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廊坊市第一實驗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60名超重肥胖兒童,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人,對照組進行傳統的大課間活動,實驗組進行一個學期的運動干預,對兩組的身體形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男生和女生腰臀比沒有明顯變化(P>0.05),BMI都有顯著的下降(P<0.05),男生的身高和體重有顯著的增高(P<0.05),女生體重有明顯下降趨勢(P<0.01)。結論:科學合理的大課間運動干預能夠降低超重、肥胖小學生的體重和BMI值;身體形態得到一定的改善。
關鍵詞:大課間 超重肥胖 小學生 運動干預 身體形態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1-0071-03
1 大課間體育活動概述
體育專家將“大課間”定義為是集中安排一段時間,在學校統一組織安排下,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的全校性的集體課間活動。大課間體育活動屬于體育課程的下位概念,是活動類體育課程。活動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健康素質,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與傳統的課間操相比,大課間活動時間長、互動范圍大、內容豐富、組織形式多樣、活動場地大、強度適宜、整體效益大、對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F代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將“快樂教育”、“養成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等現代教育理念貫穿于活動之中,使之更加喜歡參與其中,興趣濃厚,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的心態。因此,大課間體育活動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安排特色運動內容,在班主任參與管理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一般大課間體育活動項目分為“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一個核心”即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發展,融育智、育德、育美、娛樂于健體之中?!皟蓚€基本點”指:一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健康身體打下牢固的基礎;二是在使學生接受更多的運動項目后,對其喜愛和適合的項目進行進一步的教學和訓練.從而遵循小學生學習范圍廣泛和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性這兩個要點。
2 實驗對象與方法
2.1 實驗對象及分組
根據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廊坊市第一實驗小學三、四年級300名學生身高、體重,計算出BMI指數,根據2003年確定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篩查分類標準,篩選出超重和肥胖學生,使其了解并自愿參加本次實驗。然后由調查者復測,排除因疾病等引起的肥胖者,將滿足超重及肥胖標準者納入研究,共篩選出60人,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2人。學生年齡為8-9歲。(年齡的計算方法:測定時已過生日者年齡(周歲)=測定年-出生年)。
從表3可知,對照組和實驗組受試者在身高、體重、BMI、在運動干預之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實驗方法
2.2.1 指標的選擇
身體形態指標:身高、體重、體指數(BMI)、腰臀比。
身高、體重:采用金屬立柱式身高坐高儀測定。受試者赤腳立正姿勢,軀干自然挺直,頭部正直,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三點與立柱相接觸,由同一人員進行測量。測量人員兩眼與水平版呈水平位進行讀數,測量數據精確到0.1cm。
體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腰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方法測量。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30cm,使體重均勻分布。腰圍量取水平站立時臍上0.5cm處的水平周長。
臀圍:臀圍量取臀大肌最突起處的水平周長。
腰臀比=腰圍(cm)/臀圍(cm)
2.2.2 實驗設計
對廊坊市第一實驗小學三、四年級學生進行身高體重等三方面指標的測定,算出BMI值分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和全校學生一起做傳統課間活動,包括眼保健操(5分鐘),第九套廣播體操(16分鐘)和學校自編操(5分鐘)。實驗組進行19周的大課間運動干預,每周運動5次,每次26分鐘,具體見表4,實驗結束后,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60位學生進行指標測試。
3 結果與分析
3.1 19周后身體形態指標的變化
由表5可知,對照組干預前后男生和女生身高、體重、BMI和腰臀比都沒有明顯變化(P>0.05),體重反而還有增重的趨勢,說明對照組進行傳統的大課間活動,效果并不明顯。實驗組干預前后,男生的身高有顯著的增高(P<0.05),男生和女生腰臀比沒有明顯變化(P>0.05),男生體重有顯著下降趨勢(P<0.05),女生體重有明顯下降趨勢(P<0.01),BMI都有顯著的變化(P<0.05)。實驗組的身高與體重平均增長速度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本研究的干預活動對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速度無不良影響,也說明本次大課間活動內容的整體設計比較合理,出現了明顯的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敏感期,刺激強度合理。
身高是判斷青少年兒童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能反應學生的發育狀況。通過研究表明肥胖學生的生長速度較正常青少年兒童比較慢。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超重肥胖男生的身高變化不明顯,實驗組的身高變化明顯,這與大多數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兒童少年的減脂和生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生長速度也較快。體重也是判斷青少年兒童發展的重要指標,實驗組的男生體重有明顯的下降,女生體重有非常明顯的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本次的運動干預中游戲屬于有氧運動,可以更好地消耗脂肪,使之減少體脂含量,同等強度下,女生的體脂含量下降更明顯。BMI是判斷一個胖瘦和評價一個人的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對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青少年,BMI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對肥胖兒童青少年的運動干預只要維持BMI水平不變,或者減少BMI增長的速度,便可以達到減肥目的。劉文等人對49名12-14歲肥胖青少年兒童進行了運動干預之后男生BMI比干預前下降了0.3和女生下降了0.5,而不運動組BMI則有所上升。王箏對8歲至12歲肥胖兒童進行運動干預,運動干預后試驗組BMI明顯低于對照組。通過各種資料調查顯示,經過學校組織的長期運動干預的學生,尤其是進行中強度干預的學生,有效預防和延緩肥胖青少年肥胖的進一步發展,改善糖脂代謝,對體重的降低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本次對肥胖生運動干預也說明了這一點,在本實驗中男生的BMI平均下降了1.5,女生下降了2.1,有效達到了減肥的目的。
腰臀比是人的腰圍和臀圍之比,是反映腹腔及腹部皮下深層脂肪厚薄以及腹肌體積,也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程度的較好指標,同時也是早其中鑒別肥胖指標的一種有效方法。沈雪寒等對23名重度肥胖女性兒童青少年運動減肥前后身體形態指標進行研究,經過1周運動減肥后,腰臀比減小了5.61%;腰圍/身高比下降了13.65%;臀圍/身高比下降了8.53%,運動減肥可改善腰臀比。本研究干預后發現實驗組的腰臀比雖有所下降,但效果并不明顯,對照組的腰臀比有所上升,說明本次大課間干預對內臟脂肪有一定的消耗,但強度還不夠大,導致效果不太明顯。
4 結論
19周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干預,可使超重、肥胖兒童的體重得到有效的控制,BMI明顯下降,但腰臀比不明顯,身體形態有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