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鋼琴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以”鋼琴詩人”享譽海內外。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充滿了濃郁的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是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鋼琴界的杰出代表。本文所分析的諧謔曲是肖邦眾多樂曲中最具特點體裁之一,本文通過對《降b小調諧謔曲》的分析與研究,對其曲式結構,和聲、調式的特點進行詳細的論述,并結合自己在實際演奏中對音樂的句感、節奏音樂形象的把握,對演奏本首作品做出自己的見解。進而對提高對諧謔曲認識的深度,詮釋肖邦的風格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降b小調諧謔曲》;弗里德里克·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著名鋼琴家、作曲家。他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情節的音樂大師,他的音樂蘊含著波蘭民族精神,積極地以音樂的形式向世人傳播波蘭的民族文化。作為一個音樂家,它具有個性化的音樂語言,在繼承古典主義音樂特點的同時,勇于創新,為鋼琴譜寫了練習曲、諧謔曲、敘事曲、幻想曲、圓舞曲、前奏曲、夜曲、鋼琴協奏曲、奏鳴曲等大量音樂體裁作品。他也是唯一把主要的創作精力集中在鋼琴上的作曲家。其共創作有21首夜曲、27首練習曲、24首前奏曲、19首波羅乃茲、4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3首奏鳴曲、4首即興曲、17首圓舞曲、58首瑪祖卡、2首幻想曲、2首協奏曲。給當今世人研究鋼琴音樂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以下將通過對本作品的曲式,和聲,調式的分析來解析這部作品。
一、音樂特點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降b小調諧謔曲》是帶有中央插部的自由奏鳴曲式結構,作品不僅遵循了古典時期奏鳴曲的形式結構,而且進行了大膽的處理和創新,整部作品分為呈示部、中央插部、再現部及尾聲。呈示部與再現部中的主部、副部與中央插部的調性采用了兩個基本調性,降b小調和降D大調。并且在中央插部(展開部)中運用了多種調性的轉換,使樂曲色彩更加豐富。樂曲的基本速度是急板,其中呈示部主題包含了兩個樂思,一個充滿著不安和諧謔的音調,好像是在默默地提問,另一個是剛毅而又果斷的音調,猶如做出斬釘截鐵的回答。連接部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引入副部主題,副部主題是具有歌唱性色彩的音樂片段,結束部起到了補充說明的作用。最后呈示部變化反復擴充樂思的發展。該作品最具有表現力的是其中央插部(展開部),在這部作品中,打破了古典時期對奏鳴曲的創作風格,沒有按照古典主義時期對展開部的寫法一般是對呈示部主副部主題的擴充,對主題進行交替性、分裂性、多調性的發展。而在這部作品,在第一個中央插部中展現了三個全新的音樂主題,并且在第二個中央插部對其進行了充分的展開。在這三個全新的主題中,第一個展現是平穩,富有歌唱性的田園般的音樂形象,第二個則具有戲劇化的音樂色彩的二重奏,上方旋律平靜安詳,下方旋律則有固定節奏型的摸進和反復構成,充滿著急躁與不安。第三個主題則與前兩個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一些歡樂的、快速的華彩音樂,向人們展現了一副輕盈飄逸的畫面。
再現部是呈示部的一個縮影,,通過對其內容進行壓縮(取消了一次主題反復),為最后的高潮部分做了積極地鋪墊,尾聲從第716小節開始,通過運用呈示部的動機進行摸進音樂被推上了的激情奔放的高潮,最后在768小節通過一系列和弦的解決把樂曲推向最高潮結束。
(二)在調式調性上
肖邦在這首諧謔曲中做了大膽的創新,沒有延續古典主義奏鳴曲中再現部主部和副部調式回歸的關系。該作品有兩個基本曲調——降b小調和降D大調。主部主題建立在降b小調上,副部主題轉入降D大調。而在再現部,肖邦把副部主題定格在降D大調上,沒有回歸到其諧謔曲的主調降b小調,使得全曲的調性不統一。在尾聲部分運用大調明亮輝煌的色調把作品推向高潮,但始終沒得到完滿的解決。可以看出肖邦這首諧謔曲打破了古典主義時期框架式的調式結構,是對鋼琴作品創作的一種創新,從音樂形象上來講能看出肖邦在創作這首作品時心中的跌宕起伏,洶涌澎湃的心情。
在和聲語言上,肖邦喜歡運用琶音和開放排列的音樂語匯。運用不同語匯中內涵的織體,且用各種手法表現出豐富的和聲色彩,以求和聲織體與旋律的融合,使整部作品具有了優美、歌唱性的特點。在譜例1中,我們可以看到,肖邦在處理歌唱性音樂時所運用的伴奏音型,通過伴奏音型和聲的變化,結合旋律的進行,使樂曲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二、實際演奏中的幾點意見
通過上述對《降b小調諧謔曲》的曲式結構、和聲、調式的分析,對肖邦作品的音樂特征有了一個大體的概括,對此在實際演奏中,需要按照其音樂特點所要求的句法和表現要求,設計自己的肢體、呼吸的律動,更好的完成作品。以下將從表現音樂的三個要素音色、速度、力度來談一下自己對演奏諧謔曲的認識。
(一)對音色的把握
對鋼琴音色的控制,主要是通過手指的觸鍵位置和踏板來控制的。手指的觸鍵位置不同,鋼琴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越靠近琴鍵的根部觸鍵,發出的聲音輕盈,柔和。越靠近琴鍵的末端,聲音清脆,彈跳性強。這就使我們在演奏中需要靈活運用手指的觸鍵位置,在演奏抒情的樂段時,需要把觸鍵的位置離琴鍵根部近的位置,使音色柔和,優美,達到歌唱性抒情效果。在演奏活躍性的音樂時要把觸鍵位置放在靠近琴鍵末端的位置,這樣不僅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音,也利于演奏出音樂的顆粒性效果。如例1:
譜例1
在演奏例1的這樣樂句時,左手的伴奏音型需要演奏出的輕盈、柔和的音色。因此在演奏時需把手掌放低,用指肚在靠近琴鍵根部的位置觸鍵,并且隨著琶音的起伏做漸強漸弱,映襯右手的旋律聲部。這樣演奏出來的聲音不僅使旋律更加柔順、精致、平滑、流暢。也符合肖邦的創作意圖。
再者踏板也對音色起重要作用。踏板的運用的得體與否對音樂和聲變化的立體感和音樂色彩的變化有明顯的聯系。延音踏板踩的越深,音色厚重感越強,延音效果越明顯。踏板切換的超越干凈,鋼琴發出的音色越純凈,透徹。因此在實際演奏中,要根據旋律和和聲的需要,對踏板踩踏的深度和切換的時間掌握做仔細的研究。例如在本首諧謔曲中如例2:
譜例2
在尾聲部分中,從772小節開始的七個和弦,踏板和手指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手指在觸鍵是需要瞬間把手臂的力量傳遞到琴鍵底處并同時放松整個手臂,通過踏板使鋼琴的音量達到最大的共鳴效果。當然在前四個和弦中建議采用同音踏板,體現出這首諧謔曲斬釘截鐵地力量,后三個和弦因為處在同一個和聲的關系,建議采用一個踏板,把樂曲推向最高潮結束。
(二)對力度的把握
力度的變化即音樂強弱的變化,音樂強弱的對比能夠使音樂進行更加具有動力性,使音樂色彩更加豐富,呈現出戲劇性的變化。在實際演奏中對力度的控制方法可以分為三種,一種可以通過對手指的下鍵速度,下鍵速度越慢其彈奏出的聲音越弱,第二種可以控制手指與琴鍵的距離,手指離琴鍵越近,彈出的聲音越弱,第三種可以通過踩弱音踏板,控制聲音的強弱。在這首諧謔曲中,如例3:
譜例3
在彈奏三連音的弱音時,手指掌關節需要撐住,手指的第一關節發力(即手指的第一關節作為發力點),這樣演奏出來的聲音效果不僅輕快,細膩,顆粒性強,又能避免用掌關節發力而造成的聲音臃腫,干澀的音色。如若再加上弱音踏板,就更能達到輕聲且清晰、連貫的聲音效果。而隨后的八度和弦的旋律,要把自身的臂力自然地落到琴鍵上,是來自大小臂的力量貫通到手指上,彈奏出剛毅,果斷的聲音。與前面的三連音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營造出戲劇化的音樂效果。
結語
論文通過音樂特征的方式,以肖邦的《降b小調諧謔曲》為例,系統的總結了肖邦常用的幾種音樂特征,包括其和聲、旋律、節奏等方面。同時根據這些音樂特征,總結了在自己實際演奏的體會及認識,對詮釋肖邦諧謔曲的演奏技巧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08).
[2]戚靈玲,古典音樂特征與音樂欣賞[J].新美術,2003(03).
[3]孫璐璐,“肖邦降b小調第二諧謔曲”文本與演奏分析[J],西安音樂學學報,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