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動與冷靜
十八大之后,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國有企業改革成為經濟領域的重頭大戲,“管資本”“市場化”成為本輪改革的“熱詞”。圍繞“管資本”,進行了大范圍的資產重組,形成多層次的國有企
業資本管理平臺公司,這個領域的進展由于不涉及敏感的議題,而得以快速推進。
在“市場化”這一領域,由于缺乏頂層明確的政策,股權多元化涉及國有資產流失的敏感議題,各個試點層面基本屬于無作為狀態,近期各級國有企業的“限薪”政策,則對國有企業激發活力,搞活機制無疑是由一個端點,走向了另一個端點。
習近平7月份在吉林考察期間,于不同場合多次談及國企改革。在長春一東離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習近平用“兩個堅持”強調國企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即“堅持國企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企搞好、把國企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他還提出了國企改革的三條“硬標準”,即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同一日,在與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人座談時,習近平再次指出,要深化國企改革,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這些講話突出體現了:
1. 中央依然把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地位,而不是與多種所有制模式共同構成中國的經濟。
2. 體現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期望。
3. 對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的擔心和顧慮。
這一年從轟轟烈烈的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到現在的逐漸冷靜,從局部試點到進展寥寥,深刻地體現了國有企業改革所面臨的復雜局面。
前路漫漫
習近平講話中提到的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其實是指國有股權價值的增加,因此,未來股權市場化價格評價機制,即國有股權在證券化、市場化機制下,通過股權的多元化,用市場來監管企業,而不是用行政力量來監管企業,成
為國有資本管理平臺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今后相當長時間,國有企業證券化、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成為發展的必然。最近以上海、安徽、北京的央企掀起的整合潮、整體上市潮就是這個改革方向的主要方向。能否支撐國有資本增值保值除了企業自身經營質量之
外,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是改革的基礎,因此最近中央政府的救市也就成了必然。
國有企業要有市場競爭力,核心是激發國有企業的組織活力,但當前不斷整合后出現了新一批的“大象”,這些大象組織臃腫,行動遲緩,組織活力如何激發,是擺在國有企業資本層面改革后的第一個大難題。
同時,從反腐的角度,不斷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近期以“限薪”,限制巨大收入差距出現等一系列政策,勢必與激發組織活力所倡導的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匹配相違背,如何激發組織活力,成為國有企業在機制體制改革中必須突破的藩籬。這涉及員工是否應該像絕大部分市場化的企業一樣,要用員工持股來解決員工長期利益分享和員工隊伍穩定的問題,要用短期具有刺激性的激勵政策來激勵企業經營績效的改善,這些在國有企業要么涉及國有資產流失的敏感議題,要么就涉及薪酬總額限制、內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敏感議題。無疑國有企業特殊的性質和具體的限制與市場所通行的做法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偏差,這是國有企業改革在微觀層面必須突破的,否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從何而來?
現在各個層面都在等待中央的頂層設計,但由上至下可能面臨的風險是什么?是不是變成形式改革,失去了改革的原有出發點?改革如果由下至上,形成一系列的微改革,用微改革來促進整體轉型可能是更好的改革方式。國企改革,讓我們且行且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