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如果只布置一些形式單一、陳舊、缺乏應用意識的計算題和應用題,就談不上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達不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因此,積極探索并實施多樣化的數學作業形式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突破點,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一個關鍵。
【關鍵詞】新理念 小學教學作業 設計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39-02
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必須積極設計形式多樣、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的數學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愿做”“愛做”“樂做”,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逐步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目標。如何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呢?筆者以教學實踐和學習體會,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 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使學生最愛做
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只有興趣,才有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根據教材的要求,在設計作業時,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實際及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的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愿做”變成“愛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設計小數加減法題目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購物,自己去交錢、找零錢。還有進行分數加減法的教學時,巧編故事——“唐僧分西瓜”,使原來枯燥、乏味的計算,變成有趣的游戲性、故事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會小數、分數的計算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設計彈性的作業,使學生愿意做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實踐都有一定的差別,學習的程度不一樣。為此,在設計作業時,要設計難易有別、層次不同、形式各異的彈性作業,教師按需分配,學生自主選擇,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第一,根據教材要求和班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要求,供學生自主選擇,這樣的量身定做,體現了作業要求的自主性。如可以降低后進生的要求,對中等生的要求可較高,對尖子生要求要高,這樣,每個層次的人都會產生成功感。
第二,教師依據每節課教學的知識結構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設計幾組層次不同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幾道題,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如教學乘法分配律后,設計如下作業,要求學生任選6道以上。(1)189×68+89×32;(2)57×79+43×79;(3)101×73;(4)85×201;(5)125×88;(6)199×101;(7)4327×99+4327;(8)68×102-58×2;(9)987×98;(10)69×301-69;(11)88×117+88×183;(12)4896×101。
第三,作業形式要多樣有變化,才能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我們常用的作業形式有:(1)自選作業。讓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內容,自己選擇課本上一定量的習題作為家庭作業。(2)自編作業。根據學生實際,自編相關習題,作為課外作業。(3)自批作業。學生與學生將某一次作業互相交流,讓學生自己批改作業,題目還可以進行討論。
總之,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的設計,都要有彈性,切忌“一刀切”。否則,優生覺得吃不飽,題目的智力發展就會受到抑制,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而差生又會覺得壓力太大,對學習目標望而生畏,失去學習信心。
三 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以致用,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有效途徑。為此,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認知水平,創設一些生活性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從教學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成為知識的實踐者。
如小蘭家的客廳要鋪地磚,有兩種設計方案。正方形的邊長2分米,長方形的長3分米,寬2分米。
回答以下問題:(1)第一種設計用了90塊地磚,計算這個客廳的面積?(2)第二種設計需要多少塊地磚?(3)哪種設計比較便宜?便宜了幾元?
讓學生根據此信息進行提問,并自行解答。
四 設計自主性作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教育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而新理念則要求“以人為本”,要求正確地處理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發揮,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為主。如學生在掌握長方形面積公式后,我布置了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行求面積,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的課堂作業。我分小組先讓學生討論,后合作,進行動手操作,經過思考、發現,最后自己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都歡呼:“老師,這個公式是我們自己發現的,不是你教給我們的。”在這以后,梯形的面積公式、圓的面積公式我都設計成作業的形式出現,讓他們動手操作、討論、思考、發現。這樣,更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及鞏固公式,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五 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探索發現
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學生在多種解法、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開放性作業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為中心,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我校四年級師生325人要去春游,出租公司有大客車和小客車,大客車每天每輛需1000元,限乘40人;小客車每天每輛需650元。限乘25人。你認為怎樣租車最合適?這樣,能鼓勵學生勇敢地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要注意:設計的作業量要適中,以避免重復性,做到針對性和合理性;防止單一化,全面性與層次性;做到克服封閉性,追求探索性及開放性;反饋要及時,評價作業要多鼓勵,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作業的設計是教師在備課中的一項創造性勞動。沒有好的作業設計,就不是一份好的教案,也不可能有一節好的課堂教學。我們一定要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精心設計,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為學生準備好內容豐富有趣、富有創意的作業。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