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的就業屬性決定了學生與社會的較早接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導向者,要明確學生業已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探索相應的矯正策略。以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修身養性、健全心智,成長、成人、成才。
【關鍵詞】班主任 中職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178-01
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學習、生活、就業競爭等諸多方面的壓力,使許多學生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班主任要在全面掌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潛心探索相應的矯正策略,努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一個生理、心理逐漸成熟的技能型人才。
一 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出于班主任教育指導的需要,筆者以所教班級學生為對象,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觀察和了解,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1.學習方面的問題
中職學生大都是升學考試中的受挫者,文化基礎普遍較差,接受知識能力不強。一些學生對學習產生了畏懼、膽怯的心理,一上課就“頭疼”,內心深處恐懼不安,思想包袱沉重。一些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不肯下苦功夫,樂于娛樂玩耍,惰于學習內容探究。還有一些學生雖明白學習對自己將來求職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發自內心地想提高成績,但學習基礎較差,又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盡管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明顯的進步。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導致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強,抑制了學生對學習的情感投入。
2.心理素質發展方面的問題
中職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缺失有以下體現:(1)生活主動性低。現在的中職生大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從學習到生活都被安排得妥妥當當,養成了被動接受的心理習慣,許多學生對學習、對生活都少有主動意識,自我控制、自我選擇能力欠缺,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干什么、能干什么。(2)社會適應性弱。同樣是由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過分關照,一些學生對社會環境處于適應不良的狀態,習慣于在熟悉的環境下學習、生活,一旦環境改變,或出現了不順利的事情,應變力和耐挫折力不足。(3)情緒穩定性差。中職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多變期,一些學生心理素質的自我調節機能較差,喜怒無常、任性固執、情感不定、意志薄弱,偶爾還會出現偏激的意識和行為。
3.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
一些中職生自我中心意識過強,與別人不合群,缺乏與人溝通合作的意識和技巧,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正確處理自己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不能承受學校和生活中的正常競爭,少數學生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玩電腦游戲、刷手機幾乎成為他們的全部精神寄托。
二 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矯正策略
為了有效矯正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班主任要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化、制度化,有條不紊、持之以恒。
1.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強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尤為重要。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思想品格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預防和排除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必然選擇。其次,要制訂一整套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運行。再次,運用科學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科學有序、高效穩定的發展。
2.在班級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級各項活動是學生思想品格形成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要明確自己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方面所承擔的重要使命,潛心探究在班級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措施,實現教學的知情統一,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把心理偏差消滅在萌芽之中。
3.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調節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助人自助、自我完善,這就需要強化對學生自我心理健康調節的指導。(1)讓學生掌握調整心理狀態的科學方法,包括:通過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找人傾訴、聽音樂、閱讀等。(2)讓學生明白挫折和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學會辯證地分析每一件事情的利弊,坦然面對挫折,保持樂觀向上、達觀大度的精神狀態。(3)舉辦心理保健、心理衛生方面的專題講座,對學生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對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診斷和鑒別,對個別存在認識、情緒、意志、人格等方面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疏導、幫助調整和矯正,直面問題。在班主任工作中優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格的根本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探索化解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策略,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切實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