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藝術歌曲的歌詞具有獨特的意蘊,從藝術歌曲的內涵看歌詞普遍具有較強的歌唱性,詩歌大多具有深邃的意境。文章將通過教學實踐經驗中理解基礎上的朗誦來體現中國藝術歌曲歌詞的詩的意境。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歌詞;朗誦
藝術歌曲被贊譽為“詩的音樂”,是因為藝術歌曲的歌詞有著詩的內涵和意蘊。“藝術歌曲”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的大概意思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盛行一種抒情歌曲,通稱藝術歌曲。其特點是歌詞多半采用著名詩歌,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曲調表現力強,表現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較復雜,伴奏占重要地位。”①現今普遍認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與成熟,是建立在德奧古典藝術歌曲創作技法與演唱的基礎上的。藝術歌曲在中國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學堂樂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萌芽和推動下為中國藝術歌曲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隨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蕭友梅、趙元任、青主、黃自等中國藝術歌曲先驅以及五十至七十年代施光南、李劫夫,八九十年代尚德義、陸在易等音樂家的創作,一大批優秀的藝術歌曲應運而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界為藝術歌曲的發展開展的一系列活動讓中國藝術歌曲有了從狹義到廣義的一個歷史演變。從藝術歌曲涵蓋的內容來說,大致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觀點,“由作曲家為某種藝術表現的目的,根據文學家詩作而創作的歌曲,多為獨唱歌曲,一般都有精心編配的鋼琴伴奏,對演唱技術也有較高的要求,常供音樂會演唱用\",這是狹義的概念。“凡是內容健康的、抒情優美的、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都具有較高品位和水準的、適合于科學發聲方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影視歌曲和民歌,都可以作為藝術歌曲”②。這是廣義的一種說法。在中國歌曲創作蓬勃發展,曲目得到極大豐富的狀況下,在中國藝術歌曲的界定上本人對無限擴大外延的說法持保留意見而更偏向于狹義的說法,認為這種說法更切合藝術歌曲的內涵。
如何讓中國藝術歌曲在教學實踐中的到更好的演繹并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本文試圖從歌詞的角度入手來進行探討。
從“藝術歌曲”的本質特征中可以看出,藝術歌曲的歌詞普遍具有較強的歌唱性,詩歌大多具有深邃的意境,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很多藝術歌曲是作曲家依據詩歌進行音樂創作,要演唱好藝術歌曲就需要正確理解詩歌的含義,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做到“詩樂”的高度統一,然而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汪毓和先生在《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問題——簡評聲樂教授宋承憲先生》一文中指出縱然是青年歌唱家演唱“真正唱得夠味的不多”,這句話除了指演唱者對中國語言的發音處理稍顯稚嫩以外,,也暗指演唱者沒有深刻領悟作品中所體現處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說,在演唱者在藝術歌曲的“二度創作”過程中,與作曲家的創作本意存在差距。要達到“詩樂統一”的高度,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反復朗讀歌詞顯得尤為重要。
一、 理解歌詞含義
中國古代詩歌詩樂交融,我國古詩詞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歸一。強調文詞優美、韻味風雅、意境深遠等特征,同時古代詩詞的創作形象鮮明、意味深遠。而為詩詞創作旋律以后,能詩樂相得益彰。音樂的旋律性、節奏節拍,與文字語言的直觀表達,形成了詩樂交融的藝術魅力。因此,在藝術歌曲的演唱過程當中,對歌詞的理解與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黃自選用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同名詩歌《花非花》為例,“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可譯作“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后離去。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去時又好似朝云散盡沒有覓處。”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于花與霧,在于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于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云霞雖美卻易幻滅,于是引出一嘆:“去似朝云無覓處”。 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轉瞬即逝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憶之情懷。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很好的把握了詩與樂的內在聯系,這種紐帶關系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上,更表現在對音韻與旋律之間的情感統一。
二、理解基礎上的朗誦
朗誦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是一種比較精細、高級的有聲語言藝術。朗誦者必須具備要熟練掌握標準發音和發聲技巧。要善于正確地運用語調語氣,要能正確地發音,有自然的表情。對歌詞的朗誦,有利于歌唱者加深對作品內容的體會和理解,這樣有助于增強歌唱者對作品的內心感受,同時正確標準的發音,有助于達到“字正腔圓”的演唱效果。一個合格的歌唱者,不僅要有良好的聲音狀態、做到表情適當、發音準確,還要能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學習和研究,準確把握詞曲作者的創作動機。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有可能更準確、更恰當地表現作品。對歌詞的分析,需要根據歌詞的形式和內容,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的情感處理。在朗誦過程中注意節奏的運用,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語氣語調切合歌詞的思想感情,做到聲情并茂。
注釋: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藝術歌曲條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4月版.
②范霞《三十年(1979——2009)中國藝術歌曲研究綜述》碩士學位論文 重慶:西南大學第18頁.
參考文獻
[1]汪毓和,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問題——簡評聲樂教授宋承憲先生[J].人民音樂2000年第10期.
[2]盛玉淘,盛玉鴻. 歌詞朗誦——讓歌聲插上想象的翅膀[J]. 山東教育.2004(17).
[3]吳蓉,中國藝術歌曲“詩樂”兼容之藝術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