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清豐五彩紙龍源于宋朝元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中原龍文化的典型代表,見證了古代中原人民崇拜龍的歷史,是中原民俗的產物,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勢,包含有博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中原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龍鄉的實物名片。它已融入現代人的文化生活成為凝聚華夏子孫感情的重要載體。由于“文革”時期五彩紙龍在破除封建迷信、除“四舊”的運動中付之一炬,演出套路及制作工藝幾近失傳。目前,清豐五彩紙龍的舞蹈套路及制作技術史料留存有限,傳承載體極少,急需進行搶救挖掘和整理。本文從五彩紙龍的歷史源流、制作工藝、音樂分析、套路分析四個方面對五彩紙龍傳統舞蹈的現狀進行詳細地調查研究,以期能對五彩紙龍傳統舞蹈的搶救保護做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歷史源流;制作工藝;套路展示
一、五彩紙龍的歷史源流
清豐縣五彩紙龍起源于宋朝元豐年間。北宋熙寧元豐年間經王安石變法,國庫充盈,民間娛樂活動豐富,作為文化娛樂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游藝活動,形式之豐富、規模之盛大,也是前所未有。其中“舞龍”“耍龍燈”是當時元宵節期間的主要游藝活動。宋人記載:“......又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①清豐縣五彩紙龍就起源于此時。經過將近八百年的時間,至清末光緒年間,五彩紙龍在龍形、龍珠、鼓樂等方面已基本成型。民國初期的五彩紙龍舞龍隊已開始注重著裝的整齊統一。1946年,鄧小平、劉伯承等首長在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今清豐雙廟鄉單拐村)召開群英會,五彩紙龍曾前去祝賀。但因“文革”時期破除封建迷信、除“四舊”的運動,五彩紙龍被付之一炬,演出套路及制作工藝幾近失傳。1983年,清豐縣南街村重建了舞龍隊至今。
二、五彩紙龍制作工藝
(一)龍身扎制
開始時先用竹篾扎成上百個圈子,根據龍身長短不同,竹篾寬厚、圈子直徑各不相同,以25米長龍身為例,用1厘米寬,3毫米厚的竹篾扎成直徑為50厘米的上百個圈子,用結實的6條繩將20個圈子連在一起為一節,各圈間距20厘米,每節為4米長,然后再用竹篾扎成5個相同直徑的竹籠固定在拐(清豐當地方言)上,拐上固定木板置蠟燭,用繩或鐵絲將每把拐和每節龍身聯結固定。根據當地民俗龍身長度不同,需要拐的數量不同,25米長龍需用6把拐,50米長龍需用12把拐,代表一年12個月(閏月時13把),100米長龍需用24把拐,代表二十四節氣。500長黃金龍由于體積過大,竹篾難以支撐,藝人們專門焊制直徑為1米的鋼圈和136把鋼制拐。
(二)裱糊
扎好龍體后,便開始糊龍。1983年清豐縣南街村重組舞龍隊以來,因以前裱糊龍衣所用的棉紙無人生產,購買困難,藝人們改用有韌性的拷貝紙裱糊;后來考慮到演出時雷雨大風天氣龍身容易被破壞,藝人們開始嘗試其他材料,2000年以后開始使用美觀又防雨的粉紅色塑料紙和金黃色塑料紙裱糊。
(三)龍頭制作
先要將毛竹劈成竹篾, 并用鐵絲加固,在底座上方扎制成龍頭的形狀,用彩紙糊裱。用彩紙剪制龍鱗、龍眉、龍鼻,龍眉、龍鼻均為大紅色。固定龍鬃、龍須和龍角,龍鬃、龍須均用麻皮編成,龍角下粗上尖,有枝叉,犀利挺拔,龍口內長舌巨牙,龍嘴張開角度為60度左右。根據龍身長度不同,龍頭大小不一,以25米長龍為例,龍頭長2.5 米,龍角高0.8米,龍須長0.8米,龍頭最寬處 1.2米。清豐五彩紙龍胡須顏色很有講究,100米長龍為白色胡須,代表資歷最老。據五彩紙龍傳承人黃東記先生說,其他鄉鎮也有舞龍隊,龍胡須多為黃色或紅色,只有南街村五彩紙龍是白色胡須。
(四)龍燈特色
清豐五彩紙龍在龍頭、龍身、龍尾、龍珠內均設有蠟燭固定裝置,特別是龍珠內的蠟燭環軸裝置更是獨具匠心。所有蠟燭是特制蠟燭,牛油蠟燭內用蘆葦作芯,芯內塞滿棉花,蠟燭尾部露出少許蘆葦。每把拐子上方固定有木板,木板用四支鋼釘穿透,讓蠟燭尾部插在釘子上,并用聯結龍身框架上的鐵絲纏繞數圈。不管紙龍如何輾轉翻騰、龍珠如何舞動都不熄不滅,堪稱一絕。
(五)龍珠、拐
龍珠球體是用鐵絲擰制而成,直徑為0.35米,桿(含珠)1.7米。拐是為木制或是焊制的鋼管,高1.7米。
三、音樂分析
(一)鑼鼓樂隊編制
五彩紙龍鑼鼓樂隊由八種十九件樂器合成,基本上是一二二編制,即:1面大鼓、1面戰鼓、1個小底板、2面大鑼、2副大鐃、2副大镲、2面小鑼、2副小镲、2副中鈸,4把尖號子。根據演出的實際需要,會增減演奏樂器。
1、6人鑼鼓 "1面大鼓,2面大鑼,2副小镲,1副中鈸。6人鑼鼓樂隊于5人舞18米龍和7人舞25米龍時使用。
2、12人鑼鼓 "1面大鼓(或戰鼓),2面大鑼,2副大鐃,2副大镲,2副中鈸,小底板1個,2把尖號子。12人鑼鼓樂隊于13人舞50米龍和兩條25米龍共舞時使用。
3、16人鑼鼓 "1面大鼓,1面戰鼓,2面大鑼,2副大鐃,2副大镲,2面小鑼,2副中鈸,4把尖號子。16人鑼鼓在25人舞100米長龍和137人展示500米黃金龍時使用。
(二)鑼鼓擊樂譜整理
五彩紙龍鑼鼓樂隊經常使用的配樂曲牌主要有《綜合大德興》《如龍盤垛》《基本鑼鼓點》《走場樂》 。下面將鑼鼓經整理如下:
在舞龍表演時,動作不受曲牌長短的限制,如果舞龍動作結束配樂也隨之停止;如果曲譜奏完而舞龍還沒結束,則曲譜或打擊樂會反復延長,保持與舞龍動作同步,直到結束。②
四、舞龍套路分析
(一)7人舞25米紙龍套路
1、一條龍(注:6把拐子,一個龍珠,共7人。)
1.1 大游走、大下花
舞龍隊員走到固定位置,龍頭往下下花,下時慢,上時快。
1.2 龍翻滾
此套路舞龍隊員把龍一字擺開,隊員面朝后,拿拐子頂起龍身不著地面,隊員同時越過龍身,把龍身舉起。
2、雙龍(注:每條龍6把拐子,共2條,龍珠1個,共13人。)
2.1 雙龍戲珠
龍珠高高舉起,雙龍吸珠,龍尾對龍尾,龍腰上下擺動,龍身成彎曲形。
2.2 比翼雙飛
雙龍并排,龍頭對龍頭、龍尾對龍尾,第2、3、4三把拐子彎曲外伸,并上下擺動 。
2.3 攀龍附鳳
把一條龍舉起,另一條龍從尾部向前鉆。
(二)13人舞50米紙龍套路
(注:12把拐子,龍珠1個,共13人。閏月時加一把拐子。)
1、龍盤垛
1.1 盤頭
龍頭在中間,位置要高(可站在桌子上),龍頭不動,龍尾盤龍頭,成型后內高外低,龍頭龍尾龍身同時擺動。
1.2 盤尾
龍尾在中間,位置要高(可站在桌子上),龍尾不動,龍頭盤龍尾,成型后內高外低,龍頭龍尾龍身同時擺動。
2、龍雙鉆
龍先拉直,龍頭龍尾同時從第6把、7把拐子之間鉆出,呈兩個圓形,前低后高。
3、龍雙展翅
龍頭朝前方,第1把、2把拐子不動,第3把、4把向左伸出,第5把回頭向右,第6把與龍頭對齊,第7把、8把向右伸出,第9把、10把回頭向左,第11把與龍頭對齊,第12把龍尾朝后。
4、龍單展翅
龍頭朝前方,第1把、2把拐子不動,第3把向右伸出,第4把、5把、6把向左伸出,第7把、8把、9把拐子回頭向右,第10把向左伸出,第11把向右伸出,龍尾朝后。
5、翻江倒海(龍脫皮)
把龍拉直,全員高舉拐子,龍頭從第2把和第3把之間鉆起,一直鉆到龍尾。
(三)25人舞100米紙龍套路
(注:24把拐子,1個龍珠,共25人。)
1、龍雙鉆
把龍拉直,龍頭、龍尾同時從第12把、13把拐子中間鉆出,龍身第2把、23把拐子頂起,龍頭、龍尾、第12把拐子、第13把拐子同時搖擺,龍后呈兩個圓形。
2、龍雙展翅
龍頭朝前方,第1把、2把拐子不動,第3把、4把拐子向左行,第6把至第11把拐子向右行,龍尾在后,龍頭龍尾擺動,第5把、11把、16把、20把后翅尖擺動。
3、龍單展翅
龍頭向前方,第1把、2把拐子不動,第3把向右行,第4把至第7把向左行,第8把至第11把向右行,第12把至第15把向左行,第16把至第19把向右行,第20把、21把向左行,第22把、23把向右行,龍頭龍尾前后擺動,第7把、15把后翅尖同時擺動。
4、翻江倒海(龍脫皮)
把龍拉直,高舉龍拐子,龍頭從第2把與第3把拐子之間鉆起,一直鉆到龍尾,然后第23把、24把翻把。
(四)500米黃金龍展示套路
500米黃金龍由于龍身巨大,龍拐和龍骨皆為鋼制,不適合復雜的套路,平時用于節慶時展示,展示時常用的造型有龍船造型、臥龍造型。
五、結語
清豐五彩紙龍源于宋朝元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中原龍文化的典型代表,見證了古代中原人民崇拜龍的歷史,是中原民俗的產物,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勢,包含有博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中原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龍鄉的實物名片。它已融入現代人的文化生活成為凝聚華夏子孫感情的重要載體。五彩紙龍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制作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需要更多人的重視與保護。
注釋:
①(宋)吳自牧·夢梁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②林友標 章舜嬌《中華才藝系列 舞龍》 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