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民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孕育著5千年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吳越交界之地桐鄉,有著很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作為其中最著名,最具有當地特色的“三跳”表演, 在江浙交界的古吳越地農村已傳唱了幾百年,二十世紀初在桐鄉地區這種說唱方式曾一時盛行傳唱,它的曲調優美清亮,溫婉流暢,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關鍵詞】桐鄉三跳;曲式分析;藝術傳承
“三跳”,因其伴奏樂器使用“三跳板”而得名,俗名“纖板書”,又稱“農民書”,因其常講述長篇故事,表演形式貼近當地社會生活而廣受民眾的喜愛,徐春蕾老師搜集出版的《桐鄉三跳》一書中,我們看到“三跳”這種曲藝起源于隋代煬帝,歸屬于江南的運河文化,是吳越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產,鑒于此,桐鄉三跳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曾經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桐鄉的農村異常興盛的說唱曲種,如今卻因為受眾面狹窄,傳承人收入低微,傳承人的年齡老化,而日漸走向了衰弱,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現狀,這種獨具特色又具有代表的傳統藝術面臨絕跡。目前桐鄉三跳民間藝人都處于高齡,最年輕的也已有70多歲。他們大多都不懂基本樂理知識,無法將曲譜做下記錄,只會口頭傳唱,這種曾經廣為流傳的民間音樂如何才能得到傳承?通過在這些文獻研究內容主要總結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歷史起源的探索研究。其二是桐鄉三跳的曲式分析。其三是對三跳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
一、三跳藝術的歷史起源探索研究
本人在搜集相關資料發現,目前“桐鄉三跳”的研究者非常少,文獻資料目前僅有《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浙江卷》《湖州市志》《桐鄉三跳》。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浙江卷》[2]中主要記載了桐鄉三跳是20世紀40年代從湖州擴展到周邊地區的;在《湖州市志》中記載了三跳其曲詞和唱腔源于山歌;而在徐春蕾老師的《桐鄉三跳》[3]一書中則敘述了桐鄉三跳來源于宣卷,并歸納了“桐鄉三跳”的五個重要階段,其中還搜集了各位老藝人的信息,有一種說法桐鄉三跳是20世紀20年代由湖州雙林的沈少方帶入桐鄉,累計四代共收徒有40多人。而另一種說法是,據八泉鄉的傳承人姚子亭回憶(現已85歲高齡),他的父親說是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有桐鄉本地人在石灣鎮接待寺內演唱三跳的情景。不管是哪種說法,表明“三跳”傳入桐鄉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三跳的內容來源于古代一些通俗小說,大致分為這樣幾類,一種是以家庭故事為主的,比如《文九妹》《玉蓮環》等,另外一種是武書,以公案武俠故事為主,如《水伯梁山》《說岳全傳》,這些小說經過加工改編以說唱的形式在民間傳播[4]。
二、桐鄉三跳的音樂曲式分析
因為聽桐鄉三跳的觀眾都是農民,因此一直保留著唱詞通俗,說白易懂的特點,其表演特點是吸收了很多彈詞和評話的特點,歸納了表、賦、敲、唱四個字,從演唱板式上看,他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單板,是對原唱腔的稱謂。
(2)連板,是將唱腔的擊樂過門或幫腔刪去,將每句唱詞規范在兩小節唱腔內連唱。
(3)滾板,是將一句唱詞壓縮在一節內(兩拍)。
(4)快板,是單擋勸世調的唱法,速度很快,用于情節高潮。
桐鄉三跳中單板、連板、滾板、慢板唱腔板式,融合而成桐鄉的鄉音土調,與其他地方的三跳音樂的語音截然不同了。[5]由于板腔結構有了變化,有慢調、快調、哭調調腔,改變了演唱長篇書目的困難區別。兩個內涵相應性的唱調,在曲調、板式、表現力都比以前豐富了。初步具有戲曲音樂程式的起、平、落結構,正是民間說唱音樂衍變、派生為戲劇的重要條件,也是越劇發展歷史中極其重要的轉折點,桐鄉三跳的落地唱書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曲調,流行時間長,形式也比較完整。對越劇音樂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音樂結構、旋律特征、調式調性、曲風詞韻等音樂特性的方面對它進行研究,目前還沒有人對這方面做過研究,因此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和廣泛的藝術價值。
(1)上下句是曲調旋律主體,是表現書目內容的敘述性主要調腔句,可以一上一下演唱,也可在連續唱幾個上句后接一個下句,也有一個上句接幾個下句,也可反復演唱。
(2)接調幫腔部分可根據動作表演,過門間長短需要而延長,根據演員臺上演唱變化,音樂接調幫唱腔節奏可以大幅伸延。
(3)轉句是轉換調腔,用于主唱與接唱幫腔鉚接,在唱段開始或者末尾,起調和落調的作用。
三、三跳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
在經過漫長時間的沉淀之后,三跳這種藝術形式已經構建起了完整的理論內容和理論體系,對于實現桐鄉市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新時期,要想進一步地讓三跳這種藝術形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和繁榮,就必須要采取措施來對其進行保護,以此來從根本上實現文化藝術形式的振興,加速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和進步。為了實現三跳這種藝術形式在新時期的發展和繁榮,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對其進行保護和發展。
(一)實現對傳統文化素材的整理和挖掘
對于三跳這種藝術形式來說,要想實現其在新時期的傳承和發展,就要實現對于傳統文化素材的整理和挖掘[6]。三跳藝術是我國民間說唱藝術的典范,其說唱內容大多從我國古代通俗小說改編而來,對較強的社會性和現實性。對此,要想從根本上實現對于三跳藝術形式的發展,就要集中精力來對我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整理和挖掘,從我國民間通俗小說出發,找到適合三跳藝術表演的小說題材,以此來進一步地豐富三跳藝術的內容,這對于在新時期進一步將其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集中精力培養民間藝人
集中精力培養民間藝人。[7]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及社會節奏的加快,三跳這種藝術形式發展速度日漸緩慢,而且民間藝人的數量日漸減少,這對于三跳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是極為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對于民間藝人的培養。首先,要重點對三跳藝術老藝術家們來進行集中,通過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來讓他們重操舊業,從而提升對于三跳藝術的重視。第二,可以通過集中精力培養有潛力的藝人,提升他們的三跳藝術表演技能,讓這種藝術形式后繼有人。
(三)實現三跳藝術與教育結合
實現三跳藝術與教育的結合。讓這種藝術形式走進學校課堂的教學中去,實現三跳藝術與教學的結合,以此來對接班人進行深層次的培養。將三跳藝術內容滲透到教材中去,提升學生對于三跳藝術的重視和認識。同時,在學校可以多舉行多種形式的三跳藝術表演,讓學生積極地參加進去,以此來從根本上提升學校對于三跳藝術的重視度。
(四)建立三跳藝術活態博物館
建立三跳藝術活態博物館。可以在民間定期舉行相關的藝術表演形式,并將其產業化,比如與演藝行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相結合,以此來不斷地擴大其影響效果,帶給觀眾和欣賞者以較大的啟迪,從而提升他們對于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只有建立三跳藝術活態博物館,以活態的形式來對三跳藝術進行保護,不斷地實現藝術形式的創新和保護,才能夠將這門藝術形式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其永葆活力。
(五) 編纂成套的三跳藝術叢書
編纂成套的三跳藝術叢書,以文字記載的形式來對這種文化形式進行弘揚。按照歷史發展、工藝特點、說唱特色、說唱形式及內容等多個方面來進行細致的編寫,從而從根本上來提升大家對于三跳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從而保證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在新時期得到更好的傳承。總之,三跳這種藝術形式屬于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采取多種措施來對其進行保護,才能夠讓其得以更好地創新,從而實現我國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桐鄉三跳之歷史存見》,音樂論壇,鄧懿
[2]《解放初期的民間曲藝活動》徐春雷
[3]《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浙江卷6》,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9年第1版
[4]《桐鄉三跳》,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徐春雷
[5] 《湖州三跳與吟哦調的形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朱永煒
[6] 《桐鄉縣志》, 桐鄉縣志編纂委員會主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1月第2版
[7]《桐鄉三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浙江省桐鄉市桐鄉報社,沈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