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特色藝術的媒介化生存

2015-04-29 00:00:00李斌
文藝新觀察 2015年5期

傳媒主要指以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為代表的現代大眾傳播媒體。傳統特色藝術指在漫長的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由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文化成果。由于傳統特色藝術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易為傳媒界忽視。不少藝術家也認為傳媒會影響傳統特色藝術品質,而本能地避開傳媒,所以我國傳統特色藝術并未成為傳媒競相取材的熱點,推動創作熱潮。傳媒也并未被傳統特色藝術界視為突破陳規、大膽創新的利器,以之開辟傳統特色藝術新市場,影響傳統特色藝術的傳播與開發。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來談傳統特色藝術的媒介化生存之路。

當代以來,隨著大眾文化的流行、現代審美觀念的改變與市場因素的作用,不少傳統特色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如評彈的受眾面日益縮小,聽眾日趨老化,書場萎縮,藝人流失,有文化價值的珍貴歷史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演員隊伍水土流失[1],如不認識某些傳統特色藝術正在面臨的危險和挑戰,這些已流傳、積淀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文化就有可能消失,成為中國人心頭永遠的痛。一旦傳統特色藝術能夠自我造血,傳承與開發才能落到實處,傳統特色藝術才會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與推動城市科學發展的推手。如何讓這些傳統特色藝術再現光芒?利用傳媒就是重要一途。

當前傳統特色藝術面臨的主要環境就是媒介化環境。媒介環境與大眾傳播機構密切相關,是大眾傳播機構在運作管理、信息傳播和人際互動中所呈現的氛圍,是由大眾傳播活動參與者的行為方式耦合后組構的模式,分為積極的媒介環境和消極的媒介環境兩種。媒介生態的中心在于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不僅包括媒介系統內部要素的互動,也包括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很像,這些互動會導致信息、能量、資源的交換、交流與共享。媒介作為一種工具性的存在,正成為人在生產、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個中介物,這種以媒介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即為媒介化生存。傳媒已深深嵌入文化的本來形式——社會文化的肌體,它幾乎已成文化的本身,也同時必然導致社會文化的“震動”和“變遷”[2],對于社會文化一部分的特色藝術而言,自然無法避開這種媒介環境。

傳媒的出現帶來“媒介文化”現象,從理論上看,媒介文化學者對媒體保持批判態度,認為它不能承擔繼承精英文化的職責。但更多的人認為,媒介文化應該超越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的區分。傳統文化與媒體文化的共處是時代的必然。傳媒使得原來屬于少數階層賞玩的傳統文化、精英文化播撒向大眾,擴大人們認識文化的范圍、幅度、影響。德國學者約恩·呂森強調新媒介(特別是以電影、電視、錄像為代表的主導性媒體)已改變歷史思考的途徑[3],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與他們信賴的傳媒發生關系,他們就會拒絕,這是必須正視的受眾心理的變化。

特色藝術離不開媒介,特色藝術的傳承人離不開媒介,這才是最大的現實。傳媒要吸引受眾,便不能不顧及他們所屬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心理。傳媒使原來屬于少數階層賞玩的傳統文化、精英文化播撒向大眾,擴大人們認識文化的范圍、幅度、影響。文化本來就是人的活動,越多的人認識到這種文化,文化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爭取年輕一代的支持,現代傳媒就是年輕一代使用的媒介,甚至就是年輕一代的象征,這既由媒介的本性決定的,也由文化的本性決定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正處于融合趨勢,新興傳媒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可忽視的推動力。

傳統特色藝術的傳播史也證明,特色藝術的傳播就是與當時最新媒介發生互動關系的歷史。結繩記事到活字印刷,邸報到近代商業報紙再到民國的電影,都是不同時期傳統特色藝術賴以承傳的載體。尤其是到民國時期,隨著電影、廣播等新媒介的集中出現,傳統特色藝術紛紛依托這些媒體綻放光彩。評彈、昆曲這些傳統特色藝術就是如此。在1930、40年代的上海,聽評彈幾乎成為主要的娛樂生活,這和電臺的推廣分不開。電臺的宣傳擴大評彈的影響,也成為評彈人的第二條生計。不少評彈人利用廣播做起“廣告明星”,如上海汪裕泰茶號聘請朱耀祥、趙稼秋假座明遠電臺播音,彰顯出傳媒對評彈文化影響力的擴大作用。滑稽戲也通過電臺播出、電影演出的形式, 迅速在社會上得以廣泛傳播。[4] 昆曲更是憑借電影技術復原的功能得以保存歷史原貌,昆曲電影《春香鬧學》《天女散花》《游園驚夢》引起巨大轟動,說明新的傳媒形式對于傳統特色藝術的推動作用。

歷史證明,傳統特色藝術的生命力并不僅僅來自于它的“差異性特質”,也來自于它對歷史變遷的適應力的“協同性特質”。其中對于現代傳媒的適應就是一例。現代傳媒對傳統特色藝術的傳播不會影響區域特色文化的品質,反而會促進它的影響擴大。

隨著我國提出文化強國的戰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當前改變經濟結構、再續經濟突破性進展而擇用的重大決策。傳統特色藝術的的傳承與開發是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結構,拓展生態建設空間的重要舉措。傳統特色藝術自身要更好地延續,也不能僅依靠政府資助,而須在市場中找到新的生長點。傳媒正是這樣的一個新生長點。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發展新興產業”,傳媒產業正列其一。媒介已成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傳媒作為新技術、新思維、新發明的載體,能拓展傳統特色藝術的生長空間,適應更廣泛層次的受眾的需要,讓傳統特色藝術資源開發落到實處,現代傳媒與區域特色文化創新開發的結合能夠產生新興產業業態,成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型燃料,具有不可忽視的其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無論從歷史傳統抑或現實趨勢來看,利用傳媒推動傳統特色藝術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顯得尤為必要。

現代傳媒對于傳統特色藝術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現代傳媒通過高保真的特性有助毫發畢現、生動真實地保存特色藝術的本真面目用以后世借鑒,以實現對于傳統特色藝術的“原生態保護”。如1990年代昆劇在大陸處于困境之際,錄像就成為昆曲傳承的重要方式。當時主要錄有《昆劇穿戴》《昆劇檢場與道具》《昆劇鑼鼓》。臺灣省也自1992年起規劃對昆劇經典劇目做錄像保存,像1992年2月錄制《昆劇選輯》一輯;1995年2月錄制《昆劇選輯》二輯;1997年11月錄制《中國昆劇藝術團精選》;1998年11月錄制《江蘇省昆劇院表演藝術——秣陵蘭熏》;1999年11月錄制《江蘇省昆劇院表演藝術——秣陵蘭蘊》;2000年1月錄制浙江京昆藝術劇院《西園記》《牡丹亭》二本,存留大批珍貴的昆曲原貌等,這種對于傳統特色為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體現出的也是傳媒的基本職責。惟其如此,社會才不會出現文化斷裂,傳媒的社會信任度和品質才得以維系。

現代傳媒是傳播傳統特色藝術的信息通道和資訊橋梁,充分發揮信息告知功能,保存、記錄、傳播珍貴的文化傳統,展示各地的傳統特色藝術特色,有助擴大傳統特色藝術的影響力。如鳳凰衛視的《鳳凰大視野》播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放送:昆曲》,《說出你的故事》《探索·發現》《戲劇大舞臺》都做過昆曲專題,擴大昆曲藝術的知曉度。電視欄目《蘇州電視書場》(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百花戲苑》(浙江電視臺)、《評彈天地》(上海電視臺)宣傳評彈的藝術魅力。文化專題片《手藝蘇州》《書碼頭戀曲》也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創新的拍攝觀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充滿魅力的手工藝術與評彈藝術,引起觀眾強烈反響,說明現代傳媒可通過大眾傳播工具,喚起人們的注意、認同、理解、興趣、記憶,使得特色藝術和當代受眾緊密接觸并獲得新的生長點,推動更多的人加入保護傳承傳統特色藝術的隊伍。

隨著傳媒力量的發展和人們對于傳媒的利用程度的加深,傳統特色藝術逐漸成為影視劇重要素材,拓寬傳統特色藝術的表達空間。影視劇是一種能喚起受眾廣闊情感體驗的敘事媒介,對傳播傳統特色藝術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如電視劇就是戲曲這種傳統特色藝術傳播經常取道的途徑,目前有影響的劇目幾乎都拍成戲曲電視劇。如《梁祝》《紅樓夢》《西廂記》《孔雀東南飛》《孟麗君》《西園記》《情探》《打金枝》《沙漠王子》《漢文皇后》《秦淮煙云》等,全國各流派知名越劇演員及后起之秀均在上海電視熒屏上留下風采。滬劇《屋檐下的白玉蘭》《獄中曙光》《昨夜情》《璇子》《霧中人》《陸文龍》,淮劇《母與子》,昆曲《琵琶行》《釵頭鳳》,京劇《乾隆下江南》《潘月樵傳奇》《曹操與楊修》《盤絲洞》等都經改編為電視戲曲連續劇而擁有更多知音。此外,僅與評彈有關的影視作品就十分之多,如電影《長恨歌》(2005)、《色戒》(2007)、《金陵十三釵》(2011)。電視劇《江南明珠》(1986)、《激戰江南》(2011)、《諜戰古山塘》《繁漪吃藥》。由于評彈具有戲劇性的內容、矛盾和結構[5],和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很類似,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評彈,可以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像電影《色戒》就運用評彈體現王佳芝和易先生兩人的復雜關系。這類特色文化足以將觀眾帶入故事中的故事,達到壺中套壺、別有洞天的藝術效果,成為影視作品創意的豐沛源泉。

這些以傳統特色藝術為題材的影視劇將特色藝術與劇情融合,增強影視劇的藝術感染力。像電影《游園驚夢》就創造一種昆曲、電影互溶之美,以昆曲的紆徐委婉與陰郁壓抑的庭院、精致秀美的園林相比照,體現繁花似錦的迷醉背后的頹廢與凄涼。以昆曲的華麗富貴反襯抑郁世情,頹敗冷落中生發的溫暖人性,凸顯與昆曲一致的濃重深沉,含蓄清雅又不失精美,散發濃郁的昆曲美學,“形成圓滿完整的聽覺造型體系。”[6] 電視劇《江南明珠》把評彈藝人幾度悲歡離合的故事嵌入評彈傳統書自《玉蜻蜓》的文學母題之中加以展現,《玉蜻蜓》中游庵私戀、云房產子、廳堂奪子、庵堂認母四個大關子貫串全劇,使電視劇的情節與評彈《玉蜻蜓》的情節“相互交織滲透,又相互推動。”[7] 這部電視連續劇的主要角色分別由倪迎春、徐惠新、王柏蔭、江肇餛、王松艷、凌子君等幾位新老評彈演員扮演, 在電視劇中又精心安排二十四段精彩的評彈唱段, 每集中都有二、三個唱段, 這些唱段幾乎集中蔣調、麗調、俞調、陳調、張調、徐調、嚴調、薛調、楊調等所有評彈流派, 構成這部電視劇高雅、優美、抒情的統一而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該劇僅一月內就回放三次,春節期間收視率高達68%以上,超過春晚,電視劇剛拍完,編劇之一的程志達就把它改編成四回書的中篇評彈,說明特色藝術對影視劇的藝術表達也有促進作用。

隨著媒體技術的進步,傳統傳媒逐漸讓位于網絡、手機之類的新媒體,新媒體的基本特征是“不設門檻、平等、交互、互動。”新媒體作為新技術、新思維、新發明的載體,能夠拓展特色文化的生長空間,適應更廣泛層次的受眾的需要。利用自媒體、私媒體、社交媒體等積極傳播傳統特色藝術,提高傳統特色藝術傳播的及時性、細微性、親民性,讓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落到實處。如互聯網就擴大昆曲的影響,目前各類昆曲網站或有影響的昆曲論壇、博客有數十個,分布在大陸、港臺、美國、日本等地。評彈也是如此,上海電影藝術學院有所嘗試,推出國內首部“動漫評彈”《王大奎拾雞蛋》,被譽為“中華民族民間民俗傳統(包括曲藝形式)的時尚文化產品”[8],不僅打動評彈老聽客,也使評彈獲得“保護傳承”。第二部動漫評彈《新木蘭辭》也已推出,由著名蘇州評彈女演員,開創評彈“麗調”的徐麗仙原聲配唱,利用動漫這種新奇的媒體形式,嘗試適應傳統特色藝術傳承的主力軍——年輕人的審美情趣,融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表現形式于一爐,開闊傳統特色藝術媒介化的新路徑,體現新媒體對傳統特色藝術開發的推動作用。

傳統特色藝術進入傳媒,并非元素的簡單挪移,而是內涵的互相融通,傳統特色藝術就是傳媒最應選擇的內容之一。當傳統特色藝術之魂與新興的傳媒產業的技術景觀結合,就會產生既具有文化特色又具有市場前景的新興產業業態。利用傳統特色藝術推出一系列文化產品可形成整體開發的產業鏈,如動漫產業,通過動漫的創作、發布、傳播、交流、參獎、播放、節慶帶動傳統特色藝術的開發,動漫與服裝、玩具結合而成具有獨特魅力的童裝產業鏈、玩具產業鏈等。現實已有成功案例:臺灣漫畫家林政德及其團隊就依據昆曲人物創作出“生旦凈末丑”的動漫造型,以昆山的“巴城寶貝”形象出現推廣城市品牌。

現代傳媒能夠對傳統特色藝術加以改造、傳播與創新。正確合理地主動運用現代傳媒,是當代媒介語境下傳統特色藝術前行的必由之路。

在傳統特色藝術媒介化生存過程中,應當處理好一些關系。

首先,做到創新開發與原生態保護的統一。現代傳媒對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種有別于物理性質的保護和修復、小眾范圍的研究、宣傳、推廣和介紹、單純舞臺演出之類的文化活動、旅游開發等的綜合性、立體性、長遠性的保護,如對瀕危項目和高齡傳承人技術與藝術的記錄,就離不開現代傳媒的“通過文字、數字化等形式”的“搶救性保護”[9]。但是,并非所有的特色藝術都需傳媒的助力,也不能說某些區域特色文化完全不需傳媒。就整個區域特色文化體系而言,要區別對待。有些古老的文化遺產不妨以保護和修復為主,即使利用傳媒,也可留在錄像層面,不必驚擾就是最大的保護。現代傳媒在創新開發特色文化過程中,要尊重作品的創作規律,將傳媒的技術性與特色文化的藝術性有機地結合,不損傷特色文化凝聚千百年的精致典雅,不為追求經濟效益破壞特色文化的工藝質量與人文內涵,實現特色文化資源開發與現代傳媒業發展的雙贏。

其次,做到藝術表現與產業開發的同步。隨著傳媒產業化的發展和傳播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現代傳媒技術傳播特色文化方面開始走向全球選材、在地解讀,在地取材、全球觀照,[10] 特色藝術也籍現代傳媒平臺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應注重提煉特色藝術之魂,超越簡單的外在景觀,傳達特色藝術的深刻而獨特的穿透力,將傳媒作品中的特色藝術影響延續到作品之外,尤其延伸進市場。如白先勇運作“青春版”《牡丹亭》就與美國很多戲院聯系,這些戲院不少就是大眾傳媒工業的一部分,將報刊宣傳、廣告、接地營銷、推廣活動、在線運營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成功地將昆曲打入美國主流文化市場。這也說明,特色藝術與傳媒的結合,并不應只停留在傳播的階段,而應深入傳媒產業的核心,共同開發出一種新的內容型態,為特色藝術創新注入新的生機。這里的創新不但包括內容的創新,而且包括載體、觀念、體制的創新。只有創新,才能適應市場需求,適應更廣泛層次的受眾的需要,才有成功開發的可能,像動漫《瓢蟲貝貝》與常熟的服裝文化資源結合打造“瓢蟲貝貝”童裝;原創紅色動畫片《蘆蕩金箭》拉動沙家浜紅色旅游業,都是以藝術表現的稀缺性、本土性為基礎,拓寬產業開發的途徑,實現特色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潛能的統一的范例。

再次,做到傳統媒介與新興傳媒的途徑融合。當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正處于融合趨勢,新興傳媒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可忽視的推動力,如著名電影導演關錦鵬執導清代李漁的昆曲作品《憐香伴》就是一例,他將電影的新觀念技術運用到舞臺上,制作出足以在大銀幕上展現神奇的舞美設計的紗幕和框架,營造出不停改變的“空間”效果,就是在傳播特色藝術的時候運用新的傳媒技術和制作理念。但同時,傳統傳媒仍在傳統特色藝術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傳統特色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像對于美食藝術的宣傳,紙本小說就起到重要作用,陸文夫在小說《美食家》中對蘇州美食的令人讒涎欲滴的描寫,至今還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津津樂道,說明不可忽視傳統媒體的傳播功用,所以我們應綜合協調與控制傳統傳媒和新興傳媒的關系,發其優長,避其短缺。

最后,做到特色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協調。傳統特色藝術的發展核心,走向大眾文化是手段。手段為核心服務。核心離不開手段的推動。不能因懼怕大眾文化的改造而阻抑傳統特色藝術走向大眾的步伐,也不能因盲目迎合大眾文化而喪失傳統特色藝術的品質。

大眾文化以“平面化”、“通俗化”為特征。進入現代傳媒空間的傳統特色藝術也將面臨藝術特征被抹平的困窘。部分傳媒作品不注重創作質量,無心原創,只是將傳統特色藝術作為圈錢要地騙政策的法寶,未將特色藝術與傳媒產品有機融合,滿足于羅列標志性景觀,沉溺于豪華陣容、歷史戲說中,創作跟風與同質化傾向較嚴重,缺乏人文的深度刻繪與人情的細微描敘。我們應力避現代傳媒對特色文化的“戲說”、“仿擬”、“惡搞”,打著“商業化”旗號將特色藝術傳播“低俗化”。傳統特色藝術走向市場無可厚非,但不能唯利是圖用面目全非的特色藝術來迎合市場趣味。如穿比基尼、穿內衣唱京戲的做法就是對于古老戲曲藝術的傷害,從表現看“好像是既保持了傳統,又與西方接軌,中西結合,但實際上表現出了一種文化認知上的偏差,是一種對于文化的誤讀”[11],京劇這種特色藝術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的目的是好的,但是采用性感服飾來搭配京劇的做法就顛倒特色藝術和大眾文化的主次關系。大眾文化是傳播特色藝術、開發特色藝術的輔助手段,而不能讓傳統特色藝術成為大眾文化吸引觀眾的手段,這樣做是對傳統特色藝術的褻瀆,不能真正傳播特色藝術的內涵。昆曲《牡丹亭》在國外演出時,也出現過為迎合市場而胡亂布景的鬧劇。1999年,上昆的《牡丹亭》全本在紐約劇院上演。導演為了塑造出讓觀眾一眼明了的舞臺效果,在舞臺的水池中放入了一群鴨子代替鴛鴦,結果演員正唱得好的時候,鴨子大叫,破壞了昆曲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神秘韻味,這種認為越直觀淺顯易懂越好的大眾文化的思維曲解、誤傳、破壞了昆曲藝術的美好意蘊,所以就像昆曲藝術家石小梅所說:“所謂‘實驗’、‘先鋒’,它就是個罩子嘛。罩子里面,我堅持昆曲要占主導地位。”[12] 在傳統特色藝術走向大眾文化的過程中,不能用大眾文化損害特色藝術的面目,要在走向市場的同時傳遞好特色藝術特質。這方面不是沒有可取的例子,如2008年7月11日、12日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上演“當爵士遇上昆曲”音樂會,尚·馬龍的《茉莉花》《Funny·Face》的爵士鋼琴獨奏與“昆曲王子”張軍的昆曲片段《牡丹亭拾畫叫畫》分別出現在舞臺上,觀眾既可以完整獨立欣賞爵士與昆曲的藝術之美,又能從中西音樂同臺的創新表現形式中領悟東西方音樂的共通之處。這種創新既利用了大眾文化的流行音樂元素來引導觀眾重新定義和理解傳統特色藝術的特質,但又保留了傳統特色藝術的自身表現特質,是值得探索的一次嘗試。

總之,我們允許在保持特色藝術風格的前提下和大眾文化大膽融合開展創新工作。在注重保護和維護特色藝術的品質、提升受眾的審美品位的同時,也要讓特色藝術走出藩籬,借助大眾文化的助跑,贏得市場的關注。通過國際流行的傳媒敘事,啟用大眾文化偶像,用大眾傳媒造星、造夢功能帶動特色藝術的傳播。

在傳統藝術的媒介化生存過程中,政府應發揮組織與引導作用。目前在利用現代傳媒開發傳統特色藝術市場的過程中,存在“散、小、難”現象:一是產業分散;二是缺少龍頭企業、缺少精品、產值較低;三是產業鏈不完善、企業融資難、品牌推廣難。而最根本的是,缺少成熟的盈利模式,亟待將傳媒作品與特色文化進一步結合,開發出新的盈利模式與產業鏈條。部分項目沒有形成高端產業鏈,反而熱衷同質化競爭,有些產業園淪為房地產項目,走入結構單一、低端重復、消耗的不可持續開發的老路。所以政府應調整與提升傳媒產業對傳統特色藝術的開發作用,通過組織講壇與節慶、建設基地與主題公園等活動拓展傳媒與特色藝術結合的影響力。構建完善的獎懲、評定、考核機制提高以特色藝術為題材的傳媒作品的質量。解放思想、適應形勢,邀聘一批國際知名的傳媒公司加入到開發本地傳統特色藝術的工作之中,提升傳統觀特色藝術的國際聲望與推動傳統特色藝術更快進入進入國際市場。妥善協調、組織傳統特色藝術界與傳媒界的接觸、了解、認同與合作,促進文化與傳媒作品創造的結合。繼續完善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增強統籌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協調發展的能力,夯實傳媒的實力,為傳統特色藝術的傳播與開發提供堅實保障。采用各種積極的方式鼓勵、支持、推進建設傳媒與特色藝術化創意推廣服務平臺,促進傳媒依托傳統特色藝術出精品、推佳作,構建新興產業形態。

在傳統藝術的媒介化生存過程中,現代傳媒機構本身要充分發揮傳媒為傳統特色藝術立檔、宣傳、弘揚的作用,開辟特色欄目、頻道、版面介紹傳統特色藝術內涵,報道傳統特色藝術訊息。制作各類表現傳統特色藝術的傳媒作品,推動傳統特色藝術的魅力俾眾周知,如專題片的制作、口述史的拍攝與記錄、重點傳統特色藝術典型的錄音、錄像等。開放傳統特色藝術作為傳媒的藝術創作的素材庫,高度重視本土原創,挖掘、開發傳統文化、人物、故事、風俗等,注重傳統特色藝術與創新致遠的精神的結合。悉心打造以人生活為核心、景觀為背景、發生在的故事為情節的傳媒作品,力圖在作品中凸顯人情、刻繪風貌、描摹市井,推出具有文化特質的內容產業的成型。重視傳媒對本地日常家庭的影響力,不斷適應市民的文化新需求,開發傳統特色藝術電視節目,用通俗的影像向年輕一代傳播傳統特色藝術。推動傳媒廣泛進入各小區、鄉鎮的文化建設中,成為群眾傳統特色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報道者和引導者。利用新媒體開發傳統特色藝術時尚產品,使傳統特色藝術元素在創意的發酵下成為獨立的文化產品。

在傳統藝術的媒介化生存過程中,傳統特色藝術機構、藝術家個人應貼近傳媒,利用傳媒開展傳統特色藝術的創新開發與市場拓展,讓傳媒成為自己生存的新場域,同時也推動附著在傳媒上面的傳統特色藝術的傳揚。金丹元曾針對海派滑稽戲走上電視屏幕的現象指出,上海滑稽演員在自我修養和表演功力上的差距還很大,[13] 說明這批擔負傳承傳統特色藝術的藝術家,應建立投入媒體、擁抱媒體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對現代傳媒力量的認同感,不但提高相應的媒介素養。利用自己精深的藝術才智協助參與現代傳媒對于特色藝術的改編、創作與推廣,修正傳媒對于特色藝術的不合適的歪曲,還原特色藝術的本來面目,維護特色藝術的正確的傳播理態。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不少評彈演員就參演影視,像電視劇《江南明珠》主要角色就分別由倪迎春、徐惠新、王柏蔭、江肇餛、王松艷、凌子君等幾位新老評彈演員扮演。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徐惠芬傳授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十三釵”評彈及“玉墨”琵琶,以防評彈藝術表現失真。蘇州電視臺《電視書場》的編導殷德泉就是一位評彈迷,他在戲曲萎縮的環境下迎難而上,努力嘗試、創新手法,把《蘇州電視書場》做得有聲有色,很好地傳播了評彈藝術。蘇州評彈團副團長、著名評話演員周明華于2008年3月起《蘇州日報》特約他撰寫、發表演繹吳史的《泰伯奔吳》的吳語故事17篇。蘇州電視書場先后錄制、播放《吳文化》系列五回、《吳史春秋》十回,通過傳媒渠道傳播評彈藝術,觀眾反映很好。這些都說明,如果藝術家們能正確認識傳媒對于傳統特色藝術的促進作用,就能在實踐中推進特色藝術的傳播,解決好認識問題,困難就解決了一半。

在傳統藝術的媒介化生存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對熟悉、熱愛傳統特色藝術且善用通俗的語言表達與傳播的人才的培養。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缺少創意人才”。這類人才不但應深味文化底蘊,而且應熟諳現代傳媒規律,通曉天下大勢,洞悉受眾心理,襟含豐沛的原創力、強大的傳播力、精準的營銷力。在現代傳媒與特色文化結合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掘、培養這樣的人才。民營企業、大專院校可與傳媒共同開展人才的培訓。鼓勵傳統特色藝術人才利用傳媒創造出新的創意作品,主動為傳媒作品提供合適的文化素材與人才,推動傳統特色藝術人與傳媒人不斷消除藩籬,實現合作,利用各自優勢揚長避短,共同進步,互相發展。

傳媒是促進傳統特色藝術渠道創新、文本創新及在此基礎上的融合發展創新的利器。在傳媒的推動下,傳統特色藝術不但能得到很好地宣傳,更能走向市場,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傳媒與傳統特色藝術的關系并非互相對立、取一舍一,而是相輔相成、同聲共氣。如果忽視傳媒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現實”的現象,傳統特色藝術也會逐漸凝固、干涸。要使傳統特殊藝術“活態傳承”下去,與傳媒的溝通、互融、互動必不可少。利用傳媒擴大影響,拓寬藝術表現形式、觸碰當代人的生活現實,實現與年輕人的情趣合拍。認識傳媒與傳統特色藝術創新合作開發的歷史緊迫性,重視它們的緊密關系,廓清誤解和偏見,積極作為,主動行動,才是推動傳統特色藝術的當代生存的重要路徑。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民國蘇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13YSC01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1] 孟林、濟林評彈:《危機與希望并存》,《社會》,1994(3),第31-32頁。

[2] 【加】哈羅德·英尼斯:《傳播的偏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頁。

[3] 【德】約恩·呂森:《歷史思考的新途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頁。

[4] 金丹元、顧昉冉:《從上海滑稽戲電視化過程—— 看海派滑稽戲的得與失》,《戲劇藝術》,2010(3),第92-101頁。

[5] 左絃:《評彈與戲劇》,《戲劇藝術》,1993(1),第34-40頁。

[6] 邵雯艷:《華語電影與中國戲曲》,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7] 洪欣:《贊評彈與電視結緣——兼評電視連續劇<江南明珠>》,《上海戲劇》,1988(3),第13-14頁。

[8] 王樹濱:《曲曲麗音帶仙氣》,文匯報,2008年10月13日。

[9] 王文章:《“非遺”保護的中國經驗》,人民日報,2013年6月7日。

[10] 蔣寧平、李珉:《論全球在地化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生產》,《當代電影》,2012(3),第145-148頁。

[11] 趙夢卓、劉碩:《比基尼與京劇結合是藝術創新還是糟蹋國粹?》,2013年9月22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une/2013-09t/22/c_117456074.htm.

[12] 王曉映、陳月飛:《當昆曲遇到實驗名角跨界 能走多遠》,新華日報,2010年10月28日。

[13] 金丹元、顧昉冉:《從上海滑稽戲電視化過程—— 看海派滑稽戲的得與失》,《戲劇藝術》,2010(3),第92-10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91色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欧美在线一级片|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另类|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亚洲—日韩aV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嫩模喷白浆|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香蕉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一区二区自拍|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色图欧美|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男人资源站|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综合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性视频网站|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欧美在线国产|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综合天天色|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拍爱|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