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嗩吶是一種民間娛樂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歡樂。同時,嗩吶在發展過程中,在一些民間的習俗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哪怕是現代社會中,嗩吶依舊廣泛地應用于民間禮俗中。循環換氣演奏技巧是吹嗩吶必須掌握的一門技巧,本文著重對這一技巧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了相關闡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讓大家明白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產生與發展
前言
循環換氣在嗩吶演奏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這一技術在發展過程中,被代代相傳,要想把嗩吶吹好,就必須掌握循環換氣技巧。關于循環換氣演奏技巧,民間有很多說法,例如:超長音、鼓腮換氣、憋氣換音等等。隨著嗩吶的發展,我國學者劉勇先生在《中國嗩吶藝術研究》一書中,根據循環換氣的用舌技巧,將嗩吶藝術進行了明確劃分,至此,關于嗩吶的相關理論知識,得到了有效的統一,為后來嗩吶的發展以及嗩吶演奏技巧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本文對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產生與發展的研究,著重從歷史角度探討了嗩吶循環換氣技巧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一、嗩吶循環換氣的民間禮俗定位
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產生,最開始起源于民間禮俗,嗩吶藝術的發展,也是基于民間禮俗才得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嗩吶在應用民間禮俗過程中,需要對傳統樂曲進行繼承,這樣一來,嗩吶要表現出相應的曲調,就必須在演奏技巧上進行革新,使這一樂器在進行禮俗活動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進行曲調模仿[1]。筆者在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時發現,嗩吶的循環換氣技巧,多用于葬禮的“坐棚”演奏,是一種鄉間的喪葬儀式。在利用嗩吶進行演奏過程中,樂手靠嗩吶進行戲曲演奏,演奏時,需要進行換氣,并且還有用鼻孔吹嗩吶的高難度動作。從這一點來看,嗩吶在民間禮俗應用時,還具有一種“娛人”的功能。我們在對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產生于發展的研究,明確其定位后,接下來就要對這一技巧的應用進行分析。綜合嗩吶的形制來看,由于其獨特的造型,是利用循環換氣技巧的關鍵。
二、嗩吶樂器形制決定了循環換氣技巧的應用
(一)氣盤的作用
對于嗩吶這種樂器的形態大家并不陌生,嗩吶是由哨片、氣盤、銅芯、木管、喇叭碗五個部分構成,吹嗩吶的人通過哨片,使嗩吶發出聲音,并根據氣盤,對曲調進行控制。嗩吶氣盤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輔助演奏者的雙唇用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唇肌的疲勞,并根據對氣盤的控制,來調整口、唇的動作,更好地控制曲調。劉勇在《中國嗩吶藝術研究》一書中提到過氣盤在進行循環換氣的重要性。嗩吶演奏者只有借助氣盤,一呼一吸間,把握曲調的同時,來實現循環換氣的目的。循環換氣吹法是嗩吶所特有的方法,這與嗩吶本身的構造有著極大的關系,若是其他樂器利用這種方式,未必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吹管子時,管子的哨需要精確的控制,并且并沒有氣盤這種輔助性的東西存在,稍有不慎,就容易導致雜音出現。
(二)嗩吶與其他樂器的一致性
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其主要有喇叭發展而來,在金朝時,嗩吶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嗩吶在應用過程中,其技巧主要從喇叭等外來樂器身上進行借鑒,并根據嗩吶自身的特點,進行嘗試演奏,漸漸形成了循環換氣這一技巧[2]。除了嗩吶之外,像是管子、喇叭也需要利用循環換氣這一技巧,這一點,是嗩吶與其他樂器具有一致性的表現。
(三)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發展
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在其傳入中原后,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并以此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嗩吶在我國樂器史上,是一種獨立樂器,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的發展,注重以“娛樂”為核心,著重突出了“樂”這一功能,而其發展過程中,與民間禮俗的關系,是嗩吶循環換氣技巧得以發展的關鍵。
關于嗩吶循環演奏技巧的發展,具體內容如下:在金朝時,隨著嗩吶這一樂器傳入我國后,循環換氣技巧也隨之傳入國內。隋唐時期,我國禮樂文化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嗩吶被應用于禮樂演奏,促進了嗩吶循環換氣技巧的發展和進步。通過隋唐時期的一些歷史畫卷,我們可以看出,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在那一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都對嗩吶有所記載[3]。緊接著,隨著我國封建文化的發展,嗩吶在祭祀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也得到了重視,無論是民間藝人還是宮廷內的樂師,都對嗩吶的循環換氣演奏技巧進行了研究,使這一技巧得到了有效提升[4]。
到了近代,清王朝對嗩吶的演奏技巧重視程度則不如從前,并且將嗩吶演奏更多的應用于民間禮俗。隨著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進一步被埋沒,嗩吶徹徹底底地成為民間藝術,難登大雅之堂。當代大學音樂教育中,并沒有對嗩吶的專業課程,專業音樂教師對嗩吶的循環換氣技巧了解并不多。嗩吶循環換氣技巧得以流傳下來,完全是民間的高超技藝樂手,將這一技巧進行傳授[5]。民間高超技藝樂手對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進行了較大的改善,對以往的鼓腮換氣方式進行改變,在換氣時通過頸部、咽部和下頜肌肉一起收縮的方式,來實現循環換氣這一目標。這種循環換氣方式,具有更好的隱蔽性,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嗩吶演奏藝術水平的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產生與發展的研究,注重從嗩吶自身的結構以及發展歷史進行探索和分析,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更好地對嗩吶進行了解,明確循環換氣在嗩吶表演中的重要性。綜合嗩吶發展歷史來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這一民間藝術開始失去了原有的光澤,人們漸漸失去了對該技術的重視程度,使得嗩吶只能出現在民間禮俗中。對此,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藝術,嗩吶在日后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對傳統技藝的改進,提升其演奏水平,更好地促進我國傳統樂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玉蘭. 嗩吶的技術技能研究綜述[J]. 凱里學院學報,2014,02:114-116.
[2]孫茂利. 嗩吶循環換氣演奏技巧產生與發展的歷時性研究[J]. 中國音樂學,2014,04:121-126+142.
[3]張小燕. 川南彝族嗩吶音樂文化區域差異性研究[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1:98-101.
[4]田斌. 談吹管樂器演奏的循環換氣技巧[J]. 大舞臺,2013,01:38-39.
[5]宋喜平. 嗩吶演奏技法的歷史演變[J]. 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