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山西臨汾地區的民間鑼鼓樂根植于民俗文化的沃土,風格獨特,歷史悠久。20世紀80年代以來,威風鑼鼓走出娘子關,并名揚海內外。本文從威與美的角度出發,對威風鑼鼓的藝術形式做了一次梳理。希望客觀上擴大山西威風鑼鼓的社會功能,對威風鑼鼓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威風鑼鼓;藝術特色;社會功能
威風鑼鼓是流傳于山西南部地區臨汾地區的民間鑼鼓樂,其曲式結構復雜、曲牌種類豐富,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具特色的鑼鼓樂種之一。它是一種演奏風格雄壯威武、氣勢磅礴,是當地人們用來渲染氣氛、抒發感情、鼓舞斗志的一種最為普遍的藝術形式。
一、威風鑼鼓的藝術特色--威風鑼鼓之“威”
(一)威風鑼鼓的“音響威”
威風鑼鼓是完全打擊樂器演奏的地方性樂種,使用的樂器有鼓、鑼、鈸、鐃四類。其中,除了鈸和鐃之外,鼓類樂器有:大鼓、小鼓、挎鼓、架子鼓、板鼓、甕鼓;鑼類樂器有:鑼、斗鑼;而威風鑼鼓所謂的“音響威”是指鼓、鑼、鈸、鐃同時擊奏發出的一種混合的音響,即“冬”音,共鳴強,如雷貫耳,震撼人心。因此,可以說在所有的音響藝術作品中,威風鑼鼓是最強音,最能震動人心的。其次,威風鑼鼓的“音響威”更反映出人們的內心世界的特殊心態。所以說威風鑼鼓的“音響威”就是一大藝術特色。
(二)威風鑼鼓的“陣容威”
威風鑼鼓的陣容一般比較強大,過去人們在農閑或重大喜慶時,威風鑼鼓隊不是集會表演,就是游行表演。樂隊編制豐富,演奏形式極具表現力。
在樂隊編制上,威風鑼鼓陰陽鼓、挎鼓、架子鼓、甕鼓四種樂隊的編制都不相同。小的一般為十七人,較大的有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威風鑼鼓的表演有扎場子演奏和路行演奏兩種表演形式。扎場子演奏是在開闊地打開場子進行表演,路行演奏是在行進當中進行的演奏。扎場子表演的隊形有許多種,有的采用方隊、有的則是采用圓形隊形。行進的隊形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三種。下面以挎鼓樂隊十七人編制為例:
第一種:鼓在中間,鑼在兩邊,鐃和鈸在最后。
第二種:鼓在前排,鑼在中間,鈸和鐃在最后。
第三種:鑼在前排,鼓在中間,鈸和鐃在最后。
行進表演中,不管是什么樣的隊形,指揮總是在隊伍的最前面,鑼鼓隊的節奏、速度、前進或者停留都是由他指揮。
表1 洪洞縣秦壁村鑼鼓套曲曲式結構與節奏構成布局
曲牌
順序 曲牌
名稱 20世紀80年代前演奏 20世紀80年代后演奏 節奏構成
1 [金古橋] * * 由基本節拍與節奏構成
2 [老鴨子] * 由基本節拍、混合節拍與節奏構成
3 [風調雪] * * 同上
4 [小珍珠] * 同上
5 [亂九天] * * 同上
二、威風鑼鼓的藝術特色---威風鑼鼓之“美”
威風鑼鼓之所以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富有無窮表現力的音樂吸引著人們。下面就以洪洞縣秦壁村鑼鼓為例,從威風鑼鼓的曲牌、曲式結構、節奏等方面來闡述威風鑼鼓“音樂美”。20世紀80年代以后,秦壁人民自籌資金購置樂器、服裝等設備,利用農余閑暇時間進行訓練,并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一支鑼鼓隊伍。 秦壁鑼鼓套曲由[金古橋]、[老鴨子]、[風調雪]、[小珍珠]、[亂天九]五首曲牌連綴而成。
通過表1內節奏構成的數據,可以看出,秦壁鑼鼓套曲屬聯牌體鑼鼓套曲結構。每首曲牌既可以作為單曲演奏,也可以連綴成套曲形式表演。節奏方面,主要是由基本節拍和節奏構成。節奏形態有四種:
(1)基本節拍與節奏中基本字節的九字節節奏、五子節節奏的運用。
如: 曲牌[亂九天]的5—6小節、9小節
(2)基本字節變體中的填充式變體節奏的運用。
如:曲牌[金古橋]的18—26小節
(3)混合節拍與節奏中短長二字節的運用。
如:曲牌[風調雪]的1—5小節
(4)混合節拍與節奏中三短一長四字節的運用。
如:曲牌[亂九天]
這些節奏的運用,成為秦壁鑼鼓隊專有的特色,使得親筆鑼鼓在洪洞威風鑼鼓威武雄壯的基礎上又了幾分古樸與典雅。
晉南威風鑼鼓是民間藝術之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蜚聲全國,震撼世界,愿其未來在不斷的兼容和發展中更加光輝燦爛,奏出時代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
[1]臨汾地區文化局編.鑼鼓藝術研究(論文集)[C].1995年5月.
[2]單紅龍.山西威風鑼鼓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
[3]陳華強.晉鼓威風鑼鼓絳州鼓樂[J].滄桑,2001年.
[4]張平.山西民間鑼鼓樂管窺[J].中國音樂,1997年4月.
[5]威風鑼鼓[J].黃河之聲.2006年.
作者簡介:史雅菲(1992-),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太原市,單位: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