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特征,獲得一些體驗,了解數學價值。”所謂體驗,從教育角度看,是一種親歷親為的活動,是一種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習方式。有了體驗,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用心去體驗、用大腦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手去做、用身體去經歷、用心去感悟。
一 觀察思考,直觀體驗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在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離不開觀察活動。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充分的觀察與感知,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并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獲得直觀的體驗,產生直觀的視覺感受。
在教學商不變規律時,筆者直接出示兩組算式:6÷2=3,60÷20=3,600÷200=3;48÷24=2,24÷12=2,6÷3=2,學生自主觀察:(1)從上往下觀察第一組等式:這些算式,被除數、除數、商,什么變了,什么沒變?被除數、除數與第一個比較,有什么變化?(2)從下往上觀察第二組等式:這些算式,被除數、除數、商,什么變了,什么沒變?被除數、除數與第一個比較,有什么變化?給學生一點觀察與思考的時間,每個學生就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自然而然地感悟、發現到“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商不變”的規律。
二 動態演示,形象體驗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發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數學的動態演示通常可分為教具演示、親身演示和多媒體演示。動態演示可以把教學時不容易說清楚、比較難講清楚的知識,能夠生動地、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幫助我們解決數學教學中的諸多難題,讓數學課不再枯燥無味。
在華東六省一市第十六屆小學數學優質課活動上,葛敏輝老師展示的體積和容積一課中,當學生對體積和容積有了初步的理解時,為了深入挖掘“體積、容積”這兩個概念的數學本質,葛老師適時地出示了幾個人人熟知的紙箱,進行了兩次為紙箱箱壁加厚的動態演示。第一次是拿一個一個的箱子從里面為箱壁一層層地加厚,第二次是拿箱子從外面為箱壁一層層地加厚。在演示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什么變了?什么不變?為什么?多么巧妙地演示啊!體積和容積的聯系與區別被展示得淋漓盡致,孩子們頓時“撥開云霧見彩虹”,他們形象地體驗、感悟和理解“體積”與“容積”這兩個抽象的概念:容積是里面空間的大小,體積是外面空間的大小。葛老師通過親身演示,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讓抽象而又枯燥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學生較容易地找出容積與體積間的聯系與區別,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 動手活動,操作體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遞給他。”“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雙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通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感受知識的形成,親歷結論的建構過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我課前讓學生準備平行四邊形若干個,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剪、補、拼、移等活動,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后,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活動,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去操作,再通過動手操作用“割”“補”“拼”“移”的方法,得到新的學習經驗。整個學習過程正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的新知形成過程,而動手操作也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依據和方向。
四 實踐應用,生活體驗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新課標下的數學教材內容大多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在平常授課時,我們應關注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安排有價值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熟練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讓學生參與家庭管理活動,讓他們調查了解家庭一日的收入和主要開支(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用品、電話費、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再將收集的數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一個月的基本開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購置一臺5000元的手提電腦,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又如,為了讓學生體驗1千米的長度,我在調查和思考后,進行了課堂教學前的精心準備。準備一:學生步行100米。在體育活動課上,我把學生帶到了100米的跑道上,組織學生用平常的步行速度走了100米,讓他們分別記住自己所走的步數和所用時間。準備二:學生試跑1千米。在體育活動課時間,帶領全班學生繞著200米的跑道跑了5圈。通過數一數步數、看一看時間等方式直觀感受100米的實際長度,為認識1千米提供知識和經驗儲備,最后又通過跑一跑,讓學生體驗1000米有多長,讓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由抽象、模糊逐漸變得清晰、準確而具體。
在課外,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這種與數學教學有關的實踐活動,讓生活中的數學成為我們教學的資源,促使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在問題情境中,通過收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教師要合理設計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問題和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經歷與感受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體驗中交流、在體驗中思考、在體驗中升華,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利于學生在體驗中靜靜思考、細細咀嚼、慢慢揣摩、自我感悟,從而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