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拾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光大。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古典詩文情感教育,滲透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古詩 情感教育 滲透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08-01
中國的古典詩文非常繁榮,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宋詞到元曲,名家輩出。詩人們借著詩文來抒發情懷,張目人間,寄情世外,漱滌萬物,牢籠百態。這些美妙的古詩文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這些千古流芳的著名詩文都是詩人情感與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濃厚的、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學中,我們可把其作為實施情感教育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 美妙導入,激發學生熱情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好的導入是激起學生學習欲望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意在強調美妙導入的重要性,同樣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也可通過美化導語來燃起學生賞讀古詩文的興趣。每堂課的導入語都非常重要,同樣創設古詩文情感意境也可用導語,美妙的導入語意味著高效課堂已經成功了一半。在教學古文時,尤其是文言文,由于其晦澀難懂,學生心理上首先就有種抵觸情緒,聽課自然就會被動,此時教師需善于運用生動優美的導入語引領學生走進課堂,使學生用心感覺整篇課文內容,與古人進行心靈交往,聆聽智慧的聲音,感悟睿智的光芒,逐步形成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或情緒,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反射,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師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學過程,從而進行高效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二 大膽質疑,激發學生激情
美妙的導入語已成功了一半,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有效組織教學,讓學生的學習熱情一直持續下去。此時教師通過有效的疑問誘導激發學生體驗古詩文的情感很關鍵。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曾言:“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意即質疑可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可拉近學生與作者的情感距離,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而教學古詩文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質疑的作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動學生敢于解疑。如教學《雨霖鈴》時,我們可這樣設置問題:明代著名的詞評家賀裳說柳永的《雨霖鈴》詞中有一“千古俊句”,請同學們先閱讀整篇詞,然后說說哪一句是賀裳所說的“千古俊句”。結果幾乎所有學生的答案都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什么呢?為激發學生繼續思考,我們可將其改為“今宵夢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然后請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及情感體驗共同揣摩、討論。學生們普遍認為古代文人幾乎都酷愛酒,文人與戀人分別后,最好的消憂解愁之法就是麻醉自己的神經,于是就有了借酒澆愁,終至酣然一醉。“酒醒”即“愁醒”,曾被麻醉的“愁”一經復蘇,更是柔腸寸斷無以排遣。這就是用“酒醒”二字的美妙之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的惆悵情懷。若改為“夢醒”,白日尚“執手相看淚眼”,入夜后便恬然進入夢鄉,豈不是有點逢場作戲的味道?整篇文章的情感體驗大打折扣。通過這樣對比體驗,學生在揣摩、討論中既深刻理解了作者柳永這種柔腸寸斷無以排遣的愁緒,又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詩文用詞的奇妙之處,有助于增強學生探索古詩文的興趣。
三 美講精析,滲透情感
于漪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說道:“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感等方面受到陶冶,首先教師自己得發揮聯想,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美講精析引領學生評價古詩文的情感。古詩文鑒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高度重視情感滲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當講處縱橫馳騁、淋漓盡致,使學生心靈得到一番經典之美的洗禮,不當講時鼓勵每個學生各抒己見。在環節設計中,在學生既有情感的基礎上,把對學生的關心、期待、鼓勵融化在自己的教學語言中,使學生思想上得到啟發,情感上得到純化,產生美的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古詩文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 總結
傳承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責無旁貸,而語文教學中又尤以古詩文最為重要。古詩文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古詩文情感教育的重要陣地在于閱讀鑒賞的教學課堂。閱讀鑒賞教學中,教師須充分挖掘和釋放作品內蘊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賞析古詩文的思想內涵,并能根據古詩文情感表現的形式特點來感受、品味和體驗情感。當今語文古詩文教學,絕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訓練,往往忽視情感教育,致使學生學習古詩文時,絲毫體會不到古詩文的美妙之處,學生被動乏味地背誦古詩文,既沒能增強他們賞析古詩文的能力也無助于滲透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新課改下,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語文教師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高效教學古詩文,做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工作。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