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節奏與節拍關系的作用下,通過改變節拍律動和改變節拍重音的手段形成的節奏在視唱練耳領域中的類型特征及訓練實踐。具體概括了特殊節奏的類型和特征并列舉了常見的特殊節奏,分析了在視唱練耳領域中對特殊節奏的各種訓練手段和實際應用,并結合一些國內外的音樂教育教學法,通過聽、唱、彈、寫、動等多種手段進行針對性訓練以及綜合性訓練。
【關鍵詞】特殊節奏;類型特征;訓練實踐;教學法
節奏是用強弱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是一種重要的音樂要素,它就像是音樂作品的骨骼,支撐著旋律、和聲、配器、情感等等音樂的血肉。本文中的特殊節奏是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常規節奏而提出,指在節奏與節拍關系的作用下,通過改變節拍律動或重音的手段形成的節奏。特殊節奏在音樂世界中廣泛存在,如爵士樂和瑪祖卡以富于切分節奏著稱;肖邦的《幻想即興曲》充斥著大量的六連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臨時重音造成的交錯節拍呈現的動感等。本文對其進行舉例和分析,希望有助于音樂學習者敏感迅速地抓住各種特殊節奏的特點,更深入地表現音樂的完整性、流暢性和情感性。
一、特殊節奏的類型特征
本文中的特殊節奏具有兩個類型特征,一是改變了節拍的強弱規律,二是改變了音值律動規律。
改變了節拍的強弱規律有兩種情況。一是節奏進行中在弱拍上出現了強奏音,或在強拍上出現了弱奏音;另一種情況是在弱位上出現了強奏音,或在強位上出現了弱奏音。
改變了節拍的律動規律即打破了音的時值按照2的倍數等分的一般規律。在一般情況下,相鄰的音值的比例為2:1,如一個四分音符等于兩個八分音符,一個八分音符等于兩個十六分音符。而當音值自由平均劃分時,就形成了各種連音如三連音、五連音等,節拍律動也會變化。
二、幾種常見的特殊節奏
(一)切分音
切分音是一個音由弱拍延續到強拍,或由弱位延續到強位,一般都要強奏。其特點是打破了拍子原來的強弱規律,讓原來處于強拍的音變成了弱奏,而使本來處于弱拍的音變成了強奏。
例1
(二)連音
連音也是節奏劃分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一定的拍子內把音值自由等分,因此與基本節奏的劃分不同,與正常節奏律動的慣性相抵觸。連音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單位拍內自由等分成若干連音,如1拍3連音,1拍5連音,1拍7連音等。
例2
另一種情況是在兩個及以上的單位拍中自由等分成若干連音,如2拍3連音,2拍5連音、3拍2連音等。
例3
當連音節奏和其他常規節奏結合在一起時,常常會有一種獨特的韻味。“當特種節奏居于常規節奏之后,其時值又大于常規節奏時,特種節奏的到來,往往有一種拖慢的、姍姍來遲之感;當常規節奏居于特種節奏之后,其時值小于特種節奏時,常規節奏的出現,則常常有一種加快的、急匆匆之感。這是由于節奏的慣性特征被打破而造成的。”①
(三)重音符號造成的特殊節奏
由重音符號造成的節奏改變了節拍重音,打破了原拍子的律動感,模糊了原節拍的強弱規律,給人以錯落有致感,在不協調的緊迫中增加音樂的動力。如例4中的拍號是4/4拍,卻由于重音符號的加入造成了3/4拍的錯覺。
例4
(四)延音線造成的特殊節奏
延音線是音高相同的兩個音符之間的連線,表示兩個音符的時值要當作一個音來看待。當延音線用在跨小節線的兩個音高相同的音符之間,那么后一小節中延音線連接的音,由于是前一小節的音的延長而模糊了其本來的強拍感。
例5
(五)休止符造成的特殊節奏
休止符表示音的時值的停頓,是一種無聲的音符。休止符是節奏的休止,但依然存在于節拍的律動中。當休止符出現時,我們的耳朵聽不到強弱的節拍律動和音值的長短,出現短暫的空白,但在內心聽覺中要始終把握其在音樂中的節拍感和休止音值,把握作曲家所要表現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情緒。尤其當休止符出現在強拍時,會對把握節拍的強弱規律和律動規律造成一定困擾。
例6
三、針對性訓練
我們可以針對某一特殊節奏型進行單獨地針對性訓練或熟記一些常見搭配。
(一)切分音
訓練切分音的一個比較簡易的方法是分解剖析。首先找到切分音的原型,如例7中大切分的原型是四個八分音符,中間的兩個八分音符之間加上連線就形成了切分音,使得本來處于弱位的第二個八分音符延續到了強位而成為重音。訓練者可以把四分音符的切分音拆分成兩個八分音符,唱成“da da da da”,再逐漸把連線后的音弱化,唱成“da da a da”,最終過渡到切分音上唱成“da da-a da”,并強調重音。
例7
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切分節奏的影子。如勞動號子中的打夯號子的節奏是“嘿 呦 嘿”,訓練者可以通過模仿打夯時的動作同時喊著打夯號子,更容易直觀感性地理解切分節奏。
(二)連音
訓練連音的常見方法是計算分拍點。如用三連音代替兩個八分音符,即通常所說的“三代二”,可以用前后兩個數字相乘,找到其最小公倍數演算出分拍點,即3×2=6,為6個分拍點,然后把三連音和兩個八分音符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節奏。
例8
還可以通過手、口結合的方式進行練習,如根據分拍點,手拍三連音,口讀兩個八分音符;或者手拍兩個八分音符,口讀三連音。通過這樣的立體對位訓練來加強三連音的節奏感。
其他較復雜的連音也可以通過計算分拍點的方法進行訓練。如四連音代替三個八分音符即“四代三”的分拍點為4×3=12;五連音代替四個八分音符即“五代四”的分拍點為5×4=20 等。
(三)其他特殊節奏
對于其他特殊節奏,比較簡便的訓練方式是在節奏中隨機加入重音符號、延音線、休止符等,有目的地進行針對性訓練。如在同一組節奏中,通過依次或者隨機改變重音的位置加強反應度和敏感度。
例9
同樣,還可以通過在同一組節奏中,在不同的位置隨機加入延音線或休止符進行訓練。
例10
例11
四、實踐應用
特殊節奏的熟練掌握需要在視唱練耳領域中進行針對性訓練和交叉性訓練,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實際音樂作品中得到實踐和檢驗。在音樂作品中,各種音樂要素通過橫向及縱向的交錯互相滲透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種全方位的綜合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訓練者的音樂感知力、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審美能力。
例12
如肖邦的《#c小調幻想即興曲》中呈示部的主部主題片段,左手部分是連續不斷的六連音特殊節奏的伴奏音型,右手部分有強拍上的休止符,同時交織著臨時變化音、漸強、減弱等多種因素。在訓練過程中,六連音對八個十六分音符即“六對八”可以簡化成“三對四”,即三連音對四個十六分音符;然后再通過計算分拍點的方法來精準對位,即3×4=12;在“三對四”的同時還要注意強拍上的休止符,更增加了訓練的難度。
此外,訓練者還要從整體上宏觀把握作品的特點。如《#c小調幻想即興曲》的呈示部速度為激動的快板(Allegro agitato),演奏需密集而快速,呈現跌宕起伏和激動不安的情緒;主調式為#c和聲小調,有其神秘溫柔的調式色彩;力度標記為弱,伴有漸強和漸弱,力度變化豐富而細膩;同時還要把握作曲家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這些都是我們在音樂作品中有意識地訓練特殊節奏時需要綜合考慮的各種因素。
參考文獻
[1]李重光.《基本樂理》[M].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2.10.
[2]張巍.《音樂節奏結構形態與功能》[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10.
[3]孫敬行、孫虹等.《視唱練耳分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姚恒璐.《當代音樂作品中的特殊節奏形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0.11.
[5]呂青山.《特殊節奏探究》[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6.
[6]楊果朋.《淺談“節奏感”在視唱教學中的體驗與體現》[J].音樂創作,2009.7.
[7]蔡悅.《視唱練耳教學中現代音樂特殊節奏形態訓練探析》[D].內蒙古大學,2010.5.
[8]朱晶.《淺談高師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節奏訓練》[D].東北師范大學,2008.4.
作者簡介:賈曉璐(1990—),女,河北張家口人,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音樂作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