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曲《鐵蹄下的歌女》是作曲家聶耳于1935年為電影《風云兒女》所創作的一首插曲,作品通過以生活在舊中國里歌女的口吻表達了當時民族存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憤情感。文章旨在通過對這首歌曲的簡要分析,闡述其表現內涵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聶耳;《鐵蹄下的歌女》;表現內涵
一、《鐵蹄下的歌女》簡介
歌曲《鐵蹄下的歌女》由許幸之作詞,聶耳作曲,創作于1935年,是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雖然聶耳在短暫的一生僅創作了30余首聲樂作品,但是其作品具有高度的教育意義,啟迪、鼓舞群眾英勇地投入到抗戰救亡中去。他的創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精湛的藝術創造里和鮮明的時代感。1933年聶耳等人參加了“蘇聯之友”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4年正式成立了上海左翼劇聯音樂小組,為進步電影和戲劇配樂作曲。1935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逐步高漲,左翼音樂家中以聶耳為代表的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歌詠洪流?!惰F蹄下的歌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這首歌曲使用的是三段式無再現的結構,女高音使用A大調記譜,女中音使用F大調記譜。三個段落分別結束在主—屬—主的和聲布局上。三個段落之間存在著音樂情緒發展上的連貫性,音樂的高漲是隨著不斷積累的情緒逐漸形成的。第一段落中的前兩句具有陳述、交代故事背景的作用,后兩句則設疑而引出下文。旋律在整體上有一定是的起伏,呈現出波浪式的進行,表現內心復雜的情感;節奏張弛有序形成一定對比,附點音符和倚音的使用增強了旋律的表現力。第二段首先對上面的設疑作了回答,旋律呈現出下行的特征尤其是八度大條的使用,表現出身處下層社會的悲慘,從而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度以及推動了音樂的繼續發展。第三段落綜合了前面兩個段落曲調因素和節奏類型,經過緊湊的節奏進行,將全曲推向了音樂的最高處。整體的音樂情緒經過兩個段落的鋪墊發展成了高潮,在悲憤的同時也表現出了控訴的口吻。
二、《鐵蹄下的歌女》的表現內涵
這首歌曲在表現上可以在較為直觀地給人一種“悲”的因素,但透過這個“悲”還可以發現其中一些內在的情感特征,所以《鐵蹄下的歌女》的表現內涵是較為復雜的。它描寫了一位流落在中國舊社會上一位孤苦伶仃的女子為生活所迫所不得已而為人賣唱求生。這首歌曲就是她賣藝時所唱的,歌中情緒沉重而悲傷,但悲而不沉淪,其中有著強烈憤慨的音色,表現出抗爭的欲望,非常富有戲劇化的色彩。在歌曲的音樂方面,反映了作曲家在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的逐漸積累和藝術升華的過程,聶耳以真摯、強烈的感情借歌女的形象在表現生活。從音樂的結構上來看,第一段落中抒情和敘事并重且相融合,悠長的旋律中加以朗誦的韻律陳述了歌女的生活現狀,同時表達自己悲憤的內心。第二段落與第一段落相反,首先回應前邊的疑問,然后再陳述自己所注定的悲慘命運。第三段落則是在前兩個段落的積累與發展下將音樂推向了高潮,歷經苦難的歌女們終于發出了不可抑制的抗爭的聲音。歌曲使用了設疑、感慨的演唱腔調,以悲憤、控訴、抗爭的語調結束,其中既具有抒情因素,又包含了敘事的成分。
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理解《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曲的表現內涵,仍然可以發現其中具有深邃的藝術品質。自古以來,無論是東西方都十分強調音樂的社會教育功能,注重音樂對人的精華作用,從中國古代先秦百家爭鳴還是古希臘的音樂悲劇產生都十分看重音樂藝術的社會作用。《鐵蹄下的歌女》創作于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全民性歌詠運動的大背景下,當時中國文藝界廣泛地站在了斗爭的第一線,如聶耳、田漢等代表的左翼文藝戰士通過大量的抗戰歌曲喚起了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鐵蹄下的歌女》就是在這個環境下產生的。縱觀這首歌曲的三個段落,雖然篇幅較小,但從中歌曲卻沒有屈服、自甘墮落的音調。歌曲圍繞著“悲”在進行,但是卻不是一味地悲天憫人,它的重點是以悲昂志,從悲情中喚起群眾內心的希望。這首歌曲的社會內涵可以總結為國家已處在了最危難之時,人民已經退無可退,它通過“悲”的方式鼓舞了人民大眾。音樂雖然不想大刀長槍一樣具有直接上陣殺敵的作用,但是完全可以在思想作為一把重要、銳利的文藝武器,反抗所有的壓迫。
《鐵蹄下的歌女》是聶耳在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之后為電影創作配樂的代表作品。他是在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民族存亡危難之際的環境下創作完成的。他的歌曲音樂在表現內容與藝術形式方面體現了時代的特點,電影歌曲也是聶耳在創作中的一個主要領域。他通過這首歌曲對表現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方面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探索?!惰F蹄下的歌女》等一系列的電影歌曲也激勵了民眾抗日救亡的斗志,為抗戰歌曲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這首歌曲在描繪中國女性現實生活的方面,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令人銘記的形象?!惰F蹄下的歌女》這首杰出的歌曲從表現內涵和音樂形式上出發,獨具匠心地運用了一些在當時中國音樂中較為新穎的藝術手法和形象選擇,表現出了一個保守人間辛酸,在苦難中不甘墮落、不愿低頭的一位女性對時代發出控訴的最強音。
三、結語
本文簡要闡述了聶耳歌曲《鐵蹄下的歌女》在音樂內在表現以及社會功能方面的表現內涵。在音樂的表現發面,這首歌曲以“悲”展開情節的發展,但其中包含了復雜的情感特征;在社會功能方面,雖然這首歌曲是在描寫底層社會勞苦大眾的艱難生活,但是正是通過這種寫實的表達在積極地激勵人民的抗戰熱情。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歌曲中歌女的命運也是和整個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雖然是一首悲歌,卻蘊含著摧枯拉朽、振奮人心的力量。所以在把握、理解、演唱這首歌曲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其內在的抗爭意識和時代主題。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2]畢曉明.《鐵蹄下的歌女》之美學思想初探[J].商業文化.2008年12期.
作者簡介:彭璇,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