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小班授課的基礎之上的,而小提琴教育由于其教學活動的特殊性,必須進行小班授課。這就為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采取這種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特別高,而小提琴教育是一種實奏的教學過程,每一位同學在課堂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對癥下藥,完善教學活動。
【關鍵詞】靈活多樣;教學方法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了解,制定因材施教的培養計劃
只有學生掌握了自己所學器樂的基本知識,練就良好的、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夠掌握各種彈奏技巧,取得學習小提琴的成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各種基本奏法如觸鍵法、運指法、分句法、踏板法等的規則進行準確規范的了解并能夠初步的掌握,并注重以音樂性、和聲性兩種因素所構成基本功的形成,打下堅實的技術功底。由于每一位學生的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都有微妙的差異,并且他們的技術水平亦不一樣,教師在制定學生的學習計劃時,也應該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的特點進行區別對待,即采用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這一方法的基本內容為:
首先,依照學生的特點,制定每一位學生階段性的培養目標,力爭經過幾個階段的訓練,縮小學生間的差距,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優勢。
其次,合理編排使用教材的曲目。合理設計教材的內容,在不影響學生統一進度的情況下,針對每一名學生,教授不同的曲目。只有打破教材的呆板,因材施教,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最后,制定嚴格規范的訓練實施計劃,注重培養學生的練琴習慣。只有經過嚴格規范的訓練,才能使得學生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彈奏技術,養成有感染力的全神貫注的練琴習慣。而良好的練琴習慣的養成,是造就專業小提琴人才前提。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這一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樂器的學習是人體、確切的說是一種手指的機能學習,小提琴也是如此。對于初學者小提琴學習一定要從最基本手機機能訓練學起,并且要非常的重視其訓練的重要性。因此應該由淺入深,不能拔苗助長。要逐步的針對不同的學生所存在的問題慢慢的進行訓練并加以解決。正確演奏狀態就要首先包括正確的持琴姿勢,雙手在演奏過程中的基本手型以及一些在演奏過程中的技巧、方法都是孩子們拉好小提琴的首要基礎。一般的孩子都有很強的模仿力的,因此教師在上課時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給他們做具體的、簡單易懂示范與講解。然后再從理論上認真的分析指導兒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讀唱譜子是小提琴演奏最基本的練習方法之一,不要急于要求孩子們去背譜,這樣不利于孩子對于譜子的認知度,而應該訓練他們一邊看譜一邊唱譜一邊演奏,以提高孩子們的讀譜能力,然后逐步訓練相應的技巧、曲子的感情等。
三、主、客觀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們只有在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學習環境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
(一)家長配合孩子們創造的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家長在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小提琴之前,家長自己首先要了解學習小提琴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整個的學習小提琴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所以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家長不能急于求成,對孩子得學習進度過分施壓。這樣會造成小孩子學習過程中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孩子可能就會表現出厭學的情緒。有的家長會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意愿要求小孩子的學習、練習過程,一旦孩子們做不好或稍有反抗,家長便會進行嚴厲的批評與責罵,甚至采取“武力”。這是輔導孩子學習的大忌。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要注意對孩子恩威并施,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理性,不能光憑著一腔的熱情對孩子一味的按著家長的主觀意愿來學習。小孩子的耐力和學習的理解程度肯定是沒有家長的好,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是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因材施教”,不能一味的填鴨式教育,使小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家長給孩子一個相對比較輕松的主觀學習的環境是提高小孩子學習興趣的要素之一。
(二)教師提供輕松的課堂氣氛重要性
每一個人再接觸新鮮事物時都是帶有極大的好奇心的,小孩子更是這樣。但是任何一種領域在達到一定的程度與高度以后隨著知識的深入與一些技術內容的融入,都是枯燥的,學習的進步速度也會呈現螺旋式的進步狀態。這也就難免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挫敗感,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緊張的情緒。那么作為他們的小提琴教師就要具有發現他們所存在的問題的敏感度,要清楚哪些障礙是由于情緒抵觸而產生的,哪些障礙確實是因為懶惰造成的。如果學生的進步是由于情緒抵觸而產生的,那么先消除他們的緊張抵觸情緒就成了每一堂課的搜要任務,只有使孩子們才能對他們的所學習的知識感興趣。才能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質,繼續的學習。如果學生因為緊張沒彈好或者彈錯了,級更不能批評或挖苦,那樣他們會產生心理陰影,更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教師應該學會分散學生緊張的情緒,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或者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幫助學生來理性的看待所出現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清楚自己出現的問題的根源在哪里。讓學生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利用他們的優點去彌補他們的缺點,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一堂課下來。不僅使孩子們心情愉悅,還讓他們學到了一定的知識,這樣才能達到了上課的要求。
總結
當今的教育一再提倡素質教育,要以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主體。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制定了總體的教學大綱之后,在課堂上要根據每一個學生所存在的不同性格、技術狀態要隨時調整教學計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學生一起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宋麗波.《表象的心理學研究與想象力訓練》【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四版
[3]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4]曹理.繆囊言、廖家葬.《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羅 旭,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