完成自主創新、自我探索的學習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教學在中國的教育事業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教師應重視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問題,提升教育質量,重塑學生的自信,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式,真正地實現主體性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