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深刻且一直伴隨學校發展的系統工程。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必須抓住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把握文化工程建設的基本原則,落實行之有效的路線措施,構建先進高效、特色鮮明、健康和諧的高端校園文化,達到“文化育人”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大學 校園文化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145-04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從創辦開始所積累沉淀的關于辦學思想、制度管理、教風學風以及校園環境等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表現,與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息息相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是綜合國力的表現,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而,校園文化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在中國知網上,以“校園文化”為主題進行搜索,近三年研究成果年均萬余篇,其中針對高校校園文化的研究居多。縱觀近兩年的文獻,人們在高校校園文化的理論、形成機制、影響機制、建設策略中外比較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挑戰。首先,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傳統的教育理念受到沖擊,很多問題隨之而來;其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大環境(經濟環境、就業環境等)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再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與影響已不容忽視;最后,隨著經濟、文化的全球化,不同的文化觀和價值觀沖突加劇,很容易使學生迷失自我。如何在紛繁復雜中保持清醒頭腦,既把握方向、堅持原則,又與時俱進、兼容并蓄,構建先進和諧的大學文化是我們目前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 大學校園文化辨析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所說的大學主要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公辦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就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相對于獨立學院、民辦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其他教育形式,大學校園文化無疑在整個高等院校校園文化中處于最高層次。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學科結構、培養目標等情況的差異,我國大學校園文化也存在著不同的檔次、特色和質量水平。如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很多人就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包括其他形式的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機制和對策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探討,令人目不暇接。但基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屬性以及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環境,各個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建設又具有一般規律。如何從這些林林總總的討論中,把握當代大學校園文化理論與對策的一般規律,總結關鍵要點是本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要點
1.緊扣“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文化靈魂
培養學生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的本質,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靈魂。古今中外的人類教育,無不以此作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人類科技發展史表明:理論是創新的源泉,與技術相比,理論永遠是第一位的。正如相對論對牛頓時空的顛覆,唯有理論的創新,才能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引起技術的變革,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呈現一體化的趨勢。理論與技術的推動是相互的,但這絲毫不損害理論是第一推動力的原理。很難想象,一個人對理論知識毫無興趣而能發明很先進的專利;相反,一個具有深厚理論基礎的人,經過實踐往往會有重大技術突破。創新的本質是思維,影響思維的第一要素是理論。笛卡爾、馬克思、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這些人類的精英,他們的頭腦中無時無刻不奔涌著思辨的潮水。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政府、企業和教育工作者,于是就有很多人質疑業已形成的高等教育理念,認為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同時有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抱怨,在大學學了很多課程,結果到了實際工作中,90%都沒有用處。那些抱怨的學生仔細想一想,在大學期間,你的課程都認真學了嗎?該掌握的知識你都掌握了嗎?事實上,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與儲量是在潛移默化中起作用的,很多時候你根本就沒有意識到。
大學從來就不是企業的培訓機構。因為培訓是針對技能,而大學教育則是觸及思想和靈魂,它的核心是鼓勵學生追逐知識與真理,提升自己,并在其中感受到快樂。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諦。我們強調理論,但并不是貶低技術,二者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趣在求是,學以致用才是科學的教育理念。
2.崇仰“民主和自由”的文風核心
民主和自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是當代文明社會的基石,同時也是孕育和諧校園文化的土壤。民主和自由倡導以人為本,使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他的個人利益得到最大化滿足且和諧地處于社會良性發展的規律之下。因而,大學校園文化的價值核心是促進每個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圍里,大學生才能養成健全的性格;只有在自由的空氣中,他們的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只有在民主與自由的校園里,才能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才會形成科學、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
近幾年,諸多校園里校生、師生不和諧的事件出現在報紙網絡上,比如大學校園里的學術腐敗、學生狀告學校、不正當的師生關系、師徒反目等,雖然這些都是個別現象,但卻嚴重玷污了神圣的教育殿堂。發生這些事件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大多都與粗暴管理、家長式教風、道德淪喪等不民主、不自由、不和諧的校園風氣相關。
要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園風氣,必須改變傳統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的本質是對學習者提供支持和服務,而不是對他們進行規訓和教化。在制度建立和管理過程中,多一點人文心、事業心、智慧心、服務心和關愛心;在學術上,老師應該與學生自由討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培養其敢于創新的精神,崇仰而不迷信,聆教而不盲從;在師生關系上,推崇尊師愛生傳統。
3.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經過六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經天緯地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也在不斷進行新的探索。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三個倡導”的24字社會核心價值觀。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對全社會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地球變為了一個“地球村”,社會、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勢不可擋。高校校園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象牙塔”,而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小社會”,加上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深水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思想意識領域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以上作用的疊加和共振,使高校校園成為各種理念、思潮的匯聚、碰撞之地,包括東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現代的、大眾的和高雅的、科技的與人文的、主流的與逆流的,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暗流涌動。資產階級自由化、拜金主義、奢靡之風等無時無刻不影響和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
在以上背景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構建先進、健康、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建立科學高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的堅定支持者和建設者。正如習主席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作出的指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落實黨的建設。
4.把握傳承和創新并重的基本原則
遺傳和變異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沒有遺傳就沒有基礎,而沒有變異就沒有發展,反映到校園文化建設上,就是傳承與創新并重。所謂傳承,首先,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把中華民族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理念信仰和價值觀念植根于大學生心中,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青年人身上得到延續;其次,是對具有區域民族特色的優良文化傳統的繼承;再次,是對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校園文化傳統的承接。所謂創新,則是對以上優秀文化傳統與時俱進地進行改良、優化、創造和提升。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在中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今天,我們發現很多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高校”或“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感召下放棄了傳承與創新并重的原則,推崇“唯創新論”。政府對高校考核的主要指標是科研,學校對老師考核的標準也是科研,經費和論文幾乎成了高等教育的唯一標桿。教書育人在弱化,科研創新在扭曲。這種不顧學校實際、一味追求所謂創新的浮躁做法,嚴重違背了教育的精神,成為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羈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錢學森之問”振聾發聵,發人深省。但創新必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拔節于腳踏實地,舒展于自由機制,成就于厚積薄發,任何急于求成、浮躁作秀、文(數)字游戲都無異于揠苗助長、飲鴆止渴。西點軍校是不是世界著名軍事學府,關鍵在于它培養了多少五星上將,而不在于它是不是叫“西點軍事指揮大學”,匯集了多少院士學者,是不是研究型大學,在世界排名第幾位;愛因斯坦是不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在于他提出的理論是不是科學正確,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是不是影響了人類思維,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大學應該在夯實校園文化基礎、構建科學高效的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提高人才質量等內涵建設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急不可待地舍本逐末。當然,政府教育管理部門的職能和管理機制也要跟進。
5.突出校園文化的特色
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是在長期歷史積淀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發展理念、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人文精神、行為傳統、地方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它彰顯出學校鮮明的個性,反映出學校獨特的風格,是學校整體實力和辦學優勢的體現。反映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就是要創建獨具特色的、高品位的大學校園文化品牌,服務于高質量專門人才的培養。
然而,我國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是,除少部分院校的校園文化品位較高、特色比較鮮明以外,相當一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很一般,有的院校甚至沒有規劃,沒有積淀,沒有特色,還處在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中。首先,這是由我國教育制度建設機制造成的。通過對美國和我國教育制度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對比發現,美國教育領域無處不體現著市場的組織力量,而中國的教育系統則具有頂層設計的特點。這樣很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的結果。其次,我國的高等院校大多側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最后,很多高校重視科研創新,弱化甚至忽略文化創新。
特色就是標志,品牌就是價值。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在特色品牌上下功夫,順應時代潮流,優化辦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形成品牌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秉承校訓,引領發展。
6.落實管、教、學一盤棋的建設措施
大學教育有管、教、學三個環節,涉及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種角色。這三種角色都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正如上文所述,促進每個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同時,科學和諧的校園文化也能使每個管理者和教師得到全面的發展。管、教、學三個環節,環環相扣,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大學教育的和諧機制。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損害大學教育本身。因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需要三個主體的共同努力、分工協作、三管齊下,也唯有如此,才能創建真正的高端文化品牌。
三 結語
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范疇,管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就大學校園管理而言有三種境界:制度管人、習慣律人、文化育人。制度管人是管理的最低境界,也是大學不可或缺的主要管理方式,學生必須服從管理;習慣律人是管理的中等境界,一些規章制度要求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律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可能是主動的,也可能是被動的,但在習慣自律中,學生取得好的成績,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文化育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精神、環境、制度、行為等要素相互融合,上升到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成為一種學生完全主動的行為和追求,而且在追求和踐行的過程中,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思想和靈魂都得到升華。文化育人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侯長林.高校校園文化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23~25
[2]楚金華、劉興民、楊雪.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概念模型研究[J].職教論壇,2011(33):4~9
[3]宋軍麗.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機制研究[J].文學教育(中),2014(8):85
[4]馮婧、許濤.校園文化視角下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5]張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特點及其路徑選擇[J].經營與管理,2014(1):154~156
[6]王雪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83~85
[7]沈東華.美國高校校園文化探究[J].教育評論,2014(1):156~158
[8]宋東皓.大學校園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3
[9]張雪婧.高校校園文化形成機制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4
[10]元玉璽.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中北大學,2014
[11]林琳.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齊齊哈爾大學,2013
[12]王漢偉.中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