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狼圖騰》歷經了七年時間而拍攝完成,這部影片榮獲了國際電影節上的很多獎項,自2015年在中國上映以來,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口碑和票房雙豐收,這是一部真正雅俗共賞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狼圖騰》;電影音樂;融合
電影《狼圖騰》歷經了七年時間而拍攝完成,這部影片榮獲了國際電影節上的很多獎項,自2015年在中國上映以來,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口碑和票房雙豐收,這是一部真正雅俗共賞的經典之作。
這部影片的音樂創作由國內外著名作曲家共同完成。電影配樂部分由詹姆斯·羅伊·霍納創作,這位享譽盛名的配樂大師曾經為《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阿凡達》等多部電影進行配樂,并榮獲了國際上的很多大獎,然而由于他乘坐私人飛機時不幸墜毀,《狼圖騰》成為他最后配樂的一部影片,在向他學習的同時也向這位大師致敬。片尾主題歌曲《滄浪之歌》由國內著名作曲家汪峰和黃勇創作,汪峰為很多電影創作過電影歌曲,例如:《花火》《十七歲的單車》《大圣》等,非常受觀眾歡迎。
這部電影音樂的創作跨越了時空萬物的界限,將人類與動物、國家與民族、藝術與文化進行融合,在文明、思想、精神方面達到了統一的美學高度。在影片中,音樂風格明確,設計巧妙,形式新穎,完美的將中國民族元素與西方管弦樂的方式進行結合,呈現出國際化的音樂語匯。這部電影音樂不僅在藝術方面設計巧妙,在美學方面同樣有所體現,下面從技術性與表現性的融合、真實性與創造性的融合、文化性與時代性的融合這三方面探析一下電影音樂之美。
一、技術性與表現性的融合
這是中法合拍的一部電影,講述的是在內蒙古草原上牧民與狼群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樸素真實的劇情總會帶來一絲感動,在心底深處慢慢地引起共鳴。音樂與畫面的精準結合,營造出了完美的視聽效果。
電影音樂中將中西方元素進行融合,即中國民族元素和西方管弦樂隊進行結合,其中民族元素中包含民族調式、蒙古族樂器和聲樂等;西方古典元素包含管弦樂器、和聲及曲式等,融合后的音樂既保持了民族性又體現了國際化的特點。
電影音樂設計巧妙,效果震撼,傳情達意。下面從主題音樂、樂器運用和歌曲演唱這三方面談一下這部電影音樂中的設計。
(一)主題音樂
主題音樂貫穿始終,主題音樂的發展主要采用主題重復和變奏的作曲技法,音樂與畫面關系吻合匹配,深入地詮釋了電影的主題思想。電影主題音樂旋律抒情優美,風格寬廣宏大,一共出現了十次,每一次出現都有所變化,在影片中起到升華思想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電影開始的部分,?D大調,由女聲高音演唱具有內蒙古民族特色的曲調,弦樂演奏主題旋律,之后進入管樂聲部與弦樂形成復調關系,四句樂段的曲式結構。畫面中影片的開始是知青下鄉到內蒙古,主題音樂確定了影片風格以及交代了環境特點。
接下來有這樣一個片段,主題音樂是以變速的形式出現,草原上的馬群集體被狼群圍攻最后全部凍死在河中這個場景,音樂加快了一倍的速度演奏,?E大調,管樂演奏旋律,弦樂聲部與主旋律形成復調的關系,馬蹄聲與打擊樂中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同步,音樂音響互成交織效果,緊張的追逐氣氛被呈現的淋漓盡致。
在電影結束的部分,主題音樂的旋律娓娓道來,調性回歸到?D大調,銅管演奏主旋律,弦樂演奏和聲鋪底,最后弦樂八度齊奏旋律,樂句進行擴充,音樂宏偉深情,陳陣曾經養過的小狼化作一片云飄在天空中。狼的尊嚴需要自由,大自然的生態需要保護,民族的信仰需要尊重,音樂升華了電影的主題。
(二)樂器運用
在這部電影音樂中,民族樂器的個性和管弦樂器的共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并各自發揮了重要的功能作用,既體現了民族特色,又烘托了場景氣氛。
馬頭琴是內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拉弦樂器,它的音色渾厚大氣、宛轉悠長、柔美深沉。馬頭琴的演奏法很多,其中彈音、顫音、滑音等演奏法最具魅力,它具有雙重特點,既擅長演奏抒情長線條的旋律,同時又善于表現具有爆發力的節奏。馬頭琴的演奏方式也很豐富,有獨奏、協奏、合奏和伴奏等。
馬頭琴已經成為內蒙古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表達出草原上的一切,在電影中充分表現了馬頭琴的音樂,以及馬頭琴與草原人們的密切關系。
例如:陳陣剛到內蒙古時,主題音樂中采用馬頭琴的音色演奏主旋律,隨著馬頭琴悠揚的旋律將大家帶入到了大草原,展現出遼闊寬廣、一望無際、寧靜祥和的草原風景。
內蒙古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電影中有一個篝火晚會的場景,一群人圍坐在篝火旁,馬頭琴為演唱者伴奏助興,大家都非常高興。演唱的旋律與馬頭琴的旋律交相呼應,時而重疊在一起,時而交織在一塊,非常舒服和諧,呈現出一片歡騰熱情的氣氛。
馬頭琴演奏快速而有律動的節奏效果同樣精彩,電影中狼群在草原上追逐羊群的場景,音樂運用3/4的節拍,采用切分節奏型和顫音的演奏法,動感的律動將激烈的追逐場面呈現的淋漓盡致。
管弦樂配樂極大的豐富了音樂的層次,管弦樂演奏旋律聲部、和聲聲部、復調聲部以及節奏織體,增加了音樂的厚重感,擴充了音樂的可能性,彌補了民族樂器音量氣勢方面的不足,整體音樂效果更加飽滿,同時更具有國際化的特點。
(三)歌曲演唱
歌曲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并不多,但是每次出現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電影中共出現了兩種風格的歌曲,一種是民族歌曲,另一種是流行歌曲。
內蒙古民族歌曲深情婉轉,影片中展現了原生態的典型唱法,有呼麥、長調等,再配上管弦樂的伴奏,呈現出抒情闊達的藝術效果。例如:有這樣一個片段,蒙古族人們從雪地里找到凍死的黃羊,大家圍坐在火堆旁邊燒烤邊慶祝,此時大家合唱演唱內蒙古歌曲,熱鬧歡快的旋律伴隨著勞動之后的喜悅心情,呈現出一片其樂融融的場面。
電影片尾曲《滄浪之歌》是一首流行歌曲,由黃勇作曲,汪峰作詞并演唱,除了吉他、貝斯、鋼琴、鼓等流行樂器的編制之外,還加入了馬頭琴、管弦樂等樂器。深情的歌詞,豪邁的旋律,這首主題歌曲在整部電影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真實性與創造性的融合
中國道家思想中提到:“天地宇宙自有其規律,人必須順應自然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電影中真實地描述了人與狼的相處關系,人要尊重動物,雖然狼是牧民的敵人,但是人類懂得尊重自然恩賜,遵守生存法則,珍惜一切生命。當自然萬物平衡時,大自然便也處于和諧的狀態,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最終都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反作用于人類自己的身上。
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在真實性的基礎上,講述故事、塑造人物、揭示主題。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音樂創作需要想象力、表達力、感染力,一部優秀的作品,一定會給觀眾留出想象的空間,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影音樂的想象力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性。創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和體驗草原的生活習俗和人文環境,想象力是基于積累的迸發,創作時作曲家在自己的潛意識里已經融入情節中,視聽效果的呈現達到精神層面的融合。
電影音樂的表達力來源于電影的真實性。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對劇情進行配樂,音樂通過調式調性、節奏音高、樂器配器等方面,表現出電影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呈現電影內容,升華電影的主題。
電影音樂的感染力來源于觀眾的真實性。藝術主要表現的都是人,人的故事、人的情懷以及人的精神,蒙古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上,他們遵循著自然規律,尊重著生物靈魂,深愛著自己的家園,音樂的真誠表達感動著每一個人,在觀眾內心引起強烈的共鳴。
三、文化性與時代性的融合
在電影中多次出現人們高喊騰格里的情節,無論是在人們將小狼拋向空中的時候,還是老人去世的時候,追述其源由,這都與蒙古族的信仰有關。蒙古民族是個有信仰的民族,一個民族的信仰是人類靈魂深處的寄托,蒙古族人自古以來便信仰騰格里,認為騰格里就是天神,它可以主宰草原上的一切,保佑大家平安吉祥,即便去世也希望可以到神圣的地方安息。
蒙古民族的信仰同時也體現著這個民族的文化,文化包含著地域特點、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人文思想等很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文化特征都呈現出民族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它可以超越時空的概念,歷經數輩人的努力,傳承著民族的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創作也在與時俱進,尤其是中國和外國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多,中國在理念、科技、方法等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并在國際上取得了很好成績,中國的文化傳遞出去,外國的文化引薦進來,文化性與時代性進行了完美地融合,電影藝術越來越呈現出國際化的狀態。
總之,透過電影音樂的表象分析,我們了解到音樂的設計、藝術的創作和文化的融合,這些藝術效果帶給我們感官方面的享受,然而,電影音樂不僅呈現了這些,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思考,在技術統一的藝術學、順應自然的哲學以及傳承融合美學等眾多方面。
在國際化的現代社會中,單一孤立的藝術形式已經不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融合其他元素,呈現出完美的藝術效果,成了所有電影音樂創作者要思考和完成的新課題。
作者簡介:莊妍,(1986—),女,北京人,民族:漢,職稱:講師,學歷: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影音樂創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