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校專業學生和兒童這兩類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并闡述了我國小提琴學生學習中國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在學習西方優秀小提琴作品的同時,不能忽視我國小提琴作品的學習,不能忽視本民族的精華,我們要重視對中國小提琴作品的研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關鍵詞】小提琴學生;中國小提琴作品;重要性
一、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成就
小提琴這件西洋樂器已經與我們國人越走越近了,中國不僅在政治、經濟領域發展迅速,在藝術領域也在不斷地發展,在小提琴藝術方面,無論從演奏技術、教育理論還是樂曲創作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小提琴的精神已經滲入且融化到了我們的文化中。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漫長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協奏曲在國內被譽為“民族化的交響樂”,在國外則被稱為“ '蝴蝶的愛情' ”協奏曲。以及李四光的《行路難》,這是由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作品,雖然技法上還不盡完善,但“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行路難,這真是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的一個大概括”。另外還有很多優秀的中國小提琴作品,例如冼星海的《紅麥子》,馬思聰的《搖籃曲》《內蒙組曲 》,桑桐的《夜景》,茅沅的《新春樂》,沙漢昆的《牧歌》,馬耀先、李中漢的《新疆之春》,施光南的《瑞麗江邊》,陳鋼編曲的《苗嶺的早晨》《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瞿小松的《山之女》,夏良的《幻想曲》 等等。
二、高校專業學生學習中國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
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的小提琴教學中,教師們往往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協奏曲以及奏鳴曲的學習,忽視了對于中國樂曲的教學,當然對于協奏曲以及奏鳴曲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這些基本的體裁掌握了,才能在小提琴音樂的世界里自由穿梭。很多教師會認為只要把外國樂曲演奏好了,中國樂曲不需要學習也能演奏的很好,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中國樂曲在演奏中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比如對滑音、裝飾音的大量使用,就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使得中國小提琴作品有著獨特的韻味。我們所熟悉的小提琴曲《梁?!贰都t軍哥哥回來了》《漁舟唱晚》《豐收漁歌》等等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滑音與裝飾音。
另外,在一些比賽以及考試中,教師也更愿意讓學生選擇一些外國樂曲,認為一些大型的協奏曲或者一些其他的外國樂曲比較“高大上”,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水平,一些外國樂曲的確是把小提琴的技術與感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能充分展示出演奏者的水平與技巧,也許一些中國樂曲從技術難度上不如很多同級別的外國樂曲,可能有時也沒有很多炫技的東西,但是要把音樂很好地表現出來,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就好像一首樂曲的慢樂章不一定比快樂章簡單,有時候反而更難處理與把握。還有很多老師和學生會認為,中國樂曲太耳熟能詳了,用這些曲子參加比賽或考試,會吃虧,拉錯一個音會非常明顯,拉外國曲子相對就要好蒙混過關一些,分數可能就會高一些,這是一種僥幸心理,對于演奏者來說,如果存在這樣的僥幸心理和功利心理的話,是拉不好琴的,我們在臺上表演,最重要的是表現音樂,而不能總想著成績和名次。因此不能因為這種原因,而把中國作品丟在一邊。
三、兒童學習中國小提琴作品的重要性
對于兒童小提琴的教學,中國樂曲的學習同樣十分重要,因為外國樂曲對于他們來說難度會更大一些,這些兒童才剛剛接觸小提琴這件西洋樂器,還沒有建立起對于西方音樂豐富的知識體系,學習起外國樂曲可能會困難一些。因為不了解這些樂曲的創作背景、寫作技法等等,就不能很好的演奏樂曲。就拿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來說,莫扎特沒有參加過法國大革命,所以他認為音樂就是音樂,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意義,而貝多芬則親身經歷了革命,所以他賦予音樂一種斗爭的哲學意義,因此不了解莫扎特和貝多芬的生活背景, 就不會明白他們的音樂為什么會有差異,此時學生可能就會感到枯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對于兒童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要先喜歡這首樂曲,然后想把她用小提琴這件美麗的樂器演奏出來,就像我們唱歌一樣,因為喜歡一首歌,所以才去唱,不會是為了唱而唱。演奏樂曲并不僅僅是把譜子上的音符演奏出來,沒有情感,演奏出來的就不是音樂。那么對于兒童來說,中國樂曲能夠更快的培養起他們對于小提琴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會導致他們半途而廢,就算堅持下來,也不會學到小提琴的精髓,更不會去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樂趣。讓他們愛上小提琴,愛上音樂,這才是對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最重要的任務。對于這些兒童來說,音階、練習曲已經夠枯燥了,然而這些基本功又是非練不可,只有打好基礎,以后才能更輕松愉悅的學習,基本功的訓練在初學階段尤為重要。但是兒童的注意力又是很有限的,可能練完音階這些基本功后,已經不能集中注意力了,這時讓他們練習一些中國樂曲,興趣可能就又會被重新調動起來了。但不是說這些兒童就不學習外國樂曲了,而是對中國樂曲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重視。等將來逐漸的對音樂知識有了更多的學習與了解后,隨著學習的深入,對外國樂曲的領悟能力自然就會有質的飛躍,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總結
小提琴藝術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乘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風,飄忽到古老的華夏上空。中國小提琴藝術在幾代音樂家的不懈努力探尋下,在教育、演奏、創造以及理論研究等方向,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演奏家、教育家,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不斷涌現出來,中國是一個十分偉大的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這片土壤上有著燦爛寶貴的音樂文化正等待著我們挖掘與探尋。高校專業學生與兒童這兩類小提琴學生對于我國小提琴音樂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專業學生將來就會成為小提琴專業領域的研究者與引領者,而兒童正處于小提琴學習的啟蒙階段,對于這兩類人群,學習與研究中國小提琴作品十分重要,我們的中國小提琴學生要多接觸我們本土的中國小提琴音樂作品,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中,吸收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將中國優秀的音樂文化發揚光大,把中國小提琴作品普及到祖國的各個地方乃至推廣到國際領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 洛秦,小提琴藝術全覽[M].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 馬明華. 小提琴的貴族文化性質[J]. "安徽文學 2007.4.
[3] 董建文 .淺談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 [J]. "戲劇之家(上半月) 2014.5.
[4] 羅旭 .中國小提琴民族化的發展趨勢與思考[J]. 音樂創作. "2014.8.
作者簡介:李雪(1992-),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藝術碩士,音樂(小提琴)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