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確定的學習方法出發,對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狀、危害、成因與應對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131-02
國家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對幼兒教育“學什么”與“怎樣學”等教學問題的一次規范,對于糾正當前存在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具有積極意義。
一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狀
1.知識傳授方面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知識傳授方面要求幼兒掌握超出其年齡階段甚至是小學生所應當掌握的知識內容,把讀、寫、算看作是教學的重點,強調學習結果甚至是測試的分數;課程安排接近小學教育,游戲和活動的時間很少。對于3~6歲的幼兒而言,從其學習的特點來看,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成長是符合其年齡階段的教學方法,而這些具有嚴重小學化傾向的幼兒園,一味要求幼兒刻苦學習、認真做作業,完全忽視了幼兒的學習特點而以小學生的學習要求加以規范,其教育方式與辦園目標嚴重偏離了《指南》的要求。
2.行為導正方面
3~6歲的幼兒,其行為正處于模仿與養成時期,過于嚴格的紀律約束并不適合此年齡階段的幼兒。在幼兒教育中,行為導正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兒明確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并在導正的過程中逐步使其養成集體生活中遵守紀律的意識,從而為此后義務教育階段的紀律約束打下基礎。然而這些具有小學化傾向的幼兒園,其行為導正卻完全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特點,而是照搬小學階段的行為規范來硬性要求幼兒予以遵守。
二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與成因
1.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幼兒教育小學化不僅僅是違背了幼兒園的辦園目標,而且對兒童身心等各方面產生了不利影響,違反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具有嚴重危害,表現在:
第一,違背了幼兒階段的天性特點。對于3~6歲的幼兒而言,活潑好動正是這一年齡階段的天性特點,這個天性特點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安靜學習,游戲才是他們的基本活動。然而小學化的教育方式與內容,卻粗暴地剝奪了幼兒游戲的權利,扼殺了其天性,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產生了強烈的抑制作用。
第二,違背了幼兒教育的科學方法。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索求得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3~6歲正是通過游戲來進行主動探索學習的最佳階段,通過科學的游戲設計,幼兒在“玩”中“學”,“玩”中“做”,“做”中“學”,不僅能充分發揮其天性,更能在游戲中鍛煉語言、數理邏輯、音樂欣賞、身體控制、人際交往等多種能力。而小學化的教學方式,卻違背了以上的科學教育方法,教師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一味地灌輸注入,幼兒一板一眼地坐著學習,一遍一遍地寫,一遍一遍地算,長期這樣,不僅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而且過度的注意容易使幼兒大腦疲勞,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甚至嚴重影響其智力的正常發展。
第三,造成了幼兒階段厭學情緒的提前形成,不利于今后的教育。幼兒好玩好動的天性決定了幼兒階段本應是沒有學習壓力、沒有規范的學習要求,教育應該是順其自然地發揮孩子的最大潛力,而小學化的教育使得孩子的生活一點也不輕松。每天在幼兒園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課后還要做作業。周末的時候又跟著家長奔走于各種所謂的“特色課程班”,使得幼兒還沒有對學習產生興趣就被重擔壓垮。由于部分小學的知識在幼兒園階段已經開始學習,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不用花多大力氣就會取得好成績,這樣會使某些孩子養成不動腦、不思考、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最終可能導致幼兒在上小學后開始厭學從而極早形成了厭學情緒,扼殺了幼兒的創造才能,不利于幼小順利銜接,更不利于今后的教育。與此同時,小學的知識提前在幼兒園階段進行學習,也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2.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成因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而言主要是:
第一,辦園以經濟效益為先。部分幼兒園的辦園宗旨不是為了幼兒的健康成長,而是以追求擴大知名度、美譽度以及獲取更多經濟利益為目的,因而一味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刻意拔高幼兒階段的學習要求,以此作為成績來吸引更多的幼兒入園。
第二,部分幼兒教師本身素質不高,師資力量不能配合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目前很多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并沒接受過專業的幼兒教育知識,很多老師都是學習小學教育的,甚至于某些幼兒園因為缺乏人手而招收一些并非教育專業畢業的畢業生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她們不了解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不了解兒童正確的教育方式,而是片面認為傳授知識、規范行為就是成功的教育,從而導致了幼兒教育的小學化。
第三,家長認識不足。很多家長認為幼兒教育就是學習的起點,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大家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升入小學后,一些孩子的成績不理想,使得家長認為現在“跟不上”是因為在幼兒園沒有打好基礎,因而導致更多的家長一味追求哪所幼兒園教授的知識更多,以此作為評價幼兒教育的標準,從而造成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愈演愈烈。
三 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對策
1.理解《指南》所確定的幼兒學習方式
2012年新出臺的《指南》,是教育部專門組織專家學者經過幾年的試驗研究制定出來的,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指導性綱領,其嚴格地闡釋了幼兒教育的正確方式,解讀了幼兒應當“怎樣學”的問題,對于糾正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指南》指出,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有三種:
第一,觀察比較。觀察,即幼兒通過感知、依靠表象來認識世界;而比較則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事物差異的辨別并加深學習印象。對于幼兒而言,觀察比較是最為適合的一種學習方式。
第二,操作體驗。幼兒通過擺弄物品以探究其特性,并在此操作基礎上形成情感上的反應,即形成體驗。操作體驗是最適合幼兒階段好奇、好動、好問的生理特點的學習方式,通過操作體驗,幼兒更易于記憶物品的特性。
第三,同伴合作。幼兒通過與同年齡階段的同伴之間的交往來形成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從而有利于幼兒理解事物并加深記憶。
以上三種方法是幼兒教育的科學方法,對于糾正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具有明顯作用。
2.應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具體措施
針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以及《指南》所確定的教學方法,本文認為應對小學化問題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全面提高社會與家庭對于幼兒教育的正確認識。通過加強宣傳等手段,來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家長對于幼兒教育科學性的認識,引導家長正確理解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幼兒教育的宗旨、意義和目的,使家長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讓幼兒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發展、前行,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轉變對于幼兒教育掌握知識越多越好的錯誤觀念,使幼兒能夠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成長,從而使幼兒教育小學化失去利益驅動。
第二,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幼兒教師是家長之外,幼兒較早的啟蒙老師,教師的素質不高,必將影響到幼兒教育的正常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應加強對幼兒教師的業務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尤其是通過加強對《指南》中所確定的教育方法的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幼兒教育科學方式的重要性,使幼兒教師掌握正確的幼兒教育方法,從而糾正小學化的教育傾向。
第三,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管指導力度。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嚴格按照《指南》的要求來指導幼兒教育的開展,不管是公辦園還是民辦園,要求其辦園宗旨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必須體現《指南》的精神,堅持以幼兒為本的教育。對于存在小學化傾向的幼兒園要通過嚴格的管理措施,從而使其主動糾正,保證幼兒教育的正常化。
四 結語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一種錯誤傾向,對于幼兒的成長與發育危害極大。幼兒教育必須注重科學的方式方法、注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指南》為教學指導,給孩子一個安全又自信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們享受原本屬于自己的快樂童年與幸福,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艷.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2011(20)
[2]趙旭曼.我國目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10(14)
[3]但菲、靳美玲.幼兒園課程方案內容現狀及分析[J].教育科學,2012(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