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結合具體的實踐進行教學,能讓小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并且還能懂得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是小學階段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所在,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因此,品德和社會這門學科的有效開展能將小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教學效率 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87-01
一 切實提高認識,要重視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同時還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小學德育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試金石。要提高小學品德和社會教學的效率,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思想上要重視起來,加強品德與社會教育教學的探討,讓品德與社會能觸及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而對他們的心靈產生必要的影響。
二 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十分必要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能夠拉近師生間的心靈距離,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學生會非常喜歡這門課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每一位學生,進而讓師生雙方相互信任,順利地把師生間的關系推向和諧。
三 聯系學科,真情演繹
人人都有情感。所以,在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情感、易于溝通并且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放松自己的身心,并且還能夠從中獲取必要的知識,不斷地陶冶他們的情操,幫助學生將美好的情感體驗內化為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學習我國的寶島臺灣時,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幫助小學生理解臺灣同胞們渴望回歸的迫切心情,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具體詩歌進行講解,如可以借用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詩,配合必要的音樂進行朗誦:“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讓學生從詩歌的描繪中體會到臺灣同胞希望回歸的心情,加深學生對要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樣也能使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更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還加強了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整合,這也符合新課程理念倡導的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而還能為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做好鋪墊。
四 要不斷地強化小學生的安全意識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巧妙地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授課,如在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意識培養時,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可以讓交通部門或公安等部門的指導員來學校對學生講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識,開設人身安全知識的講解課。通過指導員的指導講解,讓學生從思想上強化安全意識,當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正確的方法來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配合交警的工作在路邊體驗,當一回協勤員,對于不遵守交通安全的人員進行勸導并且告知其行為可能帶來的危害等。這樣的實踐教學,既能提高小學生對這門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同樣也會使課堂的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五 激發小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之間的合作、生生間的合作共同完成課程的學習目標。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進行分組合作,每個小組都要能圍繞一個主題、一個場景,進而組織研究和討論。在這個學習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要科學、合理,并且小組成員搜集的資料還要全面,相互之間的交流還要能夠做到深入、細致,讓小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并且依靠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努力,來掌握一些課堂教學中的知識。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開設時間不長。要想提高這門課程教學的實效,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具體的實踐教學引入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育教學之中,才能真正地把這門學科的思想內涵傳達給學生,也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才能真正地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也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思想上受到陶冶,并且還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讓小學品德與社會真正地發揮出應有的教育效果。
總之,云無常形,教無定法。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改革也是逐步推進,只有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案,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思想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這樣的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董小疆.注重生活實踐,實現課程目標——小學品德課教學感悟略談[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1)
[2]徐鶯歌.通情動情,智慧課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1(9):139~14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