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熱愛自然、和諧、民本的理念,同時要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
【關鍵詞】音樂教育;文化傳承;熱愛自然;和諧;愛國;民本;獨立
音樂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音樂教育事業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承的使命。這有利于我們拓寬對音樂工作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音樂教育工作的理解。
一個音樂作品反映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風情和地域特征。比如說陜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詞匯和最亮麗的激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由于南方地區河流交錯,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那里的人們聰穎細致,音樂風格委婉秀麗.在美感體驗上,南歌有柔和婉轉之美.正是不同的地域風情,導致了音樂作品在創作上不同的風格、內容、結構及特點。所以,學習一個音樂作品,首先應該感受的地域風情。我們應該給學生創造這種條件。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為體現南音色彩的作品,具體形式表徵為:五聲音階,四句體結構,級進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襯詞“跑馬溜溜的”等的運用。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在文化傳承方面所起的作用。首當其沖的不是技巧的手把手,而是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只有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自然會熱愛這方水土的人們,也會熱愛抒發情感的音樂。只有熱愛音樂,就會保護它、傳承它。
說起文化傳承,應該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理念、民本思想、愛國情結滲透在音樂教學中。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意思是以詩歌來感發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實現人的自立,最后在音樂的教育熏陶下實現最高人格的養成。從詩的本質而論《詩經》的源頭,其一在詩,一在歌,是以《詩經》本具有音樂性,本與音樂密切相關。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國風”。“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每年的正月或者八月,采詩的官員在民間征集群眾口頭流行的歌謠,然后把采集來的歌謠獻給樂官,樂官再配上樂譜,演唱給天子聽。因為國風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民間疾苦,作為統治者能從中了解民意?!对姟啡伲谎砸员沃?。曰:“思無邪” (思想純正)。這里面突出了音樂的教化功能。音樂對于統治者來說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功能?!岸Y” 源于西周的禮樂制度,也反映了統治者希望利用音樂來強化統治秩序。于民眾來說,“以和為貴”已經成為一種為人處世的理念。
今天,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對于民眾來說,音樂能表達他們的心聲。好的音樂作品一定是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遠離社會現實,遠離人民,音樂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比如說,南宋后期,由于詞作家片面追求詞文音律及格式,日益脫離現實生活,詞逐漸衰落。對于從事教育的音樂人來說,我們要思考的關鍵不是技巧的傳承,而是對技巧所包涵的文化底蘊。音樂是美好的,美好的音樂是為了培養美好的人格。美好的人格是堅韌的。南宋是飽經憂患的時代。為挽救民族危亡,眾多文人投筆從戎,辛棄疾本是投身抗金斗爭但屢受挫折的戰士,通過吟詞來抒發自己的心跡,“醉里挑燈看劍”抒發了他壯懷激烈的豪情。1937年11月,蕭友梅在音專創辦的《音樂月刊》發刊詞中寫道:“在此非常時期,必須注意利用音樂喚起民眾意識與加強民眾愛國心?!?940年汪精衛成立漢奸政府,敵偽利用留日與同盟會的老關系威逼利誘,妄圖拉蕭友梅下水。此時的蕭友梅,雖然貧病并加,且處于險惡的環境中,但他毫無所動,顯示了高貴的民族氣節。和平的年代,國家也有憂患,民間尚多疾苦。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學習和欣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民本思想。同時在日常為人處世時要有和諧優雅的風度。
音樂教育其實是一種開發智力,塑造人格的文化現象。我們應給嘗試著讓學生自己搞一些小的創作,或作詞或作曲。要不是純中國元素,要不是純西方元素,要不混搭,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突出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能夠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只要有了這種責任感,才能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作為音樂人而言,不僅僅是要關注個人的名利,也要關注國家與民族的興盛。
文化傳承也包含著文化的創新。所謂“和而不同”。無論是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我們都應該有正確的態度。音樂不分地域與國界,是因為其內在的情感表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塑造學生獨立人格。嚴格說,獨立的人格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格調,擴充感性經驗,追求精神自由,以便在學習或創作活動中能充分地馳騁想象,展示獨立的個性風采。面臨社會現實問題,宣泄和疏導人生的各種痛苦和遺憾,提供精神性的審美愉悅,這是音樂的社會功能。元代漢族文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然而元曲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不愿為元朝做官以及宦途無門的人,紛紛將一腔才情宣泄在戲曲的創作中,促成了元雜劇昌盛局面的出現。人的因素是是音樂藝術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情感是音樂表達的永恒主題。在教學中要以人為本,重視人性。從人性出發,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多鼓勵多欣賞。
音樂是一門綜合藝術,對學生來說,深厚的文化素養可以提高對音樂的感悟與學習。關漢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雜劇的奠基者,博學多才。正因為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竇娥冤》既揭露了官府腐敗的黑暗,也唱出了他的郁悶之情。蕭友梅憑借自己淵博的學識和藝術才華,編撰了一大批音樂教材、論著,并創作有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所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當前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讀書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讀書是必要的,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必要的。人文素質提高了,他才能體會現實生活中應該堅持什么。勇敢地揭露現實生活中丑陋現象,堅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