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回族舞蹈逐漸在各大比賽中嶄露頭角,同時在電視熒屏中被人們熟知,回族姑娘和小伙兒向我們展現了時而靜謐圣潔,高尚典雅;時而歡快活潑,熱情四射的舞蹈場景,把回族民間舞蹈帶出了偏遠的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舞蹈一樣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目前,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開設回族舞蹈教學的學校較少,回族舞蹈并未像其他民間舞蹈課程一樣形成較為完善的舞蹈教學模式,本文試圖挖掘回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價值及美學特性,使回族舞蹈得以保護與傳承,讓人們感受別樣的文化。
【關鍵詞】回族文化;教學價值;表現手法;美學特性
回族,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雖然在我國遍布較為廣泛,但因為其含蓄、不張揚的民族個性,給這個民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特定的宗教觀念與傳統的生活方式,在行動上給回族人民一定的約束,與他們自己虔誠的信仰相結合,形成了“動”與“靜”的完美契合,達到了內心靈魂的凈化。
隨著舞蹈的發展,回族民間舞獨特的表演風格受到人們喜歡,舞蹈藝術家們深入民族地區,挖掘、提煉民間舞蹈的精髓,把它搬入舞蹈課堂中,經過反復實踐,它得到了舞蹈界的公認,教學價值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
一、深入解讀回族文化 增強文化認同感
(一)宗教文化與生活習俗的融合
回族民間舞蹈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舞蹈動作“洗”的重要性,是由歷史、宗教、文化決定的。古代外來文化對我國本土文化影響頗深,唐代伊斯蘭教正式傳入我國,外來使者、商人與傳教士來華,無形中宣傳宗教教義,經過長期生活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在我國定居,建立清真寺,形成了穆斯林聚居區,為回族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至今,回族是我國分布較為廣泛的民族,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寧夏、甘肅一帶,但我們可以發現不管哪個地區,回族所在之處都有清真寺。“清真”是整體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的代表,在宗教中有“清凈無染”、“真乃獨一”、“清凈純一”和“至清至真”之意,心向所趨,同時回族人們在生活中保持了清潔干凈的良好習慣,對所用之水和洗的方法尤為講究,水為流動之水,洗則分為“大凈”和“小凈”。
舞蹈講求身心合一,身與情的結合,民間舞更是突出“接地氣”的表現方式,展現地域性強、生活氣息濃郁的原生態舞蹈形式,以情感帶動身體,用心感受生活,賦予舞之生命力。“捧水”、“洗額”、“洗眉”等回族民間舞蹈動作,都是從回族人們的生活中提煉,“沐浴舞”、道具“湯瓶舞”都需要學生帶“情”表演。若學生不了解回族的文化,舞蹈就缺乏了肅穆、莊重、恬靜之感;若學生不用心去體會文化,則很難進行回族舞蹈的再創作,更加突出不了回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價值。
(二)與漢文化的緊密結合
我國,回族與漢族雜居,分布在多個地區,就形成回族文化與漢文化同時存在,兩者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現象。中原地區出現的“回族秧歌”是兩民族文化融合的顯著代表,傳統農耕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碰撞,以及不斷地汲取與創新,“回族秧歌”在以宗教舞蹈寓意的基礎上,加入了秧歌的靈活性,豐富了長期被限定的肢體動作,詼諧又幽默,并且受漢文化的影響,回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多發生在正月里,以村為組織單位表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回族舞蹈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逐漸融入了漢族舞蹈的風格和道具,在音樂上增添了現代音樂和漢族音樂元素,改變了其傳統思維下的舞蹈結構。回族的山歌、小調,編排的民間舞蹈《花兒與少年》采用了漢族民間舞蹈道具的“折扇”,首次將回、漢文化融合,發展成為回族自娛性舞蹈,是兩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表演。另外,回族人民有時也同漢族人民一起跳的漢族民間舞,如四川的“回族花鼓”和沈陽的“小鼓高蹺”
回族舞蹈教學中,要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漢族民間文化,增強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又要讓他們了解回族文化,并且認可回族文化,在不排斥不抵觸的同時,學好回族舞蹈。
(三)獨有的服飾文化
回族的服飾是回族標志性的代表。男子頭戴白色小帽,俗稱“禮拜帽”,不同場合和季節可選擇戴不同的顏色。回族婦女一般穿戴蓋頭,白色為老年婦女所帶,中年婦女戴黑色,未婚女子戴綠色。服飾對于回族人民來說主要是保護和裝扮自己,同時也是回族人民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現。回族婦女的蓋頭現已成為回族舞蹈中的一種道具舞蹈,舞蹈演員把蓋頭運用的淋漓盡致,回族民間舞在教學中打破古老閉塞的舞蹈思維,給回族民間舞蹈注入生命活力。回族服飾在舞蹈表演中給我們圣潔、幽靜之美。所以回族舞蹈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受別樣的民俗文化,為學生提供豐富形象的資料,擴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訓練肢體協調性 擴大表現手法
(一)強化身體協調性
回族民間舞蹈分為禮儀舞蹈和游戲舞蹈,受宗教的限制,自娛性舞蹈并不多。“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宴席期間表演的一種歌舞,是構成回族舞蹈的主體,反映回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婚姻習俗。早期都是民間藝人的即興表演,后來是兩人的表演形式,再就是歌舞能手們表演。舞蹈動作固定,舞步輕緩,表演中手握拳,作劃拳狀,頭大幅度的擺動或搖頭而舞。頭部動作是回族舞蹈的代表性動作,區別于其他民族,是穆斯林在禮拜時,身體運動幅度大,手臂動作較多,頭部隨身體均勻的晃動,所以“搖頭”、“擺頭”、“點頭”就成為回族舞蹈顯著的特征,
在回族舞蹈課堂教學中,頭部動作是不可缺少的訓練,同時配合腳下的屈伸步,手上舞蹈動作,是訓練身體協調性有效的方法與方式。
(二)擴大舞蹈表現技法 促進舞蹈再創造
回族舞蹈的開發,為我國舞蹈添加了新的表現手段與技法,更好地表現舞蹈情感,抒發舞蹈內心感受。作為輔助舞蹈的道具,它的運用是一種“緣物寄情”的表現手法,可以延展人體線條,豐富表現手段,擴大動作幅度,從而更好的去塑造人物形象。回族舞蹈中女性常以“湯瓶”、“蓋頭”、“扇子”,男性則以“蓋碗”、“鞭子”、“梆子”為主要道具,增添了舞蹈的表現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機智,靈巧的舞蹈表現能力。
學生在系統的學習民間舞蹈后,了解到民間舞學習應分為單一動作訓練、組合訓練和舞段訓練,舞蹈的訓練是層次分明的,動作與動作間需要動作的連接,當你掌握熟練后可以拆分進行舞蹈的編創,回族舞蹈的學習,可以促進回族舞蹈的發展并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出許許多多的更精彩的回族舞蹈。
三、文化碰撞的“美學特性”及美的培養
不管是民族交流還是民族沖突,都促進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融合,文化碰撞下擦出的火花,驚艷四射。回族文化之花就是在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中,多民族文化融合孕育、培養出的精神之花。回族人民愛好和平,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仍舊自給自足,謙遜、熱情、勇敢無畏,正是當下社會人們最需要的人格美和真善美。舞蹈教學不但是教會學生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彌補自身的不足。
回族民間舞蹈是回族人們宗教崇拜的載體,獨特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借助肢體語言傳達情感,把抽象的宗教教義、信仰轉化為舞蹈動作,成為回族藝術的瑰寶。舞蹈在遵循伊斯蘭教的審美原則下,勾勒出獨特優美的舞姿,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征讓回族舞蹈有了美的體現和別樣的文化風韻。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心去感觸美,領略其中的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及美學修養。
回族舞蹈作品的成功演出,使回族舞蹈走入觀眾的視野,同時讓我們看到回族舞蹈教學有了很大的進展,舞臺上神圣、潔白、純凈,營造了神秘的舞蹈氛圍,令人向往;回族姑娘的熱情,是美好和平的象征,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回族舞蹈的美。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了回族民間舞蹈的文化風范、訓練特性以及教學價值。回族舞蹈在其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影響力之下,遵循了伊斯蘭教的審美原則,體現了回族人民強大精神信仰下的生活狀態,是回族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回族民間舞蹈藝術家、舞蹈工作者、舞蹈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不斷挖掘、創造、發展的藝術結晶,民族風格顯著又強烈。
對于舞蹈語言缺乏的回族民間舞蹈來說,傳承與發展是它現在面臨的巨大考驗,這就要求舞蹈家、舞蹈教育者充分認識到回族舞蹈的教學價值,深入民間,在保持原有基本舞蹈語言不變的條件下,尋找新教學素材,融入當代舞蹈的特點,敢于創作,不斷創新,在課堂中繼續繼承與發揚回族民間舞蹈的風格、個性,講解與分析回族民間舞蹈的內在特點,使回族舞蹈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成為今后生活中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瑪依莎,陳尚勇 《回族民族民間舞教程》 民族出版社 "2012年1月
[2]羅雄巖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年1月
[3]馬錫珍 《論回族舞蹈的形成與發展》[J] 載于《大舞臺》2005年第1期
[4]瑪依莎 《傳統宗教文化對回族舞蹈的影響》[J] 載于《藝術研究》2012(01)
[5]陳亮 《淺談回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和訓練價值》[J] 載于《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