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曾經一度火熱熒屏,其扎實的劇本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戲劇性的情節設計、生動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質量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與好評。顯然,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北平無戰事》并未拘泥于傳統歷史劇對嚴肅無趣的主旋律主題表現與概念符號化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另辟蹊徑,將戲劇藝術的假定性與歷史的真實性相結合,做到了藝術與生活、歷史與現實的和諧共振。歷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該劇最大的亮點,桀驁不馴又滿身正義的方孟敖、嚴謹精細又忍辱負重的崔中石、滿腔理想又悲觀猶疑的梁經綸、兢兢業業又傳統嚴厲的方步亭、正直果敢又忠于信仰的曾可達、見風使舵但又真性情的馬漢山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老者雖然戲份不多,但足夠搶眼,他就是焦晃扮演的燕京大學副校長何其滄,具有民國知識分子典型的兩面性,集東方的傳統性與西方的現代性于一身。
傳統的知識分子,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群體,他們“除了宗教擔當、社會良心、執掌理性等傳統精神之外,更有推動現實、設計未來、創造文化、參與思想的生產與傳播的意義”。他們精深的學術造詣、崇高的人格追求和強烈社會責任感對我們民族性格的培養與形成起到了構筑和發展的作用。何其滄是東方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可謂傳統知識分子的典范。其一,體現在其精深的學術造詣上。傳統知識分子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從事著知識的積累、傳承、運用,作為燕京大學副校長何其滄更是如此。他穿著青黑色的粗布長衫,帶著一副網眼鏡,白發蒼蒼,儒雅從容,有著“儒士”的風范。何其滄博覽古今、通曉中外,與老友方步亭對于古詩詞的討論,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僅憑著老友方步亭的只言片語和不合格的翻譯,他競能猜出原詞就是辛棄疾的《鷓鴣天》,并一字不落的背誦。他的每一次演講和談話,都顯示出精深的學術造詣、廣引古今中外理論,令人嘆服。何其滄愛做學問,更愛讀書。他的書房里擺滿了各類書籍,桌子上、地上散落的都是數據和論文,角落里放了一張小床,困了就直接躺在上面休息,醒了繼續讀書,即使已身居高位,仍然如此勤勉。他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積累,更重視知識的傳承,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這問書房自然也變成了研究幣制改革方案的大本營,學生經常與他通宵探討。兢兢業業的鉆研使他取得了較高的學術造詣,因而成為民國經濟學家第一人。從他對往事的回憶中,更能依稀看到一個知識分子鞠躬盡瘁的一生。
其二,體現在其自尊自愛、崇高充實的人格追求上。傳統文化一向十分重視個體的德性修養,儒家更是把道德的修養看作是成就個體偉大人格的根本。正如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是把“家”“國”“天下”之本放在個體的德性之上,可見傳統知識分子注重立德立人的道德原則。信、義、義、恕、溫、良、恭、儉、讓均是傳統知識分子崇德理想人格的重要價值取向,何其滄就一直努力踐行著這些完美的道德。為了保護學生,他毫不猶豫地參與到學生的示威抗議中,共同面對著全副武裝的國民政府軍隊。為了營救被捕的老師和學生,他甚至愿意放下尊嚴,動用私人關系求情,甚至大鬧華北剿總會議,以辭職相逼。何其滄不僅獨善其身,還以身作則教育青年學者要保持人格的獨立性,他不加入任何黨派,專心做學問,以此勸說自己的女兒和學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節操,是傳統知識分子必須要恪守的,這一點在何其滄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因為無故受惠一袋面粉,他反復勸說女兒送回去,上演真實版“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氣節。作為國民黨的經濟顧問,何其淪多數時候委曲求全為民國,一旦擊穿底線后浩然正氣莫能御,可謂將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三,體現在其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一貫宣揚“士志于道”的思想,曾參將其進一步闡釋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顯然,這里的任重道遠,并不局限于個人福祉的追求,更多體現出作為個體的知識分子對群體、社會的責任關系。更進一步說,傳統知識分子應該自覺地意識到并擔當起對社會、群體的責任。對于傳統知識分子而言,社會責任的承擔,既可以表現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并付諸實踐;也可以展現為對社會的批判意識,如抨擊“禮崩樂壞”的歷史現狀。前者從正面表現了對普遍社會價值的追求,后者則更多地以否定的方式,展示了對群體利益的關切。面對經濟的全線崩潰,何其淪臨危受命,擔任起國民黨的經濟顧問,一方面變相向美國索要物資援助,一方面負責起草《貨幣改革法案》,極力挽救著日益蕭條的國民經濟。然而作為一個視氣節為生命的傳統知識分子,何其淪無時無刻不飽受內心的煎熬。低下頭顱要來的物資援助,眼看著就要全部落入貪官污吏之手,但又無法跳出來揭露這場內部陰謀,還要頂著被“清流”看不起的無奈。這就有了他向女兒的抱怨“他陳繼承什么東西啊,他為什么敢這樣罵我!”“那李寧清為什么非把他的話轉給!”低的下頭顱,放得下氣節,不沽虛名、真正做事,這是何等的胸懷與氣魄。沒有儲備金、沒有物資,幣制改革根本無法挽救崩潰的經濟。幣制改革的實質,名為幣值改革,實為搜刮民財。身為經濟學家的何其滄當然明白這一點,面對著日益頹敗的政府與無濟于事的改革,他感嘆道:“我已經開始讀《春秋》了,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為了大局,他委曲求全、巧妙周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何其滄與老友方步亭探討辛棄疾的《鷓鴣天》時,二人觸景生情,回憶起當年滿腹抱負、出國留學,現如今卻遭遇難挽狂瀾、報國無門的無奈,令人唏噓。
何其滄不僅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典范,更是現代知識分子的先驅。特定的時代背景及多年的留美經歷,賦予他諸多的現代性。“現代性”標顯出一種新的時間意識,意味著與過去的斷裂。辛亥革命摧毀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與此同時,傳統知識分子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制度基礎,被毫不留情的拋擲到紛亂的社會秩序之中。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環伺,傳統文化體系屢遭質疑,西方各種思想不斷涌入,傳統知識分子的自我身份認同受到了強烈的震蕩。一大批文化先驅選擇出國求學來完成自身知識體系的塑造,以獲得西方先進的文化觀念,運用科學的眼光來觀照當時國內的狀態,以喚醒民眾的覺醒,從而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狀況。何其滄就是其中之一,留學異域的教育背景與先進思想、文化潮流的接受,再加上民國社會的多元化,必然孕育出他極富現代性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品格,主要體現在其對民主白由的向往與追求上。
其一,對自由的熱愛。著名歷史學者傅國涌認為,“民國是繼春秋戰國和魏晉時代后,中國歷史上難得一現的開放時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正處于劇烈的大變革期,新舊交替,社會轉型,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社會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因而知識分子很容易找到各自的生長空間,他們分別在理想的領域耕耘,或潛心研究學術,或創辦實業,或搞平民教育,或投身鄉村建設等等,各自保持著人格的獨立性,在教育、實業、金融、鄉村建設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自由主義發展到了頂峰,一大批信仰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大多數有留學背景,盡管性格閱歷、社會境遇、政治觀點不盡相同,但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觀念卻是推崇的。在美國自由思想、文化潮流的熏陶下,自由民主的觀念已深入何其滄的內心,國內多元并存的政治文化環境,又為其提供了生存空間。何其滄即是自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雖然替國民黨做事,但卻屬于無黨派人士。劇中他曾多次談到,雖然與國民黨許多高層熟識,但在政治上并不是朋友,他替國民黨做事也是為了國家的出路。他多次強調,知識分子就是要專心做學問,要最大化的保持人格的獨立性,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他的自由觀念還體現在對青年人的教育上,首先便是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多年的美國教育,使何其滄有了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家學淵源,又使得他深刻領悟了“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的為老之道。何孝鈺上中學的時候,他就假裝聽力不好,盡量給女兒營造自由成長的空間,同時也減少了女兒對自己的過于關心。在女兒情感的問題上,他更是充分尊重女兒的意見,教導她要遵從自己的心,勇敢地做出選擇。對于學生梁經綸的個性壓抑的問題,他曾多次開導要做真實的自已。
其二,對民主的渴望。在近代思想發展史中,“民主”一詞常常受到先進知識分子的充分肯定與宣揚。這里的“民主”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指稱一種政治制度,更是演變成人類生活的一種方式。20世紀40年代,現代知識分子已普遍意識到著“民主”的本質即是以人為本、從人出發,這也就成了他們信仰民主的最重要的思想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們為“民主”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認為“民主”能夠用來改造落后的中國并使之走向獨立富強,也就是所謂的“民主政治”。這是大部分留學美國知識分子的共同選擇,他們在美國耳濡目染多年,深受美國式的民主政治體制熏陶,因而認為必須首先把中國變成像美國那樣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祖國繁榮富強的目標。何其滄就是其中一員,他因此十分強調民主在他心中的地位,民主不僅是世界的潮流,而且體現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是國家與人民必需的。留學歸來后,他帶著滿腔的報國熱情,迫切地希望學有所用,將西方的理念運用到落后國家的建設中去。作為燕京大學的副校長,他大力推行民主的政策,使得學校風氣開化、思想自由,因而變成了學生浪潮的集中地。何其滄雖然崇尚自由,自己不參與任何政黨,但是對身邊的黨派人士均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雖然不倡導武裝流血革命,但是在游行學生被捕后,他依然能挺身而出,奔走于解救學生的第一線。雖然口口聲聲指責國民政府腐敗墮落,卻依然沒有放下手頭的T作,兢兢業業奮斗在國民經濟的第一線,渴望早日實現民主憲政。
其三,改良道路的失敗。身處新舊交替的劇烈社會文化轉型期,知識分子不得不對殘酷的現實投之以關切的目光。如何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找到平衡,推進社會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是他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自由主義風氣的盛行,知識分子內部的觀點也大相徑庭,有的要求進行激烈的共產主義革命,有的追求和風細雨般的資本主義改良,有的倡導實行國家主義,有的相信教育救國,有的則干脆投身實業……面對國民黨統治下的混亂不堪、民不聊生、腐敗橫行,或許是擔心激烈的革命導致過多的流血犧牲,或許是對當局仍抱有一定的希望,何其滄選擇了民主改良的道路。他希望能通過溫和的、循序漸進的制度改良,使國家和平過渡到民主制度,成為資本主義強國。這才有了他臨危受命,幫助國民政府策劃《貨幣制度改革方案》的下文。隨著對國統區經濟的深入研究,腐化潰爛的經濟真相浮出水面,沒有物資儲備,單靠不斷的印刷貨幣根本無法挽救處于崩潰邊緣的經濟。幣制改革實為搜刮民財,經濟崩潰的背后隱藏著更大的權力斗爭,何其滄猶豫了。最終,幣制改革實施了,廣大老百姓仍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握著滿手的金網券買不到任何糧食。帶著無限的悵然與無奈,何其滄遠赴美國,宣告了民主改良道路的徹底失敗。無論何其滄的的政治主張現在看來有多少不足之處,這種對民主自由的艱難探索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與認可的。
何其滄這個集東方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恰恰是四十年代知識分子兩面性的真實寫照。他們學貫中西,對民族文化認同與價值體系的重塑及現代化的建設進程的推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性的碰撞直接導致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更表現在思想與行為的沖突上。他們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古老的道德價值觀念早已根植于內心深處,西方文化的浸染,他們的固有觀念又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觀念層的變革與心理層面的傳統,使他們陷入“理智上面向未來,情感上回歸傳統”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他們掌握著兩種文化,同時又被兩種文化所掌握。叛逆與妥協、反傳統與復歸傳統,這一兩難處境深刻揭示出他們所面臨的理想與現實、自我實現與傳統道德之間的沖突,非常精微地表現出社會大變革時期知識分子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內心的痛苦與糾結,蘊含著極其復雜的時代與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