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本文是作者結合多年任教經驗對課堂創設教學情境的探索與實踐做出總結,創設趣味情境、問題情境、懸念情境、對比情境、生活情境等來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關鍵詞】教學情境 數學課堂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104-02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在傳統課程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學大綱為綱,以教材為本,課堂教學過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內容和順序進行,學生以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教師基本不需或很少創設與教材不同的教學情境。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課中有境”。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應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或生動的學習環境,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潛能,使學生真正“卷入”教師所預設的有效教學活動中,同時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下面結合筆者多年來對此的探索與實踐,談談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搞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 創設趣味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創設情境,將數學問題融于一些學生喜歡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新異的學習氛圍中激起思考、討論的興趣,引出要講授的知識,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如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自己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用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典故等形式,使學生身處趣味的故事世界里,不但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概率初步”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足球運動的特點設置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如“初三(一)班與初三(五)進行足球友誼賽,在比賽之前,由教練員拋擲一枚硬幣,如果正面向上則由一班先開球,如果反面向上則由五班先開球,這種確定首先開球一方的做法對參賽的兩個班級公平嗎?為什么?”教師通過設置這一故事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讓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生的腦海,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將數學問題編入古代神話故事中,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問題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時,精心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分析探究,對問題做出解答,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三角形相似的識別方法”時,先給學生設置這樣的故事情景: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在游覽埃及金字塔時,發現塔高竟無人知曉,他驚訝地說:“這是馬上可以測量出來的啊!”隨后,他根據影長,很快測算出塔高為131米,他是怎樣測算出塔高的呢?學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奧秘,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再如,在學習本來單調無味的“有理數的乘方”時,我拿一張紙引入課堂說:“這張紙的厚度約0.1毫米,現在對折3次,厚度仍不足1毫米,如果對折30次,請同學們估計一下厚度為多少?”學生紛紛估算討論,有的說30毫米,有的說60毫米,膽大一點的說10米,最后我歸納說:“經過計算,這厚度將超過10座珠穆朗瑪峰疊起來的高度。”全班同學都懷著疑問的表情“哇”的一聲。有的甚至說開玩笑,不可能。我即時做了點撥,轉移到本節課學習的乘方的意義和法則上,同學們按照所學習的新知識,認真細致地計算之后,終于確認了我的說法,在不知不覺中,在很寬松的交流學習中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
三 創設懸念情境,煥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
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意向是在一定恰當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巧設懸念,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意向。新舊知識的矛盾,學生的直觀表象與客觀事實之間的矛盾,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之間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對新事物的疑問。創設這樣的懸念情境,是讓學生先處在一種矛盾狀態,以矛盾深深扣動學生的心弦,再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對比、討論、歸納,不僅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的知識,而且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等方面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學習“整式的加減”時,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我出示了一題代入求解的題目:(3x2+4x)+(2x2+1)-(5x2+3x),當x=_____時,代數式的值為_______.看似有點復雜的題目,我讓學生來出x的值。第一個同學提出,x=1時,我即刻回答2,全班同學都趕緊拿出筆來計算;第二個同學提出x=12時,我緊接著回答13,全班安靜下來,又開始忙起來了。學生覺得很奇怪,積極思索著問題的答案……接著我才不緊不慢地引入本節課的正題,當學生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點之后,問題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通過設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主動探索的精神。
四 創設對比情境,從舊知當中發現新知
數學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設計對比情境可以很好地發揮這一點,讓學生從舊的知識中通過自己的發現找出新知,從而有一定的成就感,更加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教師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展現知識產生發展的實際背景,設法激活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新舊對比,同化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如通過復習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類比探討分式的基本性質。通過復習全等三角形的識別方法,來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識別方法。通過復習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來研究圓和圓的位置關系等。
五 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回歸于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來自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我拿出了2005年3月份的日歷(如下表所示)問:你能從本月日歷中發現什么有趣的結論嗎?學生通過觀察,回答:(1)每一個橫行相鄰兩個數相差1;(2)每一個豎列相鄰兩個數相差7;(3)豎列相鄰三個數的和是中間數的3倍。學生通過交流、探討后又回答:(4)用長方形框出4個數,對角線兩數之和相等。這時學生情緒激昂、興趣高漲,我趁機提出:(1)表中三個數之和為51,求這三個數;(2)表中三個數的和為57,求這三個數;我慢慢地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又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教材生動地創設了拉面師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師傅將一團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長條后,手握兩端用力拉長,然后將長條對折,再拉長,再對折,每次對折稱為一扣,如此反復操作,連續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許多細細的面條。”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看到活生生的數學生活,又可以領悟到生活中的濃濃的數學味。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不同采用不同的情境創設,雖然情境創設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無論使用什么方法,目標都是一致的,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必須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這才是情境創設的靈魂所在。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