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再堅持一會兒,那花兒就要開了。待夜色映上石階,萬籟俱寂。今晚,那花兒就要開了。
記得張愛玲是這么描述的:家中養了玫瑰花,夜深人靜時,試探性的開“啪”的一聲,緊接著“啪啪”乃無數聲中如中彈的蝴蝶紛紛從高空中跌落下來。一種是期待,另一種寫的驚心動魄。而我追求的是另外的一種。我們不見,然而盛開。是的,執著,堅持,持之以恒。
一階段來,我堅持臨池、閱帖、讀書、刻印。那天,從老師工作室回來,感于老師的教誨,心血來潮,刻了若干印,出乎意料的好,于是,我順手刻了個“忽爾盛開”,于是,我看見了花兒盛開的感覺,一種期待。但道理就在其中,一種喜悅,一種超然。
(二)
最近我見到了技藜書社競臨《韭花帖》,針對性的臨習研究,效果很好。以我對行楷書法的偏好,也對《韭花帖》情有獨鐘。
案上有筆墨,有《韭花帖》。韭花,我時常想起在自家菜園采摘韭花的情境,初秋韭花初長,一芽一芽,隔天三三兩兩忽而青矗矗長滿菜地,彌漫芳香,招蜂引蝶。走一步,彎下腰來觸手可采半束,手從根部一頂,香味彌散,色如玉,似出浴美女,嬌嫩欲滴。
書法之美不可言狀,而書法又與日常物件聯系,如信札,則形式美之外,其中趣味,又讓人浮想。
《韭花帖》是楊凝式寫給友人的信札,午睡醒來,甚餓,有人贈韭花,清香美味,吃得高興,遂拈筆寫成此帖。難怪有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即景生情,書法的美與之合一,趣味盎然。一個個字疏朗有致,字與字之間距開闊,其空白處有如生長著嫩綠的韭花,一棵一棵的,是開著花熟透的韭花,彌散開來,經久芳香。
我言《韭花帖》甚在氣韻,挺拔有致,落落不群,灑脫、蕭然。楊凝式留下來的其他書法作品也別具韻味,《神仙起居法》仿佛不食人間煙火,超凡脫俗,入無我境。黃庭堅曾寫道:“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換骨金丹”覓之不易也。
(三)
如果你步入云水山房,沉香幽幽的味道、古琴的聲音、雅致的環境、精美的掛件,很多美好的東西會吸引你,沉醉其中,讓你留連,不忍離去。
書法的形式與環境融合在一起,書法因環境有味道,環境因書法美妙,配上插花、沉香的掛件和諧統一。真是讓人心動,如影隨形,相得益彰。
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沉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并在略帶表演性的程序中,讓人愉悅、享受、感悟與大自然融于美妙無比的清靜之中。
老師寫的禪詩,你可以慢慢品味,線條的美感、筆墨的精妙,如入寺院聽禪聲讓心靜謐、安寧,讓人充滿敬仰。剛點燃的幾縷香,聽著幽幽的禪音,把剛烹沸的水沖泡茶,冒著熱氣。沉香、茶香、禪音,周遭一切皆美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是什么,只在心中。平常心是道,需要在自己心中找到處所。茶如禪,需要你慢慢品味。禪茶一味,能洗滌心靈,放下是非,安然面對,去體會心中一片寧靜。
紙上數行字,空中幾片云。茶香一縷,禪心一掬。抑是禪又抑是茶又是什么。是墻上的書法,是剛泡的茶,是美妙的禪音,是沉香的香味,又可能是你我的心。
(四)
書法之美,難言其狀,吾偶爾對一些臨習的碑帖沉迷、玩味,讀之、思之。
書法從形式上就是對線條的表達,一根線不絕如縷,多元與同一,各有表現方式。形式的改變,因時相承,歷代在變,而常賦予新的生命力,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花開花落,各入法眼,不變的還是繼承與創新。書法,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明眼人一看,標準該有還是有的。當然,形式和線質如何,最終歸于道。
游走于傳統,涉獵各種書體扎實于線條、筆法的練習及加深對傳統的學習,藝道并進,如文火煲湯才能讓味道更淳遠,才能更耐人尋味。而通常一個碑、帖的學習,其實三五天就可以很快掌握并進行創作,看得見的是傳統,看不見的是繼承和認知,要學周伯通兩手互搏的辦法,自己跟自己打,樂趣才會增加:學習要一點點地滲透、融合。但是如果你不學更多的東西,那用起來捉襟見肘很容易露怯,只有學得多用起來就輕輕松松,優雅自如,對傳統認識愈深就會愈能沉浸其中,去享受而不去賣弄它。學藝術是自己的事,與其他無關。時常我也把學書法當成一種修為或信仰,心懷敬畏!
雨后,一陣清風拂過,窗外夜色寂靜。我獨坐南軒窗下,看著孟津臨古字法,覺其腕下有鬼神,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