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相輔相成,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兩者的互動體現在理論與實踐中。我國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基礎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這與社會精神、教育體系等諸多因素相關。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之間的互動日益構成一個體系,并在社會向多元化轉變的背景下共同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文化;互動;矛盾與沖突
一、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因素的關聯
社會音樂文化不斷變化,而音樂教育則相對穩定,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中的因素有著必然的關聯,這也就決定著兩者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沖突。社會音樂文化中的問題在音樂教育中體現,社會音樂文化存在的沖突也會體現在音樂教育中。社會音樂文化的沖突主要體現在民族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的沖突、通俗音樂文化與嚴肅音樂文化的沖突、現代主義音樂文化與經典主義音樂文化的沖突等等。
(一)民族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的沖突
幾千年的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了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的民族音樂文化并非指我國當前音樂文化,而是指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音樂的形式及精神等等。我國民族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強勢的主位態度不斷融會外來音樂文化因素,隨著多元文化思潮不斷掀起,使我國社會音樂文化與外來文化也相互融合,在這種背景下,維護民族音樂的辯論之戰也開始打響。這種問題也同時反應在了音樂教育方面上。社會和民族的音樂教育要以民族音樂文化為核心,保持本民族的傳統特征。
(二)通俗音樂文化與嚴肅音樂文化的沖突
通俗音樂易懂、容易被大眾群體接受,也被稱為是流行音樂。嚴肅音樂也被稱為高雅音樂,其與通俗音樂相悖,具有結構嚴謹、思想莊嚴的特征。在我國,古典音樂、交響曲等嚴肅的音樂都被歸納為嚴肅音樂。兩者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矛盾。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通俗音樂受制于文化工業和文化商業,通俗音樂在統一的標準下被制造,具有明顯的商品性,其主要特征就是能夠具有強烈的感官性和娛樂性。這與嚴肅音樂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音樂教育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方法,要規避那些商業化的通俗音樂所產生負面影響。這并不是說通俗音樂在音樂教育中有負面影響,而是我們要時刻注意它所帶來的影響。嚴肅音樂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重點,其與通俗音樂所發生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學生受到學校音樂教育與商品音樂的矛盾,我們要培養學生正確建立音樂價值觀。
(三)現代主義音樂文化與經典主義音樂文化的沖突
經典主義音樂文化包括了古典音樂及中外延續古典音樂所創作的新內容,現代主義音樂文化被認為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現代主義音樂文化包括音樂本身、表演者闡釋音樂的形式以及音樂思想的文化統一。無論是經典主義音樂文化,還是現代主義音樂文化,兩者都隸屬于嚴肅音樂文化領域。兩者之間的沖突表現在文化精神和審美標準,經典主義音樂文化探尋和諧、平衡,現代主義音樂文化是對傳統音樂的顛覆。音樂教育是為了能夠將音樂文化傳統進行傳播和創新,使其得以傳承。在多元的音樂文化發展中,經典主義音樂文化就是傳統的音樂形式和音樂精神,因此,經典主義音樂文化是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
二、音樂教育中社會音樂文化的引入
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的互動不僅體現在理論和形式之上,同時也要體現在實踐上。音樂教育必須要重視與社會音樂文化的互動,將音樂教育置于文化系統之中,與社會音樂文化進行良性的互動,使音樂教育與社會文化互動和諸多要素得到充分的體現。社會音樂文化所存在的多個沖突都會在音樂教育上有所體現,在沖突的兩者中,有一方會占據較為有力的局面,另一方則會處于弱勢,但是不管是強勢還是弱勢都會有自身存在的價值。
(一)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采用
音樂教育應以民族音樂為核心,這就需要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基礎,并在不同層面強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當下我國音樂教育教材的形式和內容得到了初步的完善,而民族樂器和音調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予以突出。向多元文化發展是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文化的需求,傳承民族特色與創新并不存在沖突,只要讓民族音樂文化扎根于學生的心中,那么音樂教育必然會走向成功。
(二)對通俗音樂文化的接納
通俗音樂對社會音樂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下通俗音樂都帶有一定的商業性。通俗音樂也具有積極影響,所以通俗音樂可以大方的進入音樂課堂。不可否認的是,通俗音樂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不能持一票否決的態度拒絕通俗音樂,讓通俗音樂走進課堂我們可以共同探討通俗音樂的消極層面和積極層面。任何一種音樂都有高低之比,通俗音樂也不例外,通俗進入課堂之后可以讓學生們一起探討音樂的好壞部分,有利于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三)對現代主義音樂文化的鑒識
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習慣于選擇清晰的音樂邏輯,雖然現代主義音樂文化正在努力成為音樂文化的生力軍,但是其仍然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站穩腳跟,一直處于試驗環節,是否能夠得到音樂文化的接受還是一個未知數。音樂教育同樣處于改革階段,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追求平衡發展。
三、結語
音樂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已經走進音樂教育,并成為音樂教育的基礎。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和社會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深刻地表達著民族的精神文化。音樂教育并非是完全起源于音樂,其并不受音樂文化的束縛。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的存在價值并不以顯性特征存在,其有屬于自身的體系和規律,甚至更多的受到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學校音樂教育以社會利益及需求而發展,關鍵在于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的互動,以便順應社會的精神和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學榮.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及其教育中的主體間性[J]. 中國音樂,2012,03:205-213.
[2]李曉天. 人·音樂·社會——音樂教育本體與社會功能之斷想[J]. 戲曲藝術,2003,01:104-112.
[3]何婷. 高校音樂院系與社區音樂教育的互動[J]. 大舞臺,2014,08:199-200.
[4]管建華. 中國音樂教育的后殖民批評與轉向的文化分析[J]. 中國音樂,2011,01:8-17.
作者簡介:閆浩(1977-),男,河南平輿人,本科,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黨委組織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