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合唱教學,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在我國的中學校園已普遍得到了開展。合唱教學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可以讓學生在歌唱中充分體驗真、善、美,對初中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現狀;促進策略
前言
合唱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始終為大眾所喜愛。初中生合唱作為合唱藝術中的一個分支,在我國屬于一門年輕的藝術。本文以南京市江寧區作為個案進行調查分析,針對其現狀及所存在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影響初中音樂合唱水平的各種因素及提高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的方法。
一、國內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現狀
隨著 2001 年教育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我國中小學合唱教學與合唱活動更是蓬勃開展。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大部分學校都有合唱團,但大多數是由于比賽臨時組建的合唱團,水準有待提高。 總的來說,我國的童聲合唱事業發展很好,但是相對初中來說,背負著更多的中考壓力,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初中音樂合唱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第一,與市區學校相比,我區合唱水平整體偏低;第二,發展不均衡;第三,普及性不夠;第四,高水平合唱教師貧乏。
南京市江寧區初中合唱教師的整體素質還存在一些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對合唱作品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現在,活躍在一線的音樂教師仍是校園合唱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因此,只有基層音樂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了,才能夠帶動學校整體合唱水平的提高。
(2)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少數合唱教師認為,合唱教學難度大,加之學校對合唱事業不夠重視,付出再多也不容易干出成績。很多教師心理不平衡,工作態度受到影響,存在混日子的情緒。
(3)專業能力單一。具體表現為只能唱不能伴奏,或只能伴奏不懂聲樂或指揮技能不嫻熟,或缺乏組織管理能力等。
(4)文化素質不高,知識面窄。有的合唱教師輕視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認為只要專業好就行了。其實文化素質的高低,對于合唱水平的升華非常重要,深刻領悟歌曲內涵有時比演唱技能更為重要。
(5)教育教學能力不夠。一些教師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資質較淺,雖然掌握了扎實的知識理論,卻沒有真正的把握教學規律。在教學中卻不懂得因材施教,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不夠理想。
二、影響初中音樂合唱教學水平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特點,在經歷青春期時會出現變聲的狀況。變聲期聲音的變化,男生最為明顯。變聲期的學生常常會覺得嗓子開始不聽使喚,有時跑調,有時破音。因而,初中教師必須要從根本上了解該時期學生的聲音條件,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了解變聲狀況,并采取不同的教學對策來指導學生。如針對變聲嘶啞狀況嚴重的學生,應避免繼續用聲;針對變聲障礙輕的學生,應科學的指導學生在合唱時將調門放低;針對變聲無顯著變化的學生,允許學生繼續進行唱歌練習。
(二)心理因素
初中生在心理上對合唱有一種錯誤的看法,即在分工時傾向于,認為低聲部并不是主要的旋律,不希望演唱低聲部。而一聲部旋律在二部合唱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唱起來很顯水平,二聲部旋律不好聽而且是陪襯,因而不愿意唱。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分聲部合唱之前,首先要解開學生的心結。
(三)指導教師的教育方法
好的合唱教師首先要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并擁有靈敏的音樂節奏感和聽覺,具有多項專業技能,例如:合唱作品處理能力、音樂理解力、合唱閱讀研究能力等。當然,也離不開對業務鉆研的精神、對待工作的敬業心、對學生的愛心等師德師能建設。
(四)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
初中院校領導層對合唱教學的關注度決定著合唱教學質量,領導的重視程度對學校合唱教學開展的規模大小、成果好壞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環境因素
學校作為基礎教育的前沿陣地,有些學校將合唱作為學校的特色活動,在初中院校中構建了良好的合唱氛圍,開展了多種班級或校園合唱活動。而有些學校,以其他活動為辦學特色,合唱教學被忽視,學校的合唱水平可想而知。
三、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的促進策略
(一)通過實踐性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的為合唱教學服務
要統籌分析教學內容、環境和目標等因素,根據綜合分析結果來選擇教學手段和方式。因此,在合唱教學的實際應用方面,要秉承整合實踐性與參與性、趣味性、綜合性的原則,應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
(1)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強合唱教學的趣味性,添加一些趣味性的游戲,激發學生對合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形成自主性的學習習慣。
(2) 合唱是一門綜合課程,開展教學工作時應開展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合唱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唱實踐技能的鍛煉。
(二)通過合理的計劃與合適的內容促進初中合唱水平的整體提升
(1)制定實踐性、可行性的課程計劃
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大多數初中合唱教學教師缺乏對教學計劃的編制,教學工作存在盲目性的弊端,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與合唱的實踐性要求差距很大。因而,要讓課程計劃成為推進中學合唱教學的指導依據。
(2)合唱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具有實踐性
根據當前初中合唱的教學現狀,應遵循實踐性的原則對音樂合唱教學內容進行選取,全面掌握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定,并根據合唱教學的規律、特性,落實實踐性教學的教學原則和目標。初中音樂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定合唱作品的難度及內容,逐步提升合唱作品的難度,滿足合唱教學需求,并對合唱作品進行高質量的改編。
在實踐開展初中音樂合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應用有效教學手段,突出實踐性教學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希望通過合唱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素質,提高學生創造、表現和感知美的能力,保持對音樂的熱愛,主動的參與到合唱藝術活動中,學會與他人默契合作,學會理解、接納、欣賞他人,從而促進南京市江寧區初中音樂合唱教學效率的提升,改善合唱教學質量,實現音樂合唱教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陳立梨. 《吳靈芬合唱指揮教學研究》第 14 頁[D].碩士論文,河南.
[2] 吳靈芬. 《對中小學合唱藝術教育的思考》[J].源于中國藝術報2009一04一14.
作者簡介:張超英(1973—),女,漢族,湖南慈利人,南京市江寧區教育局教研室 ,音樂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