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理引導,能有效地分析積累的難點,凸顯積累和篩選的重點,提高積累效率,讓學生不再盲目。
【關鍵詞】課外閱讀 積累語言 課堂指導 學生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10-01
一 初中階段語文積累的內容
1.文化積累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育,應盡量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化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培養他們主動積累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和習慣,增強文化意識,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論語》《孟子》《莊子》。
2.文學積累
培養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個學段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一部以上。(1)小說:曹雪芹《紅樓夢》、羅貫中《三國演義》、魯迅《吶喊》、雨果《巴黎圣母院》、海明威《老人與海》等。(2)戲劇、影視:《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駱駝祥子》《魯濱遜漂流記》等。
3.語篇積累
優秀的古代散文、詩詞曲作品及現當代詩文皆可誦讀,從作品的聲律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朱熹說:“讀書之法,讀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的次數多了,理解就會更深,感受也就更強烈,語感也自然增強了,這就為鑒賞、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誦讀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句名篇。如《歸園田居》《使至塞上》《登岳陽樓》《長歌行》《野望》《黃鶴樓》《浣溪沙》等。白話文:朱自清《春》《背影》、魯迅《吶喊》《朝花夕拾》、老舍《駱駝祥子》等。
4.語詞積累
積累語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箴言、警句、座右銘,詩句、對聯、現代語,歌詞、戲文、廣告語等),可以從課文中積累,課本名篇佳作中出現的詞語豐富,文辭優美,遣詞造句生動、準確、精練,是積累詞語的最好材料。可以從課外閱讀中積累,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瀏覽報紙雜志等,在閱讀中處處留心,學習那些用得精當或自己覺得有新意的詞語,也可從日常交談、電影、電視、廣播中積累,從這里面往往能學習到靠平時閱讀學不到的詞語。對平時積累的詞語進行歸納梳理,分門別類地進行比較研究和學習,加深對詞語的理解,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
二 如何指導初中生進行語文知識積累
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隨課文積累法。目前,課本中安排的積累內容,大多數在單元的練習中,對這部分的學習,絕大多數教師都等到學生學習完單元內容時,才去整理,這樣就少了一個用的過程,而積累似乎成了一個閱讀和抄寫的過程。要與課文同步,就是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進行相應的積累,從而去運用、去體會。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又便于學生利用課文來理解積累內容的含義,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今后積累知識的運用。
第二,趣味積累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而言,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后,教師都要注意加強此方面的引導。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定的學習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和梳理,教會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可參考以下方法:(1)準備一本小本子,自己分門別類地積累語言。(2)自己辦一個小報或和同學合作辦一個小報,設計固定的欄目,在小報中發表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見、所聞。(3)組織名人名言比賽,看誰記的名人名言多,還可以是一些其他形式的比賽,在喜聞樂見的游戲中,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4)測試。測試也是一種較好的積累、梳理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專項整合,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們的語言積累的最大內容還是課外閱讀,這就要求學生每天利用10~20分鐘時間進行閱讀,要養成習慣。養成讀書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況下,習慣的培養需要三個星期,這就要求學生能養成一種持之以恒的習慣。這樣就會在語言表達的環境中,感受到閱讀帶給自己的無限樂趣。
三 如何指導初中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梳理
在培養了學生的積累興趣后,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從眾多的材料中梳理出知識點,按一定的規則及秩序對紛繁、雜亂的材料、事項、問題等進行整理。語文知識的梳理,有時候需要由老師做一些有系統的講解,可以從語言文字的現象出發進行歸納,經過老師的“點化”,達到學生的領悟。積累和梳理,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例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有了許多積累,這是隱性的積累;記誦,我們自己能感覺到是在做一種積累的工作,是顯性的積累。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系統的復習整理,當然是梳理,而且是顯性的梳理;在語文活動中運用,既是對積累的鞏固,同時也是對所積累的材料進行梳理選擇,這是隱性的梳理。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和梳理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梳理的良好學習習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方法的歸納,不能大量地進行操作,不能泛而無序、亂而無章,要引導學生對具體語言材料、素材、規則、方法等進行觀察歸類。積累需要學生長期不懈的堅持,只有堅持下去,才會有大的收獲。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