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課程的特點及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合作,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學生采用課前預習、課上探討、課后復習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十二經脈 抽象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71-01
我作為一名中職衛生學校的中醫教師,在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手段和方法,課后根據教學效果及學生的評價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找出教學中的不足,不斷改進,力求找到適合各個教學內容的最佳教學方法。現就我在講授十二經脈這一節課所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說明如下。
一 教材說明
本節課所選教材《中醫學基礎》,是由宋立富主編,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發行,主要適用于醫學類中等職業學校。十二經脈是本教材中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
二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中醫康復保健專業一年級的新生,他們剛剛初三畢業,文化基礎較薄弱,在入學第一學期學習中醫學基礎這門課,接受起來相對較難,但這門課又是本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不管費多大精力也要搞好這門課的教學,不能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
三 十二經脈教學中遇到的困難
根據以往中醫基礎學教學活動調查顯示,在最難的章節這個問題中,學生們反映較多的是第四章經絡。是的,經絡在人體看不見、摸不著,內容比較抽象,記憶十二經脈的名稱都比較困難,更別說掌握它們的各種規律和各自的循行了。
四 解決方法
1.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是針推方向,十二經脈這節課的學習是為以后的專業課奠定基礎的,但第二個學期開設的經絡腧穴學還要細學十二經脈的循行。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能說出十二經脈的名稱,掌握十二經脈的命名規則、走向、交接、分布規律與表里關系,了解十二經脈流注次序及循行;(2)能力目標:能運用十二經脈的基本規律說明人體的一些生理、病理現象;(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師生、學生間相互信任與合作的關系。
教學重點:十二經脈的命名規則、走向、交接、分布規律與表里關系。
教學難點: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及分布規律。
2.教學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合作,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學生采用課前預習、課上探討、課后復習的方法。在教學環節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轉化,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充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設計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設疑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快融入新課中。情境1:針刺手上的合谷穴可治療牙痛,為什么呢?情境2:心絞痛的患者,疼痛可沿著上肢內側后緣放射至小指部,為什么?情境3:針刺足三里穴,針感可以傳到足二趾,怎么說明這一現象?這些現象都與十二經脈有關,從而引入十二經脈。
第二環節:逐一解決教學重點及難點。(1)命名規則:主要采用啟發探討法,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十二經脈名稱中找出命名依據,即十二經脈名稱的組成要素——手足、陰陽、臟腑,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找規律,學生可自由討論,最后教師揭示規律為:循行于上肢的為手經,循行于下肢的為足經;分布于四肢內側的為陰經,分布于四肢外側的為陽經;陰經屬臟,陽經屬腑。(2)走向規律:針灸人模型示教結合圖表講授,通過這種直觀教學法,讓學生首先認識到十二經脈的循行是有一定方向的,再用以下圖表結合口訣總結規律。(3)交接規律:通過在走向規律中尋找交接點,學生分組討論,猜測推理,探求規律如下:相表里的陰陽兩經在四肢末端相交;同名的手足陽經在頭面部相交;手足陰經在胸部相交。(4)分布規律:重點講解四肢部和頭面部的分布規律,觀察針灸模型四肢部的分布規律,學生自己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在模型身上畫出來,在操作過程中,他們會記憶深刻。頭面部的分布規律,可以通過一些頭痛的小病理來學習,同時可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5)表里關系:從臟腑的表里關系探討十二經脈的表里絡屬關系,相表里的經脈分別絡屬于相表里的臟腑。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化解了一個個知識重點和難點。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采用答題測試法和當堂答疑解惑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可以了解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程度。
第四環節: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可順利地說出十二經脈的名稱,基本掌握了十二經脈的基本規律,并且能簡單地運用到醫學實踐中。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