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依據多次比賽運動員相對速度變化特征,總結男子20km競走速度節奏的制勝規律。結果表明:男子20 km競走全程四個階段的制勝速度節奏為:第一階段采用低速啟動;第二階段積極加速,爭奪更好的比賽位置;第三階段調整節奏保持有利位置;第四階段選擇適當的加速沖刺時機。
關鍵詞:男子20km競走 階段劃分 速度節奏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1-0065-04
隨著高水平運動員間的競技水平縮小,速度節奏對于比賽名次、運動成績的獲得影響日漸重要。速度節奏是指通過機體對于能量輸出的控制來改變速度的變化,是對整個比賽速度變化的描述,在比賽中速度節奏可反映運動員比賽中的速度、生理機能和戰術變化。通過分析研究可總結的制勝節奏規律,分析獲勝的生理學原理,從而為運動員系統訓練和制定個性化比賽戰略提供理論導向。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8年奧運會,2012年奧運會,2013年世錦賽,2014年競走世界杯中前8名共計32位選手的階段速度和階段相對速度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資料法分類總結以往研究者在階段劃分方面的研究成果。將男子20km競走全程以每圈(2km)為一個小單位,用excel 2013制作速度曲線圖和spssl9.0對男子20km競走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四屆比賽中前8名共計32位選手的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找出數據間的相互關系,為理論分析提供數學意義上的論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男子20km競走全程階段劃分
依據灰色關聯理論,從清晰值的大小可以判斷不同元素之間的關系緊密程度,清晰值越小反映兩元素間關系越緊密,相應的清晰值越大證明兩元素之間的關系越遠。由表1顯示,第8、9圈間的清晰值最小為0.0005說明這兩圈間關系緊密暫將這兩圈歸為一個階段。另外,7、8圈和8、9圈間的清晰值都較大(0 1460、0.1387),但依據實際比賽情況和清晰值越小兩元素越緊密的原則,將第8圈與第9、10圈歸為一個階段。第1、2、3圈和第4、5圈間的清晰值也相對較小都在2/100的水平上,結合第3、4圈和5、6圈間的清晰值可將前5圈劃分為兩個階段。所以全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第1~3圈);第二階段(第4、5圈);第三階段(第6、7圈)和第四階段(第8~10圈)。
2.2 全程速度節奏特征分析
為了便于比較分析,本文將四次賽事前8名共32位選手依據名次劃分為兩組,第1~4名運動員劃為A組,第5~8名運動員劃為B組,經檢驗顯示:A、B兩組最終成績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39<0.05),分組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不同名次運動員在20km全程四個階段的速度變化發現(見圖1、表1),A、B兩組運動員在第一、二階段速度變化相似:第一階段時,低速啟動并逐漸增加,隨后速度相對穩定的維持在一個水平上;第二階段時,運動員二次加速,速度曲線明顯上揚。A、B兩組運動員速度變化差異主要出現在第三、四階段:第三階段時,A組運動員基本保持上升趨勢并保持到第四階段達到速度最大值,而B組運動員在此階段達到速度最大值后,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降速;第四階段時,A組運動員速度非常顯著高于B組(P=0.006<0.01),A組運動員速度變化多呈現先加速后減速,且從速度曲線的斜率來看,名次越靠前加速能力越大;而B組運動員為持續減速、先減速后加速,運動員雖有加速沖刺的戰術意圖,但由于體能不足或速度節奏安排不當導致最后名次不佳。
由于不同賽事、水平的運動員速度差異很大,在比較速度特征、速度節奏時,采用相對速度指標更具準確性,所以本文將不同比賽、不同水平的運動員的每個階段的速度進行相對化處理,即相對速度=(階段速度/全程平均速度)×100%。
進一步分析比較A、B組運動員速度節奏的特征發現(見圖2、表2),運動員速度節奏比較相似,呈現低速啟動并逐漸加速后保持勻速——二次加速——調整——沖刺四個階段的節奏變化。雖然多數運動員采用了類似的速度節奏模式,但A、B組運動員的速度節奏變化的幅度及速度增減的時間均存在差異。第一、二階段,A、B組運動員相對速度變化相似,但兩組間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5**、P=0.008**均小于0.01),且B組運動員相對速度高于A組;第三階段時,A、B組運動員相對速度呈顯著性差異(P=0.033*<0.05),且A組持續上升而B組基本保持平衡;第四階段時,A、B組運動員相對速度呈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04**<0.01),A組為先升再降而B組為先降再升,且B組相對速度整體低于A組。
B組運動員在第一、二個階段的速度節奏變化基本相似,差別主要在第三、四階段,特別是最后一個階段差異十分明顯。另外,前三個階段B組運動員相對速度高于A組,僅在第四階段B組運動員低于A組,但A組運動員卻獲得了更好的名次。該現象一方面表明,在國際性大賽中,運動員為取得好名次力爭保持在第一集團內,所以在比賽前半程速度節奏基本相同;另一方面表明,參賽選手競技水平較為接近,在比賽后半程時才出現差距,最終名次決定的關鍵階處在第四階段。
綜上所述,A、B組運動員速度變化基本為積極加速并達到速度最大值進而加速沖刺。A、B組運動員速度節奏變化也較為相似,差異主要在第四階段,且名次決定的關鍵在于比賽后期第四階段。
2.3 男子20 km競走各階段速度節奏特征分析
2.3.1 第一階段速度節奏
第一階段所采用的戰術節奏一般是賽前既定的,在第一階段時,A、B組運動員速度變化基本相同,均采用低速啟動并逐漸加速隨后保持勻速,這種速度節奏相對于高速啟動而后降速更適合男子20km競走。
從生理角度進行分析,男子20km競走是長時間耐力性項目,機體疲勞很大程度上影響運動員成績。在第一階段時運動員會出現極點反應,低速啟動可保留無氧儲備,減慢乳酸堆積,推遲疲勞出現時間,從而減短速度下降距離;而高速啟動雖可快速調動生理機能,但會出現能源物質過早排空,代謝副產物堆積,從而使速度下降時間點提前。結合實際競走比賽情況,第1圈時多名選手同時出發進入跑道,運動員要加速擺脫難度較大。所以,多數運動員以慢速跟走形式前進,并積極調節自身節奏使身體機能更早進入比賽狀態。另外,Foster和Maltem等團隊研究表明長時間耐力性項目采用低速啟動的速度節奏更利于提高成績。
2.3.2 第二階段速度節奏
第二階段時,多數運動員會進行二次加速以期占據更好的比賽位置,相對于第一階段平均速度提升了7.42%,為比賽后期取得好名次奠定基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經過第一階段后期降速調整后,極點現象消失,運動員心肺系統和供能系統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此時運動員神經一肌肉系統的協調性增強,使得運動員工作效率增加,速度上升。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王鎮與陳定則是在第二階段從第一集團中加速超越領先,從而為后半程控制比賽速度,打亂對手節奏做鋪墊。可見,在第二階段時,若可積極加速占據有利比賽位置排名可為獲得更的好名次奠定基礎。
2.3.3 第三階段速度節奏
第三階段時,A、B組運動員速度節奏出現差異,A組運動員速度節奏穩定并保持上升趨勢,而B組運動員則出現忽快忽慢或降速現象。這一方面表明,運動員在經歷第二階段積極加速后,體能大量消耗,機體出現疲勞現象,體內乳酸堆積達到一定水平,引起神經系統對機體調節,從而產生降速現象;另一方面,A組運動員之所以沒有出現大幅度降速,從而保持了行對穩定的速度節奏,這可能是因為有更高的無氧代謝能力,或由于A組運動員有更高的疲勞耐受力。但有國外Lambert等團隊研究表明,在比賽中期速度下降并不無安全是因為外周疲勞,也可因運動員速度節奏實施不合理所致。(見圖1)在第四階段第七、八名選手仍可導致大幅度加速也證實了Lambert研究結果。
結合比賽發現,運動員在此階段速度波動較大且會有意識的安排試探性加速、快慢結合等節奏策略,以增加對手體能消耗和打亂對手行進節奏。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陳定、王鎮在此階段突然加速,加快比賽節奏使得許多選手被迫跟隨或脫離第一集團。所以,在第三階段速度節奏主要為調整,既從生理學角度主要是調整機體狀態,也是從比賽角度則是調整比賽的節奏策略。所以在第三階段時,應積極調整自身節奏,努力跟住前面運動員,保持自身的比賽位置優勢,為最后沖刺做準備。
2.3.4 第四階段速度節奏
在第四階段時,A、B組運動員速度節奏雖出現非常顯著性差異,但結合表1、圖2數據發現,兩組運動員在最后階段均為加速沖刺速度節奏,僅速度節奏變化的幅度及速度增加的增時間點存在差異。在第四階段時,A組運動員先積極加速后降速;B組運動員則是先大幅度減速后加速。在經歷了前半程比賽后,運動員無論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會出現疲勞現象,身體各項機能均瀕臨極限狀態,從而影響速度增加。既然多數運動員在第四階段速度下降,那如何控制速度下降的時間點成為制勝的關鍵。為此,Foster、Rauch等團隊研究表明,在比賽中對于供能系統以及速度節奏的控制能力可區分運動員水平,特別是接近終點時最大程度調動無氧儲備以及選擇適宜加速時機是制勝的關鍵,加速過早導致最后無力沖刺,而加速過晚則無法改變名次。
倫敦奧運會時,陳定和巴隆多分別為冠亞軍,在比賽前三個階段,陳定與巴隆多的速度節奏基本相同,最大區別在于第四階段:陳定在第8圈時就積極加速超越直到第10圈時才稍有降速;巴隆多在第8、9圈時速度基本維持恒定,在第10圈時才加速,但此時陳定與巴隆多之間距離已拉開很大。并且,由于競走技術、判罰的特殊性,在第10圈時若領先對手5~8米左右,走在前面的運動員會很難超越,若非博爾欽體力透支被迫退賽,在比賽時巴隆多也很難超越博爾欽。所以,第四階段不僅是運動員制勝的關鍵階段,也是對運動員加速能力、體能儲備和速度節奏是否合理的檢驗。
3 結論
(1)依據灰色關聯分析,實際比賽錄像并結合運動生理學理論,將男子20 km競走全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第1~3圈);第二階段(第4、5圈);第三階段(第6、7圈)和第四階段(第8~10圈)。
(2)依據運動員比賽的階段速度、相對速度數據分析,將男子20 km競走速度節奏總結為:低速啟動并逐漸加速后保持勻速——二次加速——調整——沖刺。
(3)依據生理學理論并結合實際比賽發現,第一階段采用低速啟動并逐漸加速的速度節奏會優于高速啟動;第二階段運動員應積極加速超越,爭奪更好的比賽位置;第三階段既是身體機能的調整,又是比賽節奏的調整,所以運動員應在此階段保證自己不被甩開;第四階段是制勝的關鍵階段,運動員應選擇適當的加速沖刺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