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國音樂教育的政策環境、人文環境和中國音樂教育現狀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提煉出中國音樂教育在當下的整體輪廓。
【關鍵詞】中國音樂教育;教育環境;政策環境;人文環境
《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49)(新版)》(伍雍誼,1999)和《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1949-1995)(新版)》(姚思源,1999)闡述了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到二十世紀末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產生、發展和取得的成就。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國情有所改變,許多音樂教育方式發生改變,但也有一些桎梏需要改進。
一、中國音樂教育的政策環境
回顧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曾為中國音樂教育涂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進入二十世紀,“學堂樂歌”悄然興起,雖然曲調多來自日本、歐洲等國,但內容上都是以“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圖存”為中心思想。抗日戰爭時期,社會背景對音樂教育中心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1935年之后的學生音樂課程多以救國救民、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也極大激發了全民的反日愛國熱情。建國之后的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將音樂教育的政治功能演繹得最為徹底,當時的口號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時的學生扭曲了審美,更談不上美育的滲入。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音樂教育逐漸吸取西方先進教育理念,逐步貼近以審美藝術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思想。近二十年來隨著社會思想的逐漸開放,音樂作品中的政治色彩雖有減輕,但近代以來的音樂教育作為政治教育手段理念的延續,使政治教育仍把持著音樂教育的主導地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仍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同時,社會對教育普遍存在功利進取心態,與接受藝術熏陶相比,人民群眾更重視音樂教育的技術提高功能。有些青少年從未系統接受過音樂教育,反而執著于反復練習考試曲目以期一路考過音樂十級。這些學生雖然諳熟考試曲目的演奏,面對考試外的曲目卻演奏得磕磕絆絆,究其原因是面對考級過于急躁功利而疏于基礎練習的加強。還有些家長熱衷于為孩子報名各種比賽,孩子無法體會到音樂帶來的樂趣,只能通過不斷比賽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種本末倒置的藝術繁榮和揠苗助長的教育結果與全社會的功利心態不無關系。
二、中國音樂教育的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可分為實體人文環境和虛體人文環境。實體人文環境是指足夠數量的教學樓、輔助學習的多媒體設備、供學生練習的琴房、為演出提供場所的劇院、音樂廳等;虛體人文環境則主要指意識形態、理念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等。在我國兩種人文環境都不夠穩定完善,出現嚴重兩極分化現象。大眾普及音樂匱乏,全民音樂素養貧瘠,利于人民大眾學習音樂娛樂的場所匱乏。同時,高精尖專業人才享受著最高端的實體環境,但所學的內容偏離大眾審美,不易被接受和欣賞,更難以傳播。
我國近代歷史曲折,人民首先要滿足溫飽才有余力享受藝術。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在經濟不夠發達的我國,文化需求的滿足總是次于生產力的發展。在平民大眾的意識中,享受音樂教育是有錢人的特權,多數人不重視音樂教育,不注重藝術熏陶,既沒有音樂學習意識,又不愛為音樂投入過多精力財力,導致全民音樂素養基礎很低。國家雖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鼓勵提高音樂藝術教育質量,但經費和政策還是難以全面覆蓋,這就導致了許多偏遠地區音樂課堂上缺少必備的音樂教學課件,哪怕是在大中城市,專門為青少年建立的音樂活動場所也寥寥無幾。音樂學習意識差、音樂教學設備不普及是造成今天我國音樂教育人文環境畸形的主要原因。在畸形的人文環境之下,盡管也會培養出一些藝術素養較高的音樂愛好者和從業者,但扭曲的價值觀易使他們過于追求小眾音樂或不符國情的國際主流音樂。肩負傳播音樂藝術和基礎音樂教育的 高精尖人才失去了對平民審美的感知,不利于全面音樂教育的實施,也很難做到引導大眾熱愛音樂。
三、中國音樂教育的教學現狀
首先是以攻克高考為教學目標的教育體制輕視了音樂普及教育,在高考面前,音樂教育需為其他教育讓道。學校內的普及音樂教育粗淺且缺乏美育教育,大多數深入一些的普及教育都是在課外培訓機構完成的。但國家沒有具體監管、組織課外音樂學習的政策,無法為普及教育鋪平道路;課外補習班辦學資質千差萬別,嚴重影響了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可能性。在中國,普及音樂教育就已困難重重。其次在中國以高考定終生的應試教育面前,專業音樂教育方面已談不到興趣培養,扼殺了學習者的創造性。面對考級、藝考,教育不注重對學生基礎音樂知識的傳授和鞏固,一味強調“熟能生巧”,學生只會演奏固定曲目,不會觸類旁通。許多缺乏音樂天分但懷有音樂夢想的年輕人只有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重復性練習,卻輕視了文化課學習,妄想單靠技巧在考試中取勝。即便有天賦的學生,在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藝考也必須全面投入對音樂技巧的雕琢,無暇享受沉浸在音樂海洋的喜悅,創造力無處施展。可以說,藝考總是難以甄別學生天賦的有無。
在高等音樂教育方面,我國高等音樂學院學費高昂,學費和技術共同組成了限制學生進入的門檻。國內一些音樂藝術院校的學費能達到萬元,這還不包含學生的生活費用。幾年下來若沒有十幾萬元是無法培養一個音樂專業大學生的。為了繼續追求音樂理想,很多學生需要課下攬私活維持生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鉆研音樂的專注性和專業性。即使在專業的高等音樂院校,音樂教育也難避教條式、填鴨式的教學困境,學生的創造性再次被扼殺。
參考文獻
[1]張又丹.中西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的啟示[J]. 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6(04)
[2]張茵.淺議高職音樂教育之發展[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 2008(09)
[3]丁玎玫.1980年以來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其反思[D]. 武漢音樂學院 2006
[4]卿菁.面向21世紀,探析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的發展趨勢[D]. 湖南師范大學 2002
作者簡介:賈睿佳,博士,副教授,長春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副主任,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