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音樂風格以輝煌而著稱,宋代則是以市民文化為發展方向。乍看為兩種沒有關系的文化風格,但本文以唐代太常四部樂與宋代教坊四部樂中的樂隊編制入手論證宋代音樂深受唐代影響。
【關鍵詞】太常四部樂;宋代教坊四部樂;樂隊編排
唐宋這兩個朝代發展的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音樂,但研究唐代音樂對宋代是否產生了影響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為更能深入了解宋代音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對為什么宋代音樂朝與唐代相反的方向發展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一、樂隊編制
(一)宋代樂隊分類遵循唐代舊制
在《宋史》卷一百四十二載:“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①。這里宋代所遵循制的舊制是唐代的舊制,陳腸《樂書》也有著這樣的記載:“圣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②。宋代的四部為:大曲部、法曲部,龜茲部和鼓笛部。四部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當時太常寺就是這種分類法:龜茲部,胡部,大鼓部,鼓笛部。對比宋代的四部樂與太常的四部,其中鼓笛部和龜茲部兩部名字相同。從這里可以明顯地看出宋代在樂隊分類上與唐代的關系。
(二)唐代太常四部樂中的器樂安排
在《樂府詩集》第二十一卷的《橫吹曲辭》中說道:“自隋以后,始以橫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為四部……一曰掆鼓部,其樂器有掆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七種……二曰饒鼓部,其樂器有歌、鼓、簫、茄四種……三曰大橫吹部,其樂器有角、節鼓、笛、簫、篳篥、桃皮篳篥七種……四曰小橫吹部,其樂器有角、笛、蕭、篳篥、茄、桃皮篳篥六種……
唐制,太常鼓吹,令掌鼓吹。施用調習之,節以備鹵簿之儀,而分五部。一曰鼓吹部,其樂器如隋捆鼓部而無大角……二曰羽葆部,其樂器如隋饒鼓部而加錞于……三曰饒吹部其樂器與隋饒鼓部同……四曰大橫吹部,其樂器與隋同……五日小橫吹部,其樂器與隋同……”③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看出太常鼓吹有五部,但在具體運用這五部的時候不是以部的形式出現了,這五部是相互結合著一起運用的,這點與太常四部樂有很大相似之處。而我們根據上述這些資料中記載,大致可以推斷出組成太常四部樂中各部的器樂名稱如下:
龜茲部:揭鼓、揩鼓、腰鼓、雞婁鼓、四色鼓、短笛、橫笛、(笛)、大小觱篥、長短蕭、貝、拍板、方響、大銅錢等十五種樂器。
胡部:箏、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短笛、橫笛、(笛)、大小觱篥、拍板、方響、小銅鈸子等十三種樂器。
鼓笛部:笛、拍板、兩杖鼓、答鼓(腰鼓)。
大鼓部:大鼓
這是唐代太常樂的組成部分,我們現在再來研究宋代的教坊四部樂中有什么樂器。
(三)宋代教坊四部樂的器樂組成
宋代教坊四部樂的形成深受蜀地文化的影響,蜀地又是當時唐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安史之亂”之亂發生時,唐玄宗曾在蜀地躲避過。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時,唐僖宗也逃到了蜀地,帶去了大量的宮廷宦官,文人與樂師。別的地方都戰火紛飛的時候,蜀地是一個相對平和的地方,大量隨唐僖宗來的文人樂師們在這里專心的演奏音樂,把唐代輝煌的音樂就較為完整的保存了下來,而且后來蜀地上的統治者也非常重視唐文化。據《通鑒·卷二六六·后梁紀一》記載:“前蜀‘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王建子907年自立大蜀皇帝,開國后即把樂營升為教坊使。后蜀沿前蜀舊制,仍設置教坊”④。當時蜀地的教坊四部為:龜茲部、胡部、大鼓部、軍樂部。根據《樂志》記載:“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荊南,得樂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大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貢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中”⑤從這段材料中我們看出,在宋初成立的教坊四部樂中蜀地的樂工所占人數最多,他們對教坊四部樂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當時宋代教坊四部樂的樂隊編制與蜀地相同。根據蜀地教坊四部樂的編排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教坊四部樂隊編制如下:
大曲部:五弦琴、琵琶、箏、箜篌、篳篥、笛、笙、揭鼓、杖鼓、方響、拍板
法曲部:五弦、琵琶、箏、箜篌、笙、篳篥、方響、拍板
龜茲部:笛、篳篥、腰鼓、雞婁鼓、揩鼓、羯鼓、拍板
鼓笛部:笛、杖鼓、拍板
對比唐宋兩代的樂隊編制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相同的地方。在龜茲部中,我們看到這兩個朝代都有揩鼓、揭鼓、羯鼓、腰鼓、雞婁鼓、拍板、笛。宋代龜茲部的樂器種類較唐代少了很多,但細看它的樂器編排不難發現都是從唐代龜茲部的器樂編排中發展下來的。對比其他二個聲部,宋代教坊四部樂的器樂編排雖然較唐代都少了些樂器,但就它所存在的器樂來看基本上在唐代太常四部樂中都有編排,說明宋代的教坊四部樂與唐代的太常四部樂之間有很深的淵源。
二、結束語
宋代教坊四部樂的四部跟唐代太常四部樂中的四部在名稱上有相同處。在各部中也有很多相同樂器。通過唐代太常四部樂與宋代教坊四部樂樂隊編制的比對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唐宋兩代的關系,宋代音樂的發展深受唐代影響。
注釋:
①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②陳旸《樂書》
③《樂府詩集》第二十一卷的《橫吹曲辭》
④楊偉立、胡文和:《前后蜀宮廷中的音樂歌舞初探》[J],《四川大學學報》,1986年4期
⑤陳旸《樂書》
參考文獻
[1]張麗.宋代教坊樂隊的沿革及其歷史文化特征[J].音樂研究季刊,2002,3.
[2]李石艮.法曲辯[J].交響——西安音樂學報(季刊),2002,6.
[3]趙為民.試論蜀地音樂對宋初教坊樂之影響[J].音樂研究,1992,01.
[4]王譽民.試探唐宋“大曲”的源流[J].交響——西安音樂學報(季刊),1984,03.
作者簡介:解琦(1991—),女,漢族,籍貫:山西臨汾,單位: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