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藏語言學科跟語文學科一樣,也是一門工具課,更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運用藏語言文學來寫作文,寫出好文章是藏語言教師教學的工作重點之一。本文筆者將從三個方面淺談自己對藏語言作文教學的見解。
【關鍵詞】語文教學 藏語言科學 積累素材 自改自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110-02
藏語言學科跟漢語文學科一樣,也是一門工具課,更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學好藏語言文學能促進學生運用藏語言文學來寫作文的水平能力。藏語言學科中的作文教學對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寫作表達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下面本人談幾點體會和看法。
一 從實踐中積累素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生活中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素材,所以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親自去尋找材料、組織素材、歸納材料,這樣用藏語言寫文章會得心應手,寫出的文章會有真情實感,讀者讀起來也有趣味性。中學學生的生活閱歷都比較淺,沒有什么出色的親身經歷,更談不上領悟生活真諦、創造美好意境了。作文教學是語言、文學、符號的綜合運用,是衡量學生對語言運用和寫作表達以及思維能力的重要標準,學生的作文里不但滲透出學生的思想、感情、理解、判斷、審美、運用、能力等綜合素質,而且還滲透出教師的啟迪教育和辛勤的汗水。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實踐,沒有生活實踐就不可能寫出較高水平的文章來,也就是說沒有生活就沒有文章。正如葉圣陶先生的一個生動比喻:“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小溪,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所以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社會活動,主動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從現實生活中積累一些寫作素材,為寫出較好的文章總結經驗、打好基礎,充分挖掘學生生活的“泉源”,激發學生主動進行生活實踐和體驗的內在動力。
我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本名為“生活隨時記”,要求學生隨時記下生活中影響較深刻的事或生活中的“小亮點”;在平時的閱讀中記下一篇文章中精彩的短語、詞語、成語,記下名人名言、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描寫大自然的名句等,然后抽時間寫上自己評價觀點或建議,還可以讓寫讀后感或體會。還可以讓學生剪裁報紙或刊物中有保存價值的文章,把這些文章制成卡片或貼到“生活隨時記”本中,但不能損壞或損傷別人的東西。教師平時可以進行檢查,也可以定時檢查評比,對記載認真、寫作有突出特點或具有創見觀點的學生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全班學生也從中吸取了營養成分,學習他的寫作特點和方法,積累一些必要的寫作知識和素材;激發起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豐富自己的語言、運用自己的知識,用豐富的語言和獨特的寫作方法寫出具有趣味性和深刻性的作文來。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學校生活,領略校園生活的情趣,從學校范圍內搜素典型人和事,隨時記入本內;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生活,走出家庭,到大自然或社會、工廠中去尋找可供寫作的典型事例或事跡,鼓勵他們尋覓生活中的“泉眼”,體驗生活中的情趣,為寫出具有較高水平的作文積累高質量的素材。
二 探索新思路
過去舊的教育模式不論用漢語,還是藏語的作文課都顯得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寫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寫作能力得不到長期的發展。一時間,作文課成了學生的發難課,學生們唉聲嘆氣、手足無措,寫作開始就無從下筆,一節作文課結束后,學生就好像從苦海中解脫一樣,全身得到解脫,這樣的作文教學模式不是傳授知識和提升能力,而是折磨學生。在課內有的學生東拼西湊,這抄點,那兒挪點;有的學生干脆預先準備一些作文書或周刊,改頭換面的搬到自己的作文本上;有的既不抄也不寫,一節課思想都在開小差,到時間后白紙一張;還有一些流水賬式的小記載。所以應摒棄不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必須全方位地探索新的教學思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發展學生寫作思路,開拓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子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據語文寫作大綱的要求,語文寫作部分越來越顯得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要探索教育教學的新路子,開拓進取,努力創新。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在寫作要求上采用了靈活的多樣的方式進行。在寫作課上,我不是一味地布置一篇作文,而是從作文的片段教學著手。把一篇作文分成三個片段,對每一部分專項練習,確定奮斗目標,規定適當時間,最后組合鏈接成一個完整的作文。通過片段的教學訓練,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贏得了學生的贊譽和認可,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一步,解決學生寫作開頭難的問題。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寫作文也是一樣,學生們總是說寫作開頭難。我平時總結歸納了一些寫作方式,把這些方式一一列舉讓學生分析、探究寫作特點和方法。給學生出示一些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先不要著急寫,而是構思如何開頭想好寫作思路后再動筆,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們提高得很快,掌握了如何開頭的方法,解決了寫作開頭難的問題,也為學生解決了心理上的負擔。
第二步,訓練中間部分的寫作掌握承前啟后的銜接技巧。為了使每一個人的每一篇作文中間部分寫出特色,而且能有效地銜接第一部分的內容,避免寫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我把中間部分也進行了分解,分解為各種各樣的寫作形式,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運用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各種描寫的語段,各種想象和聯想的語段,讓學生各自發揮各自的寫作特點,寫出不同的文章來。通過兩個星期四節作文課的專項訓練,學生們都能按我的要求完成布置的任務,而且寫作的積極性也高漲了很多。
第三步,作文尾段部分的總結,尾段部分的總結對一篇文章來說顯得極為重要,再好的文章,如果沒有結尾或結尾不好,就不能算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在考試中,有些學生寫出的作文內容還可以,比較具體,就是結尾總結得不全面,缺少尾段,這樣就造成了失分。針對這一情況我把一些范文分析給學生們,讓學生們總結并掌握別人的結尾寫作經驗,看一看人家是如何給文章結尾的,然后給出缺尾范文,請學生們給文章結尾,并且要求學生們多閱讀范文,多總結寫作手法和尾段的寫作技巧。
三 激發學生自改自評的興趣
傳統的評改作文的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寫完作文后,全班學生統一交給老師,教師精批細改每個人的作文,批改后作文本發到學生手中。但學生卻只看一下評語或分數,這種草草了事,不重視教師的辛勤勞動,不細看教師對文章提出的批改意見或建議,如果這種學習態度長期下去,不但不會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之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都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所以在評改作文的方式上要打破由老師包辦批改作文的僵化模式,變以教師為主為以學生為主,有效地挖掘學生評改作文的潛能,全方位地調動學生自改自評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改作文,提高寫作能力。
上好第一節作文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第一節作文課上向學生滲透自評自改作文的意義,會給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影響,學生會記憶深刻,以后會重視此項任務。應向學生講清“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寫出來的基礎上進行反復精心加工才出來的”,這充分體現了一句常言:“文章是改出來的”。魯迅先生曾強調:“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通常一篇文章完成需要三個階段:(1)準備階段;(2)寫初稿階段;(3)修改階段。但學生寫一篇作文,往往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寫作,然后交給老師批改就算完事,在此過程中學生忽視了修改這一階段,也就是說沒有重視寫作中的一個最后環節,學生交給老師的作文只不過是個半成品的文章,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作文。因此,需要對自己的文章做必要的加工潤色,使之更加完美,這樣才算得上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在平時的授課中,要給學生列舉一些成功的范例,通過范例讓學生明白一個恰當的字或詞語會對文章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同學們熟知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王安石當初曾用過許多字,先用“到”字,又改作“入”字,再改作“滿”字都不合意,經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正是這個“綠”字,才活畫出了春風的作用,也才有了這一千古名句。當學生明白了自改作文的重要性后,教師就應及時指導學生實踐,并強調要長期的堅持,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對于一篇文章來說,通過指導學生從內容、結構、形式、語言等四個方面著手修改,要求語言要精練,結構要謹嚴,特別是要提醒學生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銜接、前后照應和呼應。語言上,一是要修改字、句、詞的錯誤,二是注意自然通順,三是考慮生動形象,四是重視文章更簡潔精練。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長期的進行寫作和自改自評的訓練,就能不斷提升寫作能力,將會取得好成績。總之,藏文寫作與漢語文寫作一樣也需要修改。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