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
案例引入:瑞雪迎新春,歡喜過大年。3月4日新的學期正式開學,早晨來到幼兒園,和陪班的田老師一起迎接小班幼兒入園。這時思思和媽媽走進大門,剛看見我們就嚎啕大哭,整個人都蜷縮在媽媽懷里,無論我們怎么轉移思思的注意力,他都表現出很明顯的分離焦慮和緊張情緒。為了緩解思思不安的情緒,便讓媽媽帶著思思先去戶外游戲區進行適應。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不一會兒,思思的注意力就被新環境中的各種游戲設備吸引。在接下來的這幾天,雖然思思能適應新學期的幼兒園生活,但總表現出無精打采的樣子,失去了平常純真、活潑的笑臉。
二 假日綜合癥的含義及表現
根據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生活經驗,在新學期伊始,像思思這樣的表現屬于假日綜合征。假日綜合癥是指人在長假后生活習慣難以調整的一種心理亞健康狀態。可理解為在節假日期間,人們由于過度疲勞、過度放松、暴飲暴食等而引起身體、心理等方面亞健康的總稱。幼兒雖然年齡小,但也會有類似的反映,只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不完善,無法正確地運用口頭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作為一線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幼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幼兒發展規律和學會觀察幼兒的肢體語言的能力。通過觀察幼兒的表現,發現假日綜合征在幼兒身上的具體表現為分離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能力減弱,如對幼兒園清淡飲食習慣的不適應、作息規律顛倒、移情能力減弱等現象。如果幼兒的各種消極情緒得不到合理解決,將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對幼兒園的正常教學進程形成干擾,不利于幼兒園教育作用的發揮。
三 出現假日綜合癥的原因
1.生活作息制度和飲食制度的改變
在幼兒園一日的活動中,幼兒從早晨入園到離園,大概要經歷15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對幼兒有不同的任務要求;在幼兒園,每天三餐兩點一般是幼兒園根據幼兒的膳食規律和所在地區的飲食習慣等方面制定的,不會照顧到每個幼兒的口味和飲食習慣。而幼兒在家里的作息制度沒有那么嚴格,幼兒一般想睡就睡,想玩什么可以自己選擇。
2.幼兒不能很好地處理游戲與學習的關系
玩是幼兒的天性,游戲是幼兒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手段。在幼兒園,很多活動是通過游戲開展的,在幼兒教師有目的地指導下,幼兒在游戲中學習,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寓教于樂。例如,在玩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戲中,通過扮演爸爸或媽媽,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有助于幼兒合作意識的萌芽等。但如果假期在家里,家長也許會帶孩子出去旅游,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但進行此次活動,家長一般都是以娛樂為目的,并非對幼兒進行更多的教育。還有一部分幼兒假期在家度過,整天看動畫片和玩一些電子游戲,這種生活狀態與幼兒園生活有很大的出入,不利于幼兒假日綜合征問題的解決。
四 解決幼兒假日綜合癥問題的策略
在幼兒教育中,幼兒園和家庭都是幼兒教育的主體,要發揮家園教育合力的作用,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本文將從幼兒園、家庭兩方面來解決幼兒假日綜合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
1.幼兒園方面
第一,做好幼兒入園前的家訪工作。幼兒教師要明確家訪的身份,此次家訪不同于幼兒第一次入園的家訪。以往的家訪教師一般充當游說者,例如,教師用媽媽般的語氣和聲音給即將入園的幼兒介紹自己,消除與幼兒的陌生感,拉近與幼兒的關系,同時教師也會向幼兒和家長介紹幼兒園的基本情況,使幼兒對幼兒園有個大概的認識,吸引幼兒對幼兒園的好奇心,此外也會給家長介紹一些基本的幼兒入園常識。但假期過后教師再進行家訪時,幼兒已經不是作為新生的身份入園了。可以讓幼兒成為談話的主要對象,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說說新年自己的變化、介紹一下自己的假期,逐漸引導幼兒把話題說到與幼兒園有關的方面,比如,過新年了,想幼兒園里其他的小朋友了嗎?羊年來了,想不想知道幼兒園有什么新變化呢?等等。因為不是在幼兒園進行談話活動,教師可以允許幼兒天馬行空,要順從幼兒的興趣。但教師家訪的目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就是為了使幼兒更好更快地從假日的氣氛中過渡到幼兒園的生活中。最后教師要關注個別幼兒的特殊需要,因為每個幼兒不同的氣質特點,對安全依戀型的幼兒能很好地適應新學期的幼兒園生活,但有些氣質類型的幼兒需要給予特殊關注,所以要求教師在進行家訪時要因材施教,不能墨守成規。
第二,教師在新學期工作中要做到獨善其身。一學期緊張的工作會使教師感到身心疲憊,教師也會利用假期好好調整、放松自己。適度、合理的休養生息,不僅可以緩解身體上的疲勞,同時也有利于心理壓力的排解。但如果采取不合理的措施進行自我放松,如暴飲暴食、生活作息制度不規律,將不利于自己面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此外,教師是幼兒在幼兒園主要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教師應怎樣做到獨善其身呢?首先幼兒教師要承認自己作為自然人,也會有出現假日綜合征,只有擁有一個客觀的態度,才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其次要把自己的假日綜合征的消極表現降到最低,由于幼兒教師工作的艱巨性特點,幼兒教師不僅在幼兒教育中起到主導性作用;此外,由于幼兒年齡小,需要得到基本的生活照顧,幼兒教師還充當幼兒生活上“媽媽”的角色,不僅要照顧幼兒身體的發展,還要關注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在幼兒園工作中要做到獨善其身。最后,認同幼兒的假日綜合征的行為表現,如承認幼兒暫時分離的焦慮情緒,采取措施緩解幼兒的不良情緒,用教師偉大的愛感染幼兒,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幼兒,用心去營造一種家庭式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使幼兒在幼兒園感受到“缺失”的母愛,滿足幼兒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正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劃分,先滿足幼兒的生理需要,再逐步滿足幼兒歸屬與愛的需求。
2.家庭方面
第一,調整生活節律與園所相適應。假日里,大人們難得聚到一起,因此有時會無暇顧及幼兒的生活規律,幼兒的作息習慣和原本規律生活的秩序感很容易被打亂。當假日過后忽然又恢復緊繃的生活狀態,孩子又得重新適應這些約束時,當然不太習慣。專家也認為,假日期間,家長要帶頭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放松有度,節制自己以身作則。尤其在臨近開學時,家長要提前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與幼兒園相適應的生活節律,如要保證幼兒的充足睡眠、正常的作息時間,并逐步減少娛樂時間,晚上九點后不要安排容易引起興奮的活動,不要讓幼兒長時間看電視和上網,以防止幼兒過度沉迷,導致生活不規律。要適當調整幼兒假日期間的飲食,以免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快開學了,和孩子一起回憶他在幼兒園的好朋友及在幼兒園的快樂生活。假日一過完,家長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告別這些不易節制的娛樂活動,如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等。表現不好時,要提醒孩子放假前是怎樣表現的。如果孩子表現好,要馬上表揚他:“寶寶,你又和以前一樣棒了!”如果出現哭鬧行為,家長要堅持原則,不要讓步,實在是無理取鬧,家長可以用冷淡法,對他的哭鬧置之不理。
第二,參與親子活動寓教于樂。心理學家指出,適當的活動與學習是緩解幼兒假日綜合癥不良表現的關鍵。有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孩子哭喊鬧騰,是因為精神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孩子的精力遠比成人旺盛得多,每天帶孩子出去玩,不是簡單地看看公園風景就回家,而是真正地參與到一些活動項目中,在幼兒園期間,會有規定的活動促進幼兒的學習。假日期間則完全打亂了,家長僅僅就是帶孩子出去玩,沒有任何目的與計劃,這樣的結果只會加劇幼兒的假日綜合癥。因此,聰明的家長就會有所行動,參與親子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那么,在開展親子活動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首先要求家長學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孩子,了解孩子的興趣發展方向和水平,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選擇活動,做到尊重孩子。在活動中傾聽孩子意見,注意孩子的需求,及時調整活動安排。其次家長應明確地認識到親子活動過程中,除了發展孩子的認知、良好個性外,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應成為游戲最重要的目的,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獲得良好情感體驗是其成長、發展的基礎。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知識和技能的灌輸。親子活動應更加富于感性,而不是知識性和系統性。最后在活動中還注重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積極與孩子進行交流,提高孩子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只有當家長做到這些時,才能在假日期間緊跟幼兒園的腳步,安排孩子的假日生活,并且順利地幫助幼兒從假日綜合癥中擺脫出來,較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五 結束語
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社會的第一步,三年的幼兒園生活可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及態度技能的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一生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幼兒園教育是中國國民教育系統的基礎,同時幼兒期又是人一生發展的基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兒園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的啟蒙和基礎,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是幼兒園和家庭共同的教育目的,對幼兒的新學期伊始出現的假日綜合征的表現,家長和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使幼兒能盡快地調整身心狀態,開始新學期的幼兒園生活。
參考文獻
[1]蔡力英.幼兒的入園分離焦慮初探[J].科教文匯,2013(10)
[2]劉少英、陳幀、方小蘭.梯度入園對幼兒入園焦慮的緩解[J].學前教育研究,2009(3)
[3]王曉琳.新入園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常用緩解策略的現狀調查研究——以赤峰地區為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李釗.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研究——基于家庭視角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3
[5]黃志敏.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