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與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培養學生的自主發現能力,首先得從培養他們的思維,使其學會提出疑問開始。要讓學生求得真正的知識,長進學問,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就要鼓勵學生提問,特別是提出不同的見解。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出疑問已成為讓課堂煥發生命力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課堂 提問 有問 會問 敢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85-01
一 更新教育觀念,保證“有問”
讓學生提出問題,不僅是一個教學方法的問題,也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是質量觀、學生觀的反映。傳統教育的學生觀認為學生聽話、不亂說、不敢動就是好學生?,F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敢想敢干、勇于創新。有人比較了中西方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態度,曾提到這樣一種現象:在學生放學回家時,中國的家長總要問:“今天你給老師答對了幾個問題?”而西方的家長則問:“今天你給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這雖然只是兩字之差,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觀念。中國家長只重視孩子學習的結果,西方家長則重視孩子是否進行了思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這種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嗎?隨著中國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絕大多數教師已逐步認識到只有堅持啟發教學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但現實教學中卻有許多教師對“啟發式”教學存在片面理解,認為“啟發式”就是老師問、學生答,所以很少看到學生向老師提問,學生在學習中質疑問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學生沒有疑問嗎?還是只要積極思維,總是會有疑問的。原因在于老師把學生產生的疑問都思考到了,由老師提出來,也就是說老師代替學生思維,或是老師根本不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他們不相信學生,認為以前講得那么多、那么細、那么透,還有一部分學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豈不是更糟糕?實驗研究已經證明,兒童有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老師講得越多,他們就越有知識。如果我們能營造一種積極、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一個“信息派”,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被大大激發。因為“提問”總是以積極思考為前提。正因為這樣,教師與其“給”學習十個是什么,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為此,教師要積極建立一種民主和諧、互相尊重、知性相融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敢問”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能問”的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
二 教給質疑方法,實現“會問”
要實現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會問”,關鍵在于優化教學策略。怎樣優化?那就是教給方法。古人云:“學則須疑,疑則有問?!币蓡柺前l現之母。但何處尋疑?怎樣質疑?學生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包羅萬象、有的要兜個大圈,很難一下點到“要穴”。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動引導作用,適時點撥誘導,教給方法,從“扶”到“放”。
1.從課題引疑
課題是文章的窗口,通過它可透視全文,教師也常以此導入全文的學習。課題一出,我便指導他們怎樣設疑:首先要抓住課題重點的詞語進行理解,從課題中問自己最想知道的事,把學生引上設疑之路。如《可貴的沉默》,可提出:(1)“沉默”指的是什么?誰在沉默?為什么沉默?(2)“可貴”的意思是什么?(3)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從總結中大致可以了解全文的內容。這樣的模式,簡單容易掌握,學生也樂于嘗試。
2.連詞引疑
課后要求學生掌握的詞語是理解課文最基本的課文因素,可指導學生連接這些詞語,對課文內容進行設疑。如《圓明園的毀滅》,運用連詞生疑可提出這些問題:(1)為什么說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是當代歷史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2)圓明園的毀滅為什么說是祖國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3)“凡是能拿走的統統掠走”說明什么?連詞生疑能集理解、表達、質疑能力的訓練為一體,從這引入、析句引入、析句學文,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領悟其規律、拓展學生思路、引發創造性思維,喚起學生的創造欲望。
3.段落引疑
從課文重點段落入手學習課文,是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但學生生疑卻總是在老師精心設計的范圍內。若能把教師怎樣設疑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他們就會終身受用,自主學習。如在學習《太陽》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設疑自讀理解課文內容:一讀段落,這段內容主要寫什么?分幾層意思寫?二讀段落,理解重點句“一句話,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三讀段落,聯系實際說說太陽與我們的密切關系。
三 啟發好奇、懷疑,激發“敢問”
人人都經歷過糾纏一個人或被另一個人糾纏,問“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人類憑著這顆強烈的好奇心發現了外部世界的敏感問題,發生了許多疑問,引起探索,因追根尋源的欲望,而逐漸認識、改造了大千世界。所以,我們應該啟動學生的好奇心、懷疑心這兩大車輪,讓它們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法寶。
總之,只有學生學會“問”了,才能主動、積極地參加學習的全過程,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能力才會得到培養與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