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文也是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位比較突出多產的作曲家,他一生跨越于臺灣、日本、中國大陸三個地域,而他主要的音樂成就則多集中于日本學習階段和歸國的教育階段。他的一生經歷坎坷不斷,雖身在日本,卻心系祖國大陸。縱然戰爭和政治環境給他帶來種種磨難,但他始終回國,執起筆來結合西方的作曲理論技巧,譜寫出了大量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壯麗篇章,為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創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關鍵詞】江文也;民族音樂;繼承;創新
江文也是20世紀中國樂壇上的一位偉大的作曲家,雖然他的作品已經被雪藏了30年之久,但歷史始終掩蓋不了鉆石所放射出的光輝。近20年來,對江文也研究的學術期刊和碩士論文約有30多篇,此外還有一些為紀念江文也誕辰所開展的研討會。在1990年為紀念江文也80誕辰,在香港舉行了一次研討會,會后出版了劉靖之博士主編的《江文也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6月,在臺北舉行了第二次江文也研討會并出版了張己任博士編輯的《江文也文字作品集》《江文也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各一冊,還有大型的《江文也手稿作品集》以冊。1995年7月20日,有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中央音樂學院聯合主辦的“江文也誕生85周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隆重召開,并由梁茂春為紀念江文也先生而發表學術論文《江文也研究的新突破》。到了2010年6月,又是江文也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福建廈門召開,由他的女兒江小韻、陳樺等研究人員發表致辭,并在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報告廳舉行了“江文也音樂作品學術報告會”。
江文也的聲樂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其文學價值在音樂史上是不可多見的,但其音響和曲譜卻幾乎在世上銷聲匿跡了,到底是何種原因?為什么世上沒有有關江文也聲樂版的書籍,卻只有他的鋼琴作品的出版?難道是因為他古詩詞掌握的不夠深厚,不具備出版權?這個問題成為眾人心中的一個謎,有待后人對江文也聲樂作品的進一步研究。
一、永不忘的文也先生
江文也(1910.6.11——1983.10.24),原名江文彬,臺灣臺北市淡水縣人。1923年,隨其兄赴日本就讀。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主修電氣機械,并同時在東京上野音樂學校選修聲樂。1933年9月,入東京音樂學校學習作曲。1934年,開始以主要精力投入到音樂創作。1938年3月,他應邀到北平師范學院音樂系任教,結束了他在日本的生涯。1947年秋,被聘為國立北平藝專音樂系的作曲教授。195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他被劃為“右派”,并調到中央音樂學院圖書管工作,從事資料研究。1978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復其名譽及待遇。1983年10月24日病逝于北京。
江文也的成長歷程經歷過臺灣、日本和中國大陸三個地域,環境的不斷變遷,讓他的人生充滿了不斷地坎坷。但他始終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他毅然選擇留在中國,因為他對祖國的那份情感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他曾經在他的《圣詠作曲集》(第一卷)完成后的一文中闡述了他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情感認識:“我知道中國音樂有不少缺點,同時也是為了這些缺點,使我更愛惜中國音樂;我寧可否定我過去半生所追求的那精密的西歐音樂理論,來保持這寶貴的缺點,再來創造這寶貴的缺點。”從中不難看出,江文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無限的熱愛,將自己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創造出一些具有中國傳統精神和新風格的曠世作品。
二、揮不去的儒家情懷
關于江文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不得不提的是他眼中的孔子。回顧歷史,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音樂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而“仁”又體現在“禮”與“樂”的關系之上,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而在江文也的主要音樂論述中,最具典型代表的著作就是《孔子的樂論》,主要對孔子學習音樂的人生經歷和孔子的主要音樂思想進行解讀。江文也十分欣賞孔子對音樂的態度和執著的探索精神,認為孔子通身皆為音樂。因此,在江文也歸國之后,面對重重的政治壓力,他依然以音樂創作作為他靈魂的支柱。《孔子的樂論》是江文也對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認知的典范之作,同時,也促成了他一首具有中國雅樂風格的音樂作品《孔廟大成樂章》。這是江文也完成于1939年的12月,全曲共有六個樂章,取材于當時北平國子監的祭孔典禮樂舞。“作者為創作此曲曾對我國古代雅樂的有關文獻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企圖以現代的交響音樂手段、現代的音樂創作技法,創造出一種具有中國傳統精神和哲理內容的、新的中國現代民族音樂。”[2]孔廟祭奠音樂的使用,主要是源于隋代文帝時,當時人類在祭祀時,使用的樂器皆為“八音”樂器,即金(鐘、镈、鏞、錞于等)、石(編磬、特磬等)、土(塤、缶等)、革(土鼓、足鼓、鼗鼓等)、絲(琴、箏、瑟、筑等)、木(柷、圄等)、匏(笙、竽、龢等)、竹(簫、管、籥、篪等)八類樂器。此外還以發源于湖北隨州的曾侯乙編鐘作為其伴奏樂器,其場面之壯觀,規模之宏大,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無比的神圣和莊嚴,也預示著中國宗教文化在歷史演變中的根深蒂固。江文也吸取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因素,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形式上使用西洋的木管、銅管、弦樂器和色彩性樂器等來進行演奏,創作出了一首具有中國傳統雅樂和宗教性質的西式管弦樂。
《孔子的樂論》和《孔廟大成樂章》是江文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繼承了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使其在歷史的淵源中不斷流淌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江文也又結合自己的現代西方作曲理論技術,把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入其作品中,樹立一種20世紀的“新文化”概念,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改革和創新做出了貢獻是歷史所不能遺忘的。
三、剪不斷的民族風情
江文也對中國民間音樂的繼承和創新主要體現在他的聲樂作品《林庚歌曲集》和他的鋼琴教材《兒童鋼琴教本中》,他大量吸取中國化的音樂元素進行創作,讓中國的聲樂歌曲和鋼琴演奏重新翻開新的一頁。
《林庚歌曲集》是江文也根據現代詩人林庚的詩篇創作的一部聲樂套曲。這首曲子抒發了他在新時代的歷史環境中,對現實生活真實的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可惜的是再他完成這部作品之后,就被劃成“右派”,使它在江文也逝世前一直都沒得到演出和發表。但這部作品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不容質疑的。在這部聲樂套曲中,主要是引用了民間音樂的音素,借鑒吸收了民間的音調來進行創作,如:陜北的“信天游”、河北的大秧歌、北方民歌“鋸大缸調”、云南民歌“趕馬歌”、節日農村熱火朝天的鑼鼓聲以及臺灣的、獨特新穎的民間音調等。他滿懷熱情的去追尋中國民間音樂的根賴,把自己的思想和豐富的民間音樂生活相結合,形成一套獨特的創作風貌。
《兒童鋼琴教本》江文也是以中國民歌改編的、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的兒童鋼琴教材。里面的基本練習曲和樂曲結構比較短小,音調皆采用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結合中國的民歌和兒歌的音樂素材進行改編創作。以中國的五聲音階為主,并吸取了中國民歌和兒歌的精華而創作出的這些鋼琴作品,在當時的中國可謂是獨樹一幟,為以后我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傳承和創新拉開了新的一幕。
此外,他還根據中國古代音樂和民間音樂素材,“陸續為古代歌謠、《詩經》、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詩詞譜曲,創作了鋼琴曲《北京萬華集》《小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江南風光》和舞劇《香妃傳》等音樂作品,據統計,大約有150首。”[3]1942年,根據唐詩譜寫創作的《唐詩五言絕句篇》9曲(作品24)及《唐詩七言絕句篇》(作品25)聲樂曲。還有他的合唱作品皆是采用民間歌曲的曲調和中國古代詩詞改編創作的,如:《漁翁樂》《鳳陽花鼓》等,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效果。
四、流不盡的臺灣情愫
江文也12歲就離開了臺灣,去了日本,自然他對臺灣也沒有很深的印象,或許對他來說,臺灣也就是自己的故鄉而已。但他在1934的“返鄉之旅”時,才發覺自己對臺灣的感情卻是相當的濃厚,深深體味到臺灣的民族風情,他大量搜集臺灣民歌,進行創作以作留念。他對臺灣的情愫皆集中于1934年的管弦樂《臺灣舞曲》和1936年的聲樂歌曲《臺灣山地同胞歌》。他把濃濃的情思寄予他的音樂作品中來,一直到他死前,仍然在病床上創作,他的最后遺作也是結合臺灣民歌的音樂素材進行改編,創作出了一部大型管弦樂作品《阿里山的歌聲》。
這部作品在內容上借鑒了高山民族的民歌進行改編創作,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在風格上使用了德彪西印象派的表現手法。這首作品是江文也的處女之作,也是初到日本后的再次回鄉之作,并獲得了國際的好評,表明了昔日的臺灣在他心里依舊有著綿綿不盡的思念之情。
《臺灣山地同胞歌》這是江文也于1936年所寫的一部獨唱歌曲集,也叫做《生番之歌》。主要以古老的臺灣民歌為素材,通過沒有特定語義的語音與旋律結合,在鋼琴伴奏中模仿笛聲、琴聲和打擊樂器的效果,表現了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在創作此曲的過程中,他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富于主管想象的鄉情,以新穎獨特的風格和質樸、粗獷的氣質引起了國際音樂界的重視和好評。但可能由于歷史或政治的原因,這首歌曲的總譜至今沒有呈現于世,但歷史不會忘記每個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他的功過與否,自有歷史來評判。江文也是20世紀30、40年代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有很多都已經遺失,這是音樂界一個極大地損失。
《阿里山的歌聲》是江文也在垂暮之年譜寫的遺作,但由于勞累過度,這份偉大的著作最總不能完整的呈現于世人面前。在完成這部作品前,他的“右派”問題徹底的得到平反,對此,他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激動,他開始熱情地歌頌他多年夢想的臺灣,猶如看到了故鄉的山山水水,完全把自己沉浸在這一美麗的夢境之中。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把蘊藏在心中多年的大型交響音樂《阿里山的歌聲》,這首作品生動地展示了他那無比歡欣快樂的心情和無限深厚的浪漫主義情感。他仿佛回到當年那股旺盛的創作神韻,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一種高超境界的藝術境界。
五、道不完的文化神韻
據筆者搜集,在2010年為紀念江文也百年誕辰的文獻和學術報告就有6篇,可見,江文也的身份地位和對民族音樂所做出的貢獻。他不僅是第一位在國際舞臺上發聲的臺灣音樂家,也是海峽兩岸共同推崇的中國作曲家。他把臺灣的民族風情以作品的形式引進大陸來,促進了海峽兩岸民族音樂文化的大融合。江文也把中國的儒家文化融入其音樂論著中,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音樂思想,他又把我國傳統宗教文化——祭孔典禮,以現代派的音樂創作技法創造出具有中國古代雅樂風格的交響音樂《孔廟大成樂章》。他還對中國古代音樂和民間音樂進行研究和搜集,亦然對中國的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譜寫了許多以古詩詞為題材的合唱曲目和藝術歌曲;根據現代詩人林庚的《林庚歌曲集》創作了一套大型的聲樂套曲,其音樂要素皆采用的是中國各個地方的民間曲調;又借鑒中國的民歌和兒童歌曲改編成了一套鋼琴教材,適用于兒童對中國民族樂派鋼琴曲的有機掌握。此外,他還為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逝世2300周年而創作了一首單樂章性質的交響詩,根據這位偉大詩人的悲劇性命運和坎坷的遭遇而體現出自己的敬仰、哀悼、憤懣和同情的矛盾心情。
江文也對于臺灣的民族文化更是具有一種難舍難分的情愫。《臺灣舞曲》是江文也初次對臺灣情感的傾訴,勾勒出了一幅優美典雅的東方畫卷,以及后來的《臺灣山地同胞歌》也是搜集了臺灣高山民族音樂的素材創作了一幅生活氣息相當濃郁的情景圖。還有一首是他在病床上卻無力完成的《阿里山的歌聲》,寄托了江文也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在他所創作的作品當中,民族文化是其創作的靈感和主線,他的一切作品都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縮影。說具體一點,江文也應該是新時代中國民族音樂作曲家。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不斷向民族文化傳統貼近——論江文也音樂創作風格的演變.人民音樂,2000(11):13—14
[2]李時慧.簡評江文也《兒童鋼琴教本》.音樂探索,2010(4)
[3]柳琳.回望圣賢——江文也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樂論.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10(3)
[4]岑鵡.江文也鋼琴音樂研究綜述.音樂藝術,2010(4)
[5]臧一冰、鐘曉紅.江文也:作為一面歷史的多棱鏡.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4)
[7]蘇夏.江文也部分樂隊音樂作品評價.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1)
作者簡介:張婧玉 (1990—) ,性別:女 ,民族:漢,籍貫:安徽淮北,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武漢音樂學院在讀,研究方向:聲樂表演(美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