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主要是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創設生活的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認知、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激發其思維形成知識的建構。
【關鍵詞】開放 激活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38-02
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意識,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如何才能正確駕馭課堂、發揮主導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進行開放式教學拓展思維的空間,有利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采取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利用兒童天性好奇、好動的特點,放手讓學生操作,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 開放課堂,注重引導
1.注重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大多教師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主,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框架禁錮下難以得到較好的培養,課堂中教師只管“教”,不管“學”,忽略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正如林格所說“教師有一種共同的傾向,即關心這樣的委托,為了‘教’這門學科或技能我應該做些什么?而忽視同樣重要的問題,‘學’這門學科或技能的學生在做什么?”所以,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做什么,怎么做?這是課堂教學應考慮的重要問題,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讓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既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2.注重學生參與,放開思維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提出:“讓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數學知識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效果會更好一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潛能,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得以較好地培養,教師課堂放開是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不是說放手不管,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去分析、判斷,并加以選擇,教師只加以引導和提示,僅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算理。
如在教學長方形體積公式時,教師不是在講臺上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先分別用手中的學具,將若干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因為每個同學拼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各不相同,這為學生獨立思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學們數數用多少個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想一想每個長方體的體積與小正方體的個數和長方體的長、寬、高乘積之間的關系,放手讓學生去發現每個拼成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正好是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有多少個小正方體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在學生自由討論、探索中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整個課堂學生主動參與,緊張有序,放而不亂,積極投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激發。
課堂進行開放式教學是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這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空間。有了這樣良好的氛圍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的創造才能,教師要盡量放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任意想象,在廣闊的思維領域里主動探尋新的知識。
二 靈活教學,注重成效
1.靈活教法,滲透學法
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人們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藝術在于教師如何靈活地駕馭課堂,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方法,主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可以受用一輩子。”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法,又滲透給學生什么樣的學法,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教師課堂中用的雖是啟發式,只是問得多,啟發得少,學生的思維難以離開教師的唯一答案,“填鴨式”的教學名符其實,把學生視為只是接受的被動容器,可是學生的心靈不是一個等待灌輸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采用何種教法,都應以激發學生學習探索過程為主軸、實施以激勵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活動,為此教師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調動內在積極因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這樣的教法對學生的學法才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2.靈活思維,優化課堂
思維的靈活對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堂優化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活躍的,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一堂失敗的課,最起碼是不成功的,更談不上優化課堂了,教師對課堂教案設計要全面放在活躍學生的思維上,把學生參與探索、歸納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教學活動定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成效。
為此,靈活課堂教學,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1)采用何種方式組織教學,都要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提高效率為宗旨。(2)應把握時機,適時引導,由淺入深。提問也好,引導也罷,都應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符合科學的認知規律。(3)要照顧全體,使每個學生通過努力“跳一跳”最終都能摘到果子,都能體驗到成功所產生的樂趣。(4)教師應多給予學生一些熱情的鼓勵和贊賞,多給他們一些鼓勵的眼光、真誠的贊許,多一些心靈的交流、溝通,學生便多一分自信、多一分創造的靈感,那么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
三 創新思路,培養發散思維
1.創新教學思路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找與眾不同的解題途徑,培養學生創新思路的重要途徑是訓練其發散思維。加強學生創新精神意識的培養,要以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概念等為基礎,教師要正確地處理基礎知識與能力、觀念和創新精神的關系,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態度和創新精神,比如求出勤率,一般學生會用出勤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幾來求,如果知道缺勤人數,怎么求出勤率?教師再進一步問,如果求出了缺勤率,怎么求出勤率?啟發學生:出勤率和缺勤率的和是多少?那出勤率等于什么?通過正確地引導,學生會用新的思路求出勤率=1-缺勤率。這樣打破常規思維,啟發引導與眾不同的解題思路。
2.拓寬解題領域
新的解題思路在解答應用題中能更好地得到體現,解答同一道應用題可用不同的知識解答,出現一題多解是很常見的,可更易于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恰當的學習方式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如教學“楓葉服裝廠接到生產1200件襯衫的任務,前3天完成4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項生產任務一共需用多少天?”教師讓學生獨立解答后,大部分學生都是先算出3天完成多少件,再算每天完成多少件,再看1200件里有多少一天完成件數,就得出共需用多少天,列式:1200÷(1200×40%÷3);師生共同分析后加以引導拓寬思維,3天完成40%,每天完成百分之幾?鼓勵學生積極思考,1里面有多少個1天完成的百分之幾,完成這項生產任務一共就需用多少天,列式:1÷(40%÷3);本題除了上面兩種解法,還有沒有其他解法呢?“3天完成40%,怎樣理解?”能否理解成“3天是總天數的40%呢?又如何計算?”通過進一步啟發,學生就形成了一個嶄新的解題思路,3÷40%就直接求得答案。這樣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合理想象,教師恰當地引導,拓寬了思維活動空間,并鼓勵學生尋找最佳的解題方案,有利于學生繼續探索新的解題思路,便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參考文獻
[1]姜曙光主編.教師掌控課堂的技巧[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周耀烈.思維創新與創造力開發[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