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成桂,字伯碩,祖籍山東德平,1942年生于吉林市?,F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顧問、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等職。為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一屆中國書協理事,第二、三屆中國書協常務理事,第四、五屆中國書協副主席兼鑒定評估委員會主任,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日本北海道書道協會顧問,中共吉林省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長期從事文博工作,鉆研文史詞翰,尤鐘情書法藝術創作、書畫鑒定考證。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曾于中國美術館、吉林省博物館以及日本札幌、泰國曼谷、法國巴黎、韓國釜山舉辦個展。
一
書法美學,當屬哲學范疇。書法美學之研究,非藝術現象之研究,乃是探索美于創作中之規律。凡唯知其表面現象者,則必不知內在哲理也。欲識得書道內在之美,必運乎于心,順乎其理,久而習其指腕,方可得也。
二
東坡居士云:“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此可謂大智之言,但不可喻初學者也。學書者必知兩難:備于法難,脫于法亦難。備于法本在人工,脫于法唯以天分。然先備于法,而后可脫于法,不備而求脫則亂矣。
三
書家出神入化,造詣并非從天而降。凡立志成書家者,必經模擬階段。以前人為師,以古法為宗,乃是研習書法之要領。古人云:“取法乎上,不落乎中?!彼娝曊呒雀?,乃能于庸俗下流者,不屑一顧,倘起點甚卑,則難脫于凡夫俗子之列。
四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日如其人而已。”藝術境界與社會倫理道德關系至密。凡學識淵博、道德高尚者,于人生得與失、榮與辱,乃至一切污垢,均鄙棄于心外。否者,則唯取巧一時,終非美之創造者也。
五
古人作書講究萬毫齊力,得心應手,于是自然而美妙。今則有用長而細且硬之毛筆者,其實乃不倫不類之筆也。用此筆作書者,為求奇作也。此書非以心造,乃以筆造,與古人作書相悖謬也。無論如何,亦不可視其書法之創變也。
六
今學書者,多苦于無門路。一旦謁得高師,內心喜之。然今之高師,必師古而能化古融今之高師。且適于自家風格之高師者也,是為追本而溯源,相契于師法之中。倘既師今之高師,亦師其所成功之理,乃謁師之門也。
七
書法入神之說,歷代書家論述多矣。唐太宗日:“夫字以神為精魂,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斯語一言中的,道出書法之奧妙。夫神者,書則遠致也,亦形而上之道也。書能入神,自然高妙。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其故何也?蓋只可意冥,非可盡以言傳也。
八
書法易博而不易精。倘不精于一體,則難以入美妙之境界。然唯工一體,別體一字不閱,一字不書,而其所作能古茂可觀者,未之有也。書法形似大家,而未成者,博誤也。書法形似小家,而卓然獨立者,精成之也。
九
世有以臨摹見長者,其實乃不能創造之人也。倘不能創造,則不如不創造,不如竭力追摹經典作品,而于精熟之境,尚可成體。此雖未有大家之風采,但足可登堂入室也。倘無創造之功力,卻又強求創造,以己意任筆為體,終不能自立,亦弗能回避創造之難矣。
十
評他人書作,首當審其書法,倘不得宗法,即便有數筆貌似得體之書,然其書絕非作品。入得書道者,運筆不失法度,便著眼而知。評書作之時,雖依據作者之功力,卻尤見評者之眼力。能書得上品者,亦須能識得上品,此謂伯樂識千里馬也。
十一
古之書家雖有自家之風魄,然均有更古之師者,得以師焉。此師古之道,亦入之出之之道也。千古書家,以古人師古者,難以勝道。所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書風,此為常理也。古而至今,未有脫卻時代羈絆者也。
十二
今之書法未成者,常以古人之佘唾為口頭禪也。如“博采眾家之長”是也。殊不知,書法未成之前,將多家之書摻合一起,勢必難以成體;即書法有成之后,亦當永葆自家書法之純度。倘任意雜糅、摻合,絕非精美之書品也。
十三
凡書法精成者,無不守得自家之風格也。倘見異思遷,朝令夕改,必致泛濫無根,難成功也。乾隆帝之書法,既守古法,又存己意,終成為“乾隆體”。故日:書法無自家之穩定性,則無自家之準則,亦終不能盡一家之美妙也。
十四
古人論書:“有性無功,神彩不實;有功無性,神采不生?!鄙裾?,乃靈性與功夫之所融生者也。夫“靈性”何來?天生者乎?后生者乎?所謂:天亦生之,后亦成之。然天生者,乃得天然之啟迪,融諸胸臆。遂成意中之像,乃已生之。而后成者,則以多年寒窗之苦功而成之也。
十五
書法有法,尤貴乎筆法。倘運筆雜亂而無法度,非書作也。所謂筆法者,猶吳道子畫法也。逆來順往,傍見側出,橫斜平正,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明變化于其中是也。故日 法度為根,在乎本心;法度為用,在乎妙用。無此本心則何以妙用也。
十六
歷代書家均有審美之追求,甚者達于“迷狂”之境界。唐代大書家張旭、懷素,人們稱為“顛張狂素”;五代書法大師楊凝式則有“風子”之雅號;宋代米芾尤得“米顛”之美名;清代鄭板橋等人則以“八怪”而著稱。他們拼以身命,卓然而成一代大家。
十七
今之出版業,印刷術之發達,乃古之未有也。以其便而印制許多字帖者,實無以成其字帖也。倘一時所是,乘興流布,逼贈他人,及乎悔悟,安能盡人追之耶?蓋推之既久,視之典范。此風波及四海,害莫大焉。故曰:多出好帖,以抵其弊,以正其亂,以正書道。
十八
古人見蛇斗,見擔夫爭路,觀夏云飛動,悟其書法之妙理者非欺人之談也。斯人靈臺,久有意趣,朦朧縹緲,尚不能出。然久而寓之,久而苦之,兀見蛇斗,觸其靈感,悟其筆意,書興飛來,揮毫而得其美意,古人所謂“妙手偶得之”也。此蛇斗,夏云飛動,于村夫野老蓋熟視無睹,何哉?其胸中無此意趣,猶玉匠不識荊山璞也。
十九
余每閑庭靜坐,觀館藏古之法書,一絲一縷,慮于心而悅于目也。久而久之,似乎面對其書而腦際則浮想其書家之為人也。其為人,雖神采若現,然轉瞬間則又逝矣。視其書乎?見其人乎?佘尤欲想其人也。想見其為人者,非余意想見諸其為人也。乃余欲想像之中,得睹其為人也。太史公日“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蓋斯意也。
二十
學書之道,乃尊古人師古之道也。師古不可泥古,泥古必不能師古。師古與泥古,其難者在于師古,泥古乃師古之敗績者也。然今之書法論道者,每每既難以師古亦難以泥古也。蓋師者,必先泥而后師,非泥而何能師耶?可知泥古其難矣,而師古則又百倍其難也。泥者,入也;師者,出也。研知天地萬物之理,須先入而后出之也。
二十一
東坡居士云:“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贝饲Ч胖晾砻砸?。寓妙理而未得豪放之氣,是謂冬烘先生也;出新意而了無法度,是謂葫蘆大錯也。然脫離法度亦無氣韻者,其書令人有煩躁之感,皆以其浮躁而無根也。夫無根,即無師古之功力,無古賢之氣韻,無千秋之傳統。夫天地萬物,豈無根底,無源泉而生成者乎?
二十二
書家須有多才多藝之造詣,須通理論,精詩詞,善繪畫,諳文章。理論可以養其靈性,詩詞可以發其情致,繪畫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養其氣韻。懷素深通佛理,其書則有書卷儒雅之氣;板橋嫻于蘭竹,其書則有蘭竹柔勁之法;魯迅妙手成文,其書卷之氣,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間。千古書家,唯此乃得風魄,乃成一家。
二十三
書家有草圣,而無真圣、隸圣、篆圣;書體則有狂草,而無狂真、狂隸、狂篆。何哉?蓋草書意多于法,他書法多于意。然書道之意,乃書家之靈魂也。而狂草之妙意,乃在乎一個“狂”字。張旭醉后作草,非酒力促其草書而成,乃酒興釋放出張旭之狂靈。而狂靈一躍,才華頓生,書入妙境,堪為神來之筆。此狂草大師之無等咒也。
二十四
古之書家最忌寄人籬下。蘇東坡云:“吾書雖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倍愎庠疲骸捌涫家c古人合,其后要與古人離。”凡此書家,獨來獨往,自樹一幟之根本,乃各性情之至也。然而,古今書家性情無盡,而人之性情有至有不至者。凡至者,其書未有不至者也。
二十五
古之論書者,常以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驚蛇入草、飛烏出林為喻。此生活之細事,自然之景物,堪為生活之美也。然書法藝術之美則高于生活之美,實乃人與自然界之情理也。其奧妙之所在,乃書家之靈性也。夫此靈性,有天生而得之,有后天而成之。此天生而得乃至后天而成之靈性,如同寶鏡,生活之像映入其中,珠光寶氣油然而生矣。
二十六
書道博大精深者,乃書法大家之所為也。有志成其大家者,宜與古人爭高低,不宜與時人爭勝負。倘只求眼前,不思往古;只求精巧,不求博大,終難成為大家也。昔人云“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宜與古人爭”,蓋斯意也。
二十七
書家之韻格,乃自然而成,非有意造作也。黃山谷云: “入則重規疊矩,出則奔逸絕塵,曲盡書法矣?!狈蚕纫浴霸烀馈敝疃眰漤嵏裾?,必弄巧成拙,增其丑陋。此自欺欺人之舉,未免為世人所曬笑,乃萬不可疏忽之理也。
二十八
書法貴在創造,一旦創造完成,即非尋常之物,而成為“人間天上”之物,王羲之雖弗能再現于當今書壇,然其人之書魂,千載不滅于蕓蕓眾生之中。其創造精神伴諸社會生活、歷史演變,永照后人。此藝術之可貴,亦藝術之難能也。
二十九
書藝高超之書家,必有化險為夷之功。起筆看似荒誕,然因勢利導,妙筆即收,卻入佳境。此化險為夷之功,大手筆也。夫險則無可化者矣;有險而不化則是敗筆,皆非藝術。將險化為夷者,其筆意必合法度也。
三十
書法成有先后,功有深淺,盡美而未盡善者,實乃書家之常事也。故評論他人書作,其著意之處,與評者見的或同或異,均不可以門戶之見,信口而言。須明人之意,鑒人之法,平心而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