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而張家界花燈戲發展的形式不容樂觀,情況令人堪憂。張家界花燈戲屬于一個較為古老的表演形式,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花燈戲的傳承和發展對保護和發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花燈戲;張家界;生態;發展
綜述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而張家界花燈戲發展的形式不容樂觀,情況令人堪憂。張家界花燈戲屬于一個較為古老的表演形式,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花燈戲的傳承和發展對保護和發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花燈戲進行了基本概述,綜合分析了張家界花燈戲的生態文化特征,分析了張家界花燈戲文化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夠對張家界花燈戲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使張家界花燈戲能夠發揚光大和科學的蓬勃發展。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璀璨歷史的文明古國,戲曲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我國的“國粹”,與印度梵劇、古希臘的悲喜劇一起被稱為世界上的三大古劇。戲曲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花燈戲是中國民間傳統戲曲的劇種之一,由花燈歌舞一步步發展演化而來。
一、花燈
花燈,又名“燈籠”“彩燈”。花燈起源于漢代,最大的用途是照明,當時的花燈用木條或竹條作骨架,外邊再用絹或者紙做外皮,然后在中間放入蠟燭。至宋代末期,花燈已經廣泛運用到了民間日常的生活中。伴隨時代的變更,花燈融合了民間特色和風格,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花燈是中國傳統農耕時代的文化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
眾所周知,張家界花燈戲表演時演員很少,一般是只有兩個人帶來的一臺歌舞劇。年齡上沒有限制,只要能歌善舞就能上場,所以很受人們的青睞。通常而言,十二三歲、年輕人演少年,此時的扮相是最逼真的最好看的,上妝之后非常的美,猶如天仙下凡。生旦角穿著較為的傳統,旦角腰間糸一絲帕,并且各自拿著一把大扇子,他們一邊唱一邊舞,演到最為關鍵的地方,旦角會舞著手帕,做出一個扭身旋轉的動作,十分的干凈利索,與東北的“二人轉”相似。關于樂隊,一把二胡、一面鑼、大筒、一個鼓就是最佳的搭配了,如果想更加熱鬧就可以加上一把嗩吶,吹的響響的,更有錦上添花的功效,使得整個的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一派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面。唱花燈的戲臺子很簡單,在街邊或者巷角搭上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臺子就可以,也有的表演者比較的瀟灑,在田頭地角就可以盡情的表演。
二、花燈戲
花燈戲源于民間習俗的“社火”、“元宵燈會”,之后逐漸融入了具有濃郁民間特色風俗、風情以及民間歌舞等藝術元素,而形成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花燈戲吸收了民歌小調的優點、情節簡練、表演風趣、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小喜劇較為突出[2],其歌詞曲調貼近人們的生活、通俗易懂、非常的樸實、接地氣,深受人們的喜愛。花燈戲是中國農耕時代的文化產物,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各地方的風俗、習慣、民歌、方言等方面的因素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表演和演唱風格,使花燈戲更具有民間特色。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很多地方的花燈戲在地理位置上臨近,更有利于傳播開來。
1663年的《平越直隸州志》中對遵義的玩燈習俗進行了相關描述,這也是我國最早的關于花燈藝術的文字記載。在2006年5月20日,經過國務院批準將花燈戲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家界花燈戲歷史悠久,在永定區域城鄉可謂是家喻戶曉,人們都十分的喜歡,也使得演花燈的人才眾多,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杜從善(花燈祖師)、劉彩庭、覃華堂、萬小洲等,健在的有吳三洋、李順、尹德菊(女)、田開桃(女)等。
桑植縣也稱為“中國民歌之鄉” ,民歌有山歌、小調、花燈調、勞動號子、革命民歌等,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個人音樂會時演唱的《馬桑樹兒搭燈臺》已成為中國民歌寶庫中的經典。
三、張家界花燈戲
張家界地區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逐步形成了花燈戲的表現形式,《慈利縣志》中就有“ 望日,夜張燈于市,兒童笑歌戲舞,鼓聲達旦,曰鬧元宵。”的文字記載[3]。直至清代末期,張家界地區在吸收本地高花燈、文花燈、武花燈之精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男一女的雙人花燈歌舞。張家界花燈戲,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又頗為有趣的地方性小戲曲,流行于湘西(張家界屬于湘西北,桑植縣與永定區—原大庸縣,以前是湘西自治州的兩個縣)。張家界花燈戲是張家界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湖南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小結
張家界花燈戲歷史悠久,蘊含著張家界地區各民族特有的創造力和精神價值。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作為傳統民間文化的張家界花燈戲受到了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張家界花燈戲的生態與發展問題是我國新時期民族文化復興一項重要內容,對張家界花燈戲的生態與發展進行研究,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文對花燈戲進行了基本概述,綜合分析了張家界花燈戲的生態文化特征,分析了張家界花燈戲文化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夠對張家界花燈戲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使張家界花燈戲能夠發揚光大和科學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敏,鐘海平.張家界沅古坪高花燈的傳承與發展[J].體育科技,2013,(1):8-11.
[2]何玉人.花燈戲生態特征論[J].藝術百家,2010,(6):108-112,141.
[3]柯唯.試論花燈戲的音樂形式[J].青年文學家,2010,(5):143-145.
作者簡介:宋曉輝,土家族,湖南省張家界人,畢業于麗水學院藝術學院,供職于蘭溪市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