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心情,同時,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波動形式,還能通過物理方式,對人體生理方面的問題進行調節。音樂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主要通過對人的心理以及情緒等方面的調節,來實現其心理治療的作用,同時,也利用了音樂對人體生理的影響,進行輔助治療。文章即對音樂治療中,音樂體驗在心理與生理兩方面的作用機制進行探討。
【關鍵詞】音樂治療;音樂體驗;生理心理機制
傳統觀點認為人類身體健康狀態以及疾病的康復效果,僅僅取決于人的生物學因素。然而,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也至關重要。“樂為心聲”,能夠跨越種族、文化、語言等障礙而直達人心的,唯有音樂。所以有人提出音樂治療的概念。本文即從音樂治療中心理與生理兩方面角度進行分析。
一、音樂體驗概述
音樂具有調節人的身心兩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音樂可以影響人的心境,而且聲音的撥動,能夠影響人體細胞的震動頻率。據調查結果顯示,一旦外部環境中的音樂聲波震動頻率與人體細胞震動頻率之間相互協調,則會使得人產生舒適感。所以,音樂體驗在整個音樂治療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音樂治療中,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音樂。由于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類型的音樂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需要在選擇音樂之前,充分了解被治療者的喜好與個性。
二、不同音樂波段對人身心的影響
研究表明,人的腦波變化,能夠受到音樂的控制。這種控制主要體現在不同波段對人腦波的不同影響效果上。由于人體大腦的神經元,能夠自發的產生生物電,所以人腦皮層中,會出現具有節律特點,并持續進行的電位改變,這種改變通常被叫做自發性腦電活動。根據腦電波種類的不同,與之相對應的振幅也會存在差異。人的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在不同的狀態類型下,對應著不同的腦電波。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節奏舒緩的音樂,能夠幫助人們促進睡眠。其原理就是通過與人體腦電波之間,形成共振,而幫助人腦波放緩,從而進入睡眠狀態。
人腦在正常狀態下,會出現平靜與放松的感覺。此時,腦波的基本節律由靈感波α波所控制。而一旦人出現緊張或興奮的情緒時,其腦波由β波所控制,刺激人神經興奮,使人的緊張感激增。而一旦人遭受打擊,處于挫折狀態時,腦波則由Θ波所控制,從而增加人的抑郁感覺。
通常情況下,節奏感較為強烈的音樂,會使人腦電波出現β波,說明節奏感強的音樂能夠促使人產生煩躁。緊張感覺。懷舊型音樂中,β波顯著減少,α波比重增加,人會體驗到平靜、安逸與舒適感。古典音樂,具有抒情特征,這種音樂會使得人類α波頻率處于恒定狀態,表明心情愉悅、身體舒適,此時,β波等其他波動形式,則顯著減弱。
三、通過音樂療法釋放身心壓力
治療前需要使被治療者身心充分放松,這可以通過氣息平穩訓練的方式進行。通常需要在簡單的音樂背景下,通過與被治療者建立溝通與交流。從而增加被治療者的信任程度。然后幫助被治療者保持一定的節奏進行呼吸,開始時,可以采取每次呼吸時間長度為兩拍的頻率,而后觀察患者的凈勝狀態,如果其狀態有向好的方向轉變的趨勢,則提高呼吸頻率。通過多次進行呼吸控制,能夠使患者氣息逐漸恢復平穩狀態。而后則可以開始進行音樂治療。
播放音樂的過程中,需要對被治療者的皮膚溫度、呼吸頻率以及心率和血壓情況進行分析。因為音樂治療,會對上述人體狀態產生影響,導致各項原本正常的指標出現變化。
隨著音樂治療的深入,被治療者的腎上腺素以及去甲腎上腺素都會顯著降低,血管的容積會有所增加,其物理振動與生理功能均有所恢復。
另外,還可以通過將音樂作為媒介,通過音樂體驗的過程,使被治療者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隨之調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心理學認為想象過程并非無意識過程,而是能夠通過想象方式,使被治療者內心深層情緒,以及潛意識得到挖掘。通過引導性的音樂治療,能夠使被治療者在音樂體驗的過程中,釋放深層壓力。而另一種治療方式,則不需要對被治療者進行引導想象。而是充分給予被治療者以主動權,使得被治療者能夠在想象世界里實現真正自由。從而觸發其內心中某一影響健康的因素,而后再對這一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這種不引導想象的治療方式,可以看作是對病癥的深層心理原因的探索。
總結:本文通過音樂體驗以及音樂治療的概念進行簡要論述,同時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波段下的音樂對人類情緒的影響效果。從而闡明了音樂療法能夠從身心兩方面,對被治療者進行安撫。通過音樂療法,能夠使人心理壓力得到充分的釋放,同時還能夠挖掘人的潛意識,為心理治療提供輔助。
參考文獻
[1]顧秋鴻. 淺談音樂治療中音樂體驗的心理和生理機制[J]. 理論界, 2014, 486(2):146-147.
[2]余靖, 張文淵. 音樂治療的基本思想與作用機制[J]. 科教導刊旬刊, 2012, 11(5):139-140.
[3]寇香君, 麥勁恒, 范向陽. 音樂治療內涵與作用機制研究綜述[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12(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