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參加CSARA2013年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的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組、大學普通院校組(含大專)和大學體育院校組三個組別藝術體操隊教練員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基本情況及教練員管理方面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當前中國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師資力量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各院校的重視和支持不足因而不利于系統性常規訓練的開展,藝術體操賽事太少因而實戰機會少;呼吁各校給予更多支持的同時管理方多組織賽事,讓各校藝術體操教練能夠組織系統性常規訓練并有機會通過多參賽得到在實戰中成長。
關鍵詞:高等院校 藝術體操教練員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1-0029-04
藝術體操運動近年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逐漸受到社會關注,不論是中小學的興趣課程,還是高等院校體育專業課和公共體育專選課,或者是各類學校課外集訓的運動隊,藝術體操運動都似呈現出喜人的發展勢頭。中國高校藝術體操運動隊的教練師資,作為高校藝術體操教學和訓練工作的組織實施者,其素質和能力水平直接地影響中國藝術體操運動的整體水平。因此,了解中國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師資的現狀,進而推動高校乃至全國的藝術體操運動健康快速發展,就成為我們需要關注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文以參加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健美操藝術體操分會(簡稱CSARA)2013年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的大學三個組別(高水平組,普通高校組和體育院校組)32支藝術體操隊的28名教練員(其中有兩人分別兼任兩個不同組隊的教練)為研究對象,對她們進行了抽樣調查和基本資料收集,從教練員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執教年限及管理現狀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尋找中國高校藝術體操運動進一步發展在師資方面的可參考依據。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參加CSARA2013年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三個組別的32所本科高校的28名教練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查閱各位教練員的基本資料,通過中國知網,萬方全文數據庫,維普數據等電子數據庫搜索有關教練員的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
1.2.2 問卷調查法
對參加CSARA2013年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高水平組、普通高校組(含大專)和體育院校組三個組別參賽運動隊的28名教練員進行問卷調查。這些教練員分別來自全國各個高校其中女教練員26名,男教練2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發放收回問卷28份,回收率100%。
1.2.3 數據統計法
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數據整理后,運用Excel 2003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對統計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1.2.4 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問卷數據結果利用邏輯推理的方法研究其現實狀況、存在問題、發展前景和趨勢,從而得出結論并據此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國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隊伍基本情況分析
本文對中國高校的32支隊伍藝術體操隊的28名教練員(總人數按32人(隊)計)進行數據收集,統計分析。
2.1.1 教練員年齡結構分析
年齡結構是指教練員各個年齡段人數比例的關系,不僅是教練員生理、心理成熟的標志,還是知識經驗積累和科研創新能力的體現。32支隊伍藝術體操隊教練員的年齡分為四個階段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
從表1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中國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隊伍中,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骨干教練員占比例為56.25%,40-50歲間的教練員占31.25%,而30歲以下和50歲以上的教練員所占比例各為6.25%,可以看出,中國高校藝術體操隊是以中、青年教練為主,在這個年齡階段,教練員有充沛的精力,又有一定的執教經驗。可為藝術體操運動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
2.1.2 教練員職稱結構分析
教練員職稱結構是衡量教練教學、訓練和科研等方面素質的重要標志,它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及其他職稱級別。結果如表2。
調查結果從表2顯示,32支藝術體操隊的教練中,28名教練員均為體育課教師兼任。在統計中顯示,教練員的職稱比例副教授級別居多,占整個隊伍人數的40.625%,其次為講師,占28.125%,教授占12.5%,助教及其他占18.75%。
2.1.3 教練員從事藝術體操專業教學情況分析
從表3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32支賽隊中從事藝術體操教學、訓練的教練員,占68.75%,從事健美操訓練的教練員占31.25%,其中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清華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的教練,既執教藝術體操項目又兼健美操項目。
2.1.4 教練員學歷結構及其來源分析
教練員的學歷結構,反映教練員曾經接受正規教育的情況,是衡量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的重要標志。在調查中發現(見表4),具有本科學歷的有16人,占總數的50%,研究生學歷的13人,占40.625%,還有3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練員。可以看出,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的學歷層次很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多數教練員都是高校體育教師兼任,而高校教師要求較高的學歷學位和較強的科研工作能力有一定的關系。
2.1.5 教練員專業出身狀況分析
教練員來源方面,體育院校或師范類高校體育院系畢業的教練員占81.25%,而專業運動員出身的教練員占18.75%,且都為體院和高水平隊的教練員。(見表5)
在調查中發現,所有的教練員都有受過一定的藝術體操專業教育,具有一定的藝術體操運動經歷或專業、半專業的比賽經歷。同時掌握藝術體操教學訓練的基本方法,為帶藝術體操隊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2.1.6 教練員執教年限分析
執教年限是指教練員從事帶隊訓練的年限,主要反映教練員訓練及帶隊比賽的資歷和經驗。調查顯示(見表6),執教年限5年以下的教練員占25.00%,執教年限達5-10年的占總人數的43.75%;執教年現達10年以上的占總人數的31.25%。
由表6可以看出,執教年限5年以上的占75%,這些教練員在訓練工作中通過多年的摸索,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驗,比賽賽場上對運動員的臨場水平的發揮給予技術、心理、場上應急能力等指揮水平都有很高的能力絕對獲勝優勢。
高校的藝術體操賽事主要是每年一次(遇上協會分會換屆之年則可能隔年)的中國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教育部中國大學生體協健美操藝術體操分會CSARA)和中國青少年藝術體操錦標賽(國家體育總局)。其它的適合高校藝術體操隊參加的賽事甚少。個別高水平藝術體操隊伍除外,如上海財大隊和浙江大學隊,還可能有機會參加每年一度的全國藝術體操錦標賽或四年一次世界大學生藝術體操比賽。普通院校組和體育院系
至到今日,中國大學生運動會上還沒有把沉睡20多年的藝術體操運動項目列入到其競賽項目中。而且,受其影響,因為中國大學生運動會上沒有設藝術體操項目,也使得中國各個省份舉辦的四年一次大學生運動會上依然見不到藝術體操運動項目的蹤影。因此,很多教練員雖然想帶隊或雖一直帶隊訓練,但基本上都是處在備戰狀態,沒有機會參加比賽實戰。
2.2 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管理機制現狀
2.2.1 教練員選拔機制
由于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教練員的選拔圈是各個學校自己決定,而學校通常是讓體育系部或體育學院來選拔確定,因此教練員的選拔基本是體育系部自己決定。在調查和訪談中發現,教練員的選拔通常有一下三種方式:領導指定,競爭上崗和聘任制。參加CSARA 2013此次錦標賽的教練員中,絕大多數學校是領導指定藝術體操運動技術水平較高或有藝術體操教學訓練經驗的老師或是有一定帶隊經驗的藝術體操專業教師來擔任教練員。一旦帶出獲得優異成績或實現預定目標,就一直由此教練員帶隊訓練參賽。
可以看出,中國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的選拔方式以行政領導指定為主,這種方式雖然能夠贏得部門和學校更多的后盾支持,但個人的主觀因素太強烈,選拔方式相對粗暴、單一和不顯公平。
2.2.2 教練員考核與獎勵機制
教練員考核是調動教練員的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和檢測其執教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對教練員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校都會對教練員帶隊訓練參賽情況進行考核,而考核主要從訓練過程和比賽成績兩個方面進行。工作過程是看教練員是否制定訓練計劃、訓練實施方案及訓練時間是否按要求進行等,但這方面很少得到重視,而比賽成績的是評價教練員的最主要依據,是各個隊伍追求的最主要目標,通常與教練員及隊伍的獎勵密切相關。
教練員獎勵機制通常是從訓練過程和比賽成績方面實施,在調查參賽的高校隊伍中,且對教練員有明確的成績要求,參賽隊的成績與教練員的工資獎金掛鉤外,還要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帶隊訓練只是獲得較少的訓練補助或通過折算教學工作量進行補助。而在比賽成績方面的獎勵,很多高校都是把參加全國大運會或省大運會的比賽名次折算成所得的積分,然后根據高校自己的經費情況按積分的數額對參賽隊進行獎勵,并沒有直接對教練員進行專項獎勵。
調查和訪談中發現,雖然學校對教練員的訓練、比賽成績進行考核獎勵,但獎勵的幅度很小,教練員的工資主要根據他的職稱提高及教學和科研工作來獲得,很多教練員都是靠著責任感和對藝術體操運動的摯愛堅持不懈地進行工作,而對物質獎勵看的較輕。
2.2.3 教練員團隊建設情況
教練員團隊建設是指在主教練的帶領下,兩名及以上的教練員團隊發揮集體力量、各負其責又團隊協作,共同執導參賽隊訓練比賽的過程。在調查的32支隊伍中,由于各個高校體育經費緊張,通常選擇一名教練員負責全面的訓練和比賽過程。
2.3 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訓練情況分析
訓練是比賽的基礎,沒有科學扎實系統的有效的訓練,是很難在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在調查訪談過程中發現,除了浙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杭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幾個藝術體操水平較高的隊有系統的常規訓練、常規檢查和自覺訓練與比賽交流外,其他較多的高校隊都是以提高發展藝術體操項目憑自覺自愿喜歡酷愛藝術體操運動項目的內容種類特點等提高改善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為目的,堅持常年不間斷地每周一次訓練或以為參加每年的大學生藝術體操錦標賽任務和在有賽事前2-3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里組建選拔有點舞蹈基礎的學生開始自費組隊集訓。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練員很難制定長期系統有效的訓練計劃,更難對整個隊進行身體素質、專業技術水平、體能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導訓練。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全國高校藝術體操教練員隊伍年齡以中老為主,女性教練員為主,教練員職稱以高級和中級為主,學歷層次高,大多數畢業于體育院校和師范類高校體育院系(其中有留學歸來博士2位),執教時間在十年以上,有過硬的執教經驗。
全國高校普遍存在對藝術體操運動項目重視不足,教練員的選拔方式基本以領導行政指定;考核主要從訓練過程,教學和比賽成績三個方面進行,以比賽成績考核為主。基本上所有的教練員都是靠對中國藝術體操運動項目的推廣發展的一腔熱血,靠對提高我國藝術體操技術水平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著。教練員無私奉獻,看輕物質獎勵。學校普遍沒有對藝術體操項目的訓練比賽補助。
多數高校沒有重視教練員團隊建設,更因為沒有上層領導的重視和經濟上的支持,而不能保證常規的訓練。而藝術體操特性恰恰是必須在教練員進行系統的、安全有保障的、科學的、有效的指導下由學員(運動員)來完成動作的運動項目,系統性的常規訓練對于運動技能的獲得和運動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教練員被現實所逼無奈只能在賽前短時間內為備戰比賽而忙碌,難以形成系統、科學、有效的訓練機制。
3.2 建議
各校對教練員帶隊訓練工作予以應有的重視,在訓練場地和經費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各校建立富有實效的教練員獎勵機制,同時適當減免所擔任體育課教學和科研工作量,使他們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藝術體操隊的訓練上,有效促進高校藝術體操運動水平的提高。
協會應組織進修教學活動,幫助各校運動隊的教練員加強自身進修和教學技能的提高,讓教練員能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運動項目內容,保證教練員隊伍可持續發展及系統化培養。
協會還應該更多地組織比賽活動,讓各校運動隊有更多機會參加實戰,讓教練員從更多的實戰經驗中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