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關鍵是要走進學生的內心。立德樹人要注重實踐養成,也離不開家長的參與,更要把德育工作深入課堂并延伸到課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
【關鍵詞】德育 家庭教育 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155-02
立徳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德育工作,培養身心健康的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對于地處偏遠農牧區的我們,德育工作更是首要任務。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德育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隨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關鍵是要走進學生的內心。
一 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的途徑增多,他們的知識面越來越寬,視野越來越廣,但是,有不少學生基本道德禮儀缺失,人際交往出現障礙,違紀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不得不引發我們反思。
1.德育活動的開展過于形式化
在德育工作中,我們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學雷鋒活動、知識競賽、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唱愛國主義歌曲、民族團結歌曲、革命歌曲、觀看紅色電影、主題班會、班級與班級結對子等,可謂是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收效甚微。關鍵問題在于許多活動只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實效性不明顯。
2.家校聯系缺乏連貫性、系統性
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其實,在育人目的上是一致的,但就是由于缺乏溝通交流,或者溝通方式欠缺,導致家校聯系形同虛設,失去了德育教育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3.德育教育沒有很好地融入課堂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有趣、有效、有情的,是師生共創、共振、共享的,是富有生命氣息和創造活力的。課堂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應當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而在我們的課堂中,不少教師仍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播,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出現問題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導致學生抵觸心理嚴重,厭學情緒高漲,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二 立德樹人,落地生根
1.立德樹人要注重實踐養成
“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于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是在于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要適當改變一些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
例如學雷鋒活動,不僅僅是在學校的要求下,教師帶領學生掃掃街道、撿撿垃圾等,而應讓學生自覺地去做一些身體力行的事情。
感恩父母教育的活動不僅僅是在家幫父母洗腳、收拾房子。還可以開展“假如今天我是父(母)親”活動等,讓學生更直接地體驗做父母的不易。
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民族團結月,還可以延伸到每天、每個月。民漢學生結對子可以從學校走進彼此的家庭,了解民風民俗,融入彼此的心中,親如一家。
革命傳統系列教育活動:對于重大紀念日,利用班會、板報教育;每學期組織學生至少看一次紅色電影;每學期組織一次學生書信、開學第一課教育等。
德育活動的開展要由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行動。只是在活動前,我們要做好各種預案,給學生講清目的、要求。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體驗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比我們的說服教育更有效。
2.德育工作離不開家長的參與
在家庭教育方面,現在的學生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許多誤區,管理孩子是由原來的疼愛孩子轉變成溺愛。在我所教的八年級中就有幾個家長存在錯誤的觀念,孩子作業沒完成,就幫著孩子打電話說生病了;有的家長帶孩子出去游玩或者看節目導致孩子沒寫作業,就說家里發生事情了;更有甚者,孩子不想上課,家長就找各種理由給老師請假,班主任不放心便登門拜訪,家長和學生卻躲在家里不開門……找家長交流溝通,家長當面答應得很好,背后卻依然如故。找他們談話的次數多了,家長就說“只想讓孩子身體健健康康的,學習嘛,能學多少是多少吧……”
試想,這樣的學生怎么教育?這樣的學生家長怎么合作?這樣的家長可以影響到其他家長,這樣的學生也能影響到其他學生,如果不盡快制止,后果不堪設想。我們面臨的困難很多也很大,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學生思想存在問題,要想根除就必須從家長入手。首先由任課教師、班主任、學校領導輪流找家長談話,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家長態度有所改變為止。第二,讓學生家長參加學校開展的活動、運動會、家長會、家長學校培訓會、家長經驗交流會、親子活動等,讓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第三,教師們定期不定期家訪,與家長親密接觸,談心交朋友,在融洽的關系下開展工作就容易多了。
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要讓學生家長真正懂得:家庭是孩子終身的學校,父母就是孩子終身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日久天長就自然內化成孩子的自覺行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因此,家長要懂得調和、關愛與保護,更應該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他們成功的時候給予喝彩,在他們失敗的時候給予真心的鼓勵,而不是空洞的說教、苛刻的教訓。
3.德育工作不僅要深入課堂還要延伸到課外
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教師、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因此,我們強調“以德育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
第一,德育工作入課堂。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僅僅只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情感,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時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時,面對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針對一些單親家庭的學生、學有困難的學生、性格孤僻的學生以及不自信的學生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親切的動作,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感受到他們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老師同行。
第二,德育工作延伸到課下。(1)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給他們更多的愛心。關心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將一顆愛心毫無保留地獻給每個學生,使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這種愛的真誠。(2)對待問題學生要有耐心。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同時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設身處地地為自己著想。這樣,教師與他們溝通中就不會被拒絕,就會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3)對待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的學生,更要多一些關愛。這些學生在思想上都有一些問題,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另外,有些學生與家長的關系也比較僵,不愿溝通,不愿交流。這時候,作為教師,課下隨時都要關注他們的思想與行為,不露痕跡地幫助他們所需,同時和家長密切聯系,共同合作,使得這些學生在大家的真誠關愛中健康成長。
第三,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傳播正能量。以前,有些老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過分依賴題海戰術,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教育。教學中對一些富有情趣的畫面刪除,擔心學生只看熱鬧,教育學生除了說教還是說教,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因此,我們要依托信息技術,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通過鮮明的動畫、鮮活的實例、感人的場面感染學生,讓學生們在新的教學手段的刺激下去自主更新、自我提升。學生是課堂上的中心點和關注點,我們要時刻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無論是知識還是情感,用正確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學習和生活的幸福,體會學習的成就感。
第四,教師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一個教師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課堂上出現書寫錯誤、誤解學生、情緒失控等。其實出現這些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個別教師為了掩蓋這些問題找出種種借口,這樣無形中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以這種形象去教育學生,他們能服氣嗎?相反,只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現在的學生很聰明,接觸的東西也比較多,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是有的,與其在錯誤上遮遮掩掩,還不如坦然面對,一個敢于面對自己錯誤的教師是值得尊敬的。所以,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看到教師坦坦蕩蕩做人,敢于擔當的風格。教師在恰當的時候,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并有分寸地告訴學生,教師并不是完美無瑕的。作為教師,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
德育工作正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要努力探索并正確把握新時期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肩負起現實的責任和歷史使命,立徳樹人,落地生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