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器樂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阻礙了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本文針對器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音樂審美經驗,音樂情感,音樂想象力、創造力,音樂表演心理以及音樂表現所應具備的綜合知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器樂教學;問題;探討
在器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做,學生很少主動去理會作品的基本內涵和情緒,沒有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而是一味機械地模仿老師,喪失了個性,阻礙了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創造力、想象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也不符合音樂教學規律。
那么,教師在器樂教學中究竟應該怎樣引導學生,不僅讓學生學到技巧,也能讓學生演奏充滿激情,富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呢?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注重音樂審美經驗的積累
音樂審美經驗就是人們在欣賞和表演音樂作品時,所產生出的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教師在教學生技能技巧時,應有意識地把技能技巧的學習與審美經驗的獲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審美愉悅,喜歡上它,并且熱衷于它,進一步激起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欲望,使他們的演奏充滿激情,以此來幫助他們對作品的完美再現。
音樂教育的關鍵首先要使人有表現音樂的欲望和情感,并從中獲得美感,眾所周知,一首好的作品最能表達人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美好的情懷等等,那么教師應怎樣幫助學生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幫助他們體驗、表現作品的美,逐步積累審美經驗,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第一、幫助學生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語言,如:節奏、速度、力度等等是怎樣表現音樂的,比如由于速度不同,就算是同一旋律,表現的情緒也會完全不一樣,快速表現的是活潑、輕松等情緒,而慢速表現的是抒情、恬靜、憂慮等
情緒;第二、了解作品的內部結構以及各部分內在涵義;第三、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分析作品的意境、思想內涵以及高潮點的到來。所有這些都是塑造完美的音樂形象,烘托作品氣氛、獲得審美愉悅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學生應從以上三個方面人手,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哪怕在學習練習曲時也應該要求學生努力的去理解、挖掘作品美的特點,并與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個人情感融合起來,創造性的理解和再現作品,提高他們演奏的藝術表現力。
二、注重音樂情感的培養
音樂是情感藝術,它首先要在情感上打動人,才能進一步引起人們深層次的思考,情感性是音樂這門藝術的重要特征。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應把情感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不時地去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引發他們的激情,進而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正所謂,“作為第二度創造的音樂表演,它的最重要的藝術使命之一就是深刻和完美再現音樂中的情感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幫助學生培養豐富的情感呢?首先,教師自己要充滿感情,先感動自己,把你的真情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被你的真情所感染,為其樹立正確的情感奠定基
礎;其次要告訴學生不要只局限于作品表面,應注意細致深刻理解和領會作品的情感內涵,把握好每首作品情感基調,再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把自己真實的情感和音樂中的情感融合起來,在演奏時投人真情,塑造出豐富的具有藝術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例如:在教學生學習手風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時,教師首先充滿感情地把作品完整的演奏一遍,先讓學生完整感受作品的內在情感,并要求學生在欣賞時一定要思考作品所表達的音樂情感,然后通過吟唱,感受樂曲的情緒、速度、力度、節奏、旋律等,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演奏時,把自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通過演奏表現出來。每次練習都堅持這樣訓練,過一段時間,學生演奏樂曲時,就會自然地、主動地表現音符中所隱含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被作品所感動,演奏時飽含感情,真情流露,觀眾也會產生強烈共嗚,從而出現臺上臺下,心靈溝通,同被感動的動人場面。
三、注重音樂聯想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運動形態;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它不像具有確切語義的語言文學藝術和可視形象的繪畫藝術,它看不見,摸不著,具有非語義性、模擬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由于它的這些特點,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意境的表現都離不開音樂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是音樂表現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開發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因為演奏者缺乏聯想和想象,就很難對作品有創造性的表現。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首先,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應告訴學生聯想力和想象力是來自自己的豐富的人生體驗,因此在平時生活中,要特別注意生活的積累.善于觀察,捕捉生活中那些激動人心、詩情畫意的場面,處處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豐富自己、豐富自己的想象,并把它創造性的運用到音樂形象的塑造中來,使自己的音樂充滿生命的活力,富有創造力,進而獲得欣賞者的共鳴;再次,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想象并不是憑空亂想,它需要以對原音樂作品深刻研究和理解為基礎,了解一切與音樂作品作曲家有關的知識背景,以此作為想象的立足點,為自己的想象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契機。所以說,在平常的學習中,哪怕是在學習練習曲時,教師都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音樂思維能力。如我在布置學生演奏樂曲《百鳥朝鳳》時,要求學生體會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心境,讓學生自己進行設問:此時音樂仿佛把我們思緒帶到
哪里?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通過我的不斷誘導,有的學生是這樣描繪自己的想象:各種鳥嗚聲和歡快的伴奏音樂此起彼伏,我們仿佛來到森林中,與鳥兒們一起嬉戲、玩耍,看鳥兒們飛舞,百鳥朝鳳歡快熱鬧的場面,聽布谷鳥、小燕子、山雀、畫眉、百靈鳥等各種鳥兒盡情歌唱。這種把人對大自然的愉悅感受,通過對具體形象的聯想深入到對樂曲情感和意境的體驗理解,把想象與音樂表現融合起來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創造性地表現作品,并使之生動感人。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的心理特點進行啟發引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培養其創造力。
四、注重表演心理的培養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時空藝術,它是在時空中開始、發展和完成,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既不能重來,又無法補救,那么臨場心理的調節和控制就顯得特別重要。在演奏中,有的學生臺上臺下判若兩人,本來在下面演奏得非常好,可一上臺就緊張,表現不如人意,有的就算是向老師匯報作業也緊張,不能發揮正常水平,更不用說完美地表現音樂了。可見,在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表演心理也很重要。要使學生在演奏中具有良好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使他們能完美地表現作品和自我。我想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如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
(1)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心理素質,在演奏時沉浸于自己的表演創造,不要有任何其它思想顧慮。要讓學生知道想得越多,越增加自己的恐懼心理,越怕錯反而越錯。在演奏時如果出現了一些微小的失誤,千萬不要驚慌,要不動聲色以正常的心態完成演奏,不要使自己受到任何影響。教師平常在檢查作業時,一定要強調不要因為一點很小的失誤,就緊張,甚至停下來,應力求作品的完整性,并要求學生自己在平時的練習中,每次都以一種非常認真,積極的狀態來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自己的表演心理。
(2)鼓勵學生經常參加一些社會文娛活動,抓住一切演出實踐的機會,提高自己表演經驗,演出越多,膽量會越大,經驗也會更豐富,表演起來也自然如常。
(3)鼓勵學生刻苦練習基本功,掌握過硬的本領,正所謂“藝高人膽大”。讓學生通過平常大量的基本技能技巧的練習,加強自己的實力,樹立其演奏信心。
五、注重綜合知識的培養
(一)開闊音樂視野
音樂又稱為聽覺藝術,在聽和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能得到許多啟示,正如貝多芬所說:“音樂能給予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為了能完美地表現音樂,應要求學生多昕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優秀演奏家的演奏,只有讓學生多聽,多感受,才能吸取其精華,吸收營養,擴大他們的音樂視野,豐富他們的音樂修養,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而“聽”并不是一味機械、盲目地去模仿,而應注重吸取別人的優點,學習他人的長處,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
(二)提高文學修養
音樂與文學同屬于藝術的范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文學更具理性深度,更容易達到深刻正確的思想高度,使人民能由情感體驗迅速直接地趨向于理性思考,對現實人生進行理性的深入把握,是所有藝術中認識作用最強的一種,由此可見,加強文學修養,能使我們更快、更好、更準確地把握作品內涵,提高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使演奏更淋漓盡致,扣人心弦,有感而發,所以我們應鼓勵學生平時多看中外優秀文學著作,廣泛閱讀、吸取世界
文明與智慧的精華,充實武裝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廣博的文學藝術修養對于音樂表現的作用為許多音樂家所重視,如:著名鋼琴家傅聰的成功可以說是他對音樂作品的獨特理解和特別的風格表現,而這些大部分又得益于他從小受到的文學知識的學習,傅聰從小除了刻苦的基本技巧的訓練外,同時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優秀文學著作,特別是中國古典文學著作,這為他以后的演奏提供豐富靈感,也是他日后成功的關鍵所在。而這恰恰是我們現在大多數學習音樂專業的人士所欠缺的。由于基本技巧的學習是既費時間,難度又大,需要的是日積月累的不斷練習,長久下來,有的教師都把注意力放在這方面,而忽略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要求,就算是意識到了,也認為這不是我們專業教師份內的事,可筆者認為并不是要讓我們專業教師親自去教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只需我們老師們在平常專業教學中,加強學生這方面學習的意識,鼓勵、引導他們,要讓學生知道,成功的音樂表現與演奏者的全面素質和淵博的文化修養密不可分,必須全面學習提高方可實現。
總之,在器樂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加強技能技巧訓練的同時,還注意其它各方面知識、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耐心、細致的引導和加強自身修養和學習,共同探討適合我們的、科學的器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
[2]黃鷹.《在新課程理念下深化高師器樂教學改革》[J].人民音樂,2004年第5期.
[3]楊天君.《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初探》[J].中國音樂教育,2006年第8期.
作者簡介:銀思超(1973—)男,湖南邵陽人,本科,荊楚理工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