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本文從陜西關中地區當下的古琴傳承情況入手,通過田野調查和個案追蹤的方法,對關中地區的古琴傳承人尤其是最年輕的古琴傳承人進行訪談,了解到年輕人對于古琴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并古琴文化近些年的轉變做出分析:現代社會中,主流話語對古琴文化的認同起著重大作用,不同的古琴文化主體既相互聯系,又充滿著矛盾和沖突;雖然古琴現在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了部分變化,但卻成為了普通人抵抗、舒緩壓力的方式,而這種古琴熱的蔓延也加劇了古琴本身非物質文化性的物質性。
【關鍵詞】關中;古琴;傳承
一、古琴簡介
古琴,也被稱為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稱為琴。由于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20世紀初為了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同時古琴也被認為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古琴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所發出的獨特的音色給人一種清、和、淡、雅的感覺。古琴在中國古代被人們寄托了一種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曾一度在中國古代的文人文化中引領風騷,被尊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
二、關中地區簡介
關中,現今指陜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稱\"關中\"。從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漢、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關中平原中心,歷時千余年。
三、筆者在關中地區所做的古琴傳承田野資料
(一)本文對傳承人的定義
首先,筆者所說的“傳承人”指的是為某種傳統文化直接做出了傳播、貢獻的人,而并沒有限定在獲得政府正式文件任命的傳承人。筆者在調查中走訪的15位關中地區的古琴傳承人,大多數甚至可以稱之為民間音樂家、民間古琴大師。從他們的講述和工作、生活環境中梳理出了關中地區的古琴傳承現狀。
(二)本次關中古琴文化傳承的田野調查要點
1.您最早是以什么樣的方式接觸到古琴的?最早對古琴是一個怎樣的認知?
2.可否舉一兩個例子介紹一下您在年少時期學習古琴的歷程。
3.您的家庭環境和受教育背景對您之前學習古琴有著怎樣的影響?
4.您對自己現今的琴藝如何評價?
5.古琴對于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6.在您這些年的古琴教學中,您的學生職業情況您是否有所了解?
7.您是否收過外籍學生或其他民族的學生?如果有,他們的學習情況如何?
8.您能簡要介紹一下您所了解的西安及其周邊古琴圈的現狀嗎?
9.您認為古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10.您認為古琴在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有什么變化?
(三)關中地區目前古琴傳承方式
1.西安、咸陽、渭南、寶雞等地的琴館有專業的古琴老師實地教學。
2.西安、渭南郊縣地區有制作古琴的工作室、廠房。
3.在陜西各大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舉辦古琴文化專題講座,講述古琴文化史、古琴技法研究、古琴基礎樂理等。
4.古琴家、古琴制作師參與各地舉辦的相關音樂會、樂器展銷會與當下的音樂界保持緊密聯系。
5.與省內及外地、國外的茶館、香道館、畫廊、文化藝術機構共同合作。
6.網絡途徑(如微信公眾平臺、陜西電視臺網絡頻道等方式)幫助古琴愛好者了解傳統的人文環境。
(四)青年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師劉凱的訪談內容的整理
因筆者的能力和時間有限,以及想從年輕人中去探尋這一古老樂器的傳承之路,所以將田野調查的重點放在了古琴制作師、古琴演奏家劉凱身上。劉凱,男,1992年出生于陜西省白水縣,2010年至2014年在陜西省西安科技大學工程力學專業就讀,在校期間也一直在制作古琴、教習古琴。大學畢業之后專門從事古琴教學、古琴制作的工作。對他的訪談是按照上文所列出的訪談要點進行的,內容如下(因篇幅所限,有部分刪減):
我最早是初中時跑到了揚州一家琴廠去打工,跟著琴廠里的師父開始學琴。后來我在西安科技大學上大學,學習到了很多很實用的物理學、力學知識,這對我后來在研究古琴制作工藝方面也都有不少幫助,我的朋友曾說我是“琴匠里的理工男”,這個稱號其實還是比較能概括我的。
來我這里學琴的,什么人都有,有在校學生、在工作的、政府機關的、公司做班的、外面做小生意的。這些人來學琴的的目的不一樣,有的人是為了給自己裝潢臉面,有的人是來了解一下中國民樂走走過場,有的就是想通過這個認識更多的人,有的就實打實來學琴,但真正實打實在學琴的還是比較少。我目前還沒有收過外籍學生,但收過回族的學生,咱西安回族也多嘛不是。古琴不是一般的樂器,說你技法會了你就會了,要是你不了解這個曲子它的琴譜怎么來的,它有過什么樣的故事,要不然是學不好的。沒有具體教過外籍學生,但和一些音樂學校、機構合作一起舉辦過較為大型的音樂會,可以看出很多外國人還是比較喜歡古琴的,他們好像認為古琴更能代表中國最傳統的一種文化。
西安能學琴的地方也多現在,科班的西安音樂學院就有,他們學生之前還從我這里買過琴。外面的多的很啊現在,琴社我知道的有四五十家,還有很多都是像你今天看到的這種,在茶館里的、在演藝中心的都有。你要說能學琴的地方多了本來應該是好事,但是好像也不是這么個樣子。我以前有個學生,二十三四歲吧,在我這學琴差不多才學了半年多吧,就出去跑到書院門(西安市一處傳統文化聚集地)去給別人教琴了。不了解古琴的,可能覺得這個人彈得真好,實際情況呢?古琴的學習是特別需要師父前期指導的,所以對那個學生的做法我還是不太贊同。現在什么人都有,我也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所以也就不能說誰對誰錯,每個人想要的東西不一樣,這個社會現在就是這樣了。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我會想到很多。很多東西都是傳統文化,古琴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我認為古琴能代表的東西不止是文人的一些品質。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肯定你們學界有所定義,我只說下我對古琴成為非遺之后的一個看法。我最早接觸古琴是大概古琴剛成為非遺那幾年,知道古琴的人還是很少,而且大多數人也不怎么關心這個。但是好像就是有了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號之后,古琴好像才被大家看的到,想的到。所以你看現在我這里這么多人來學琴,你隨便問問他們任何一個古琴是什么,他們可能都會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塊,即使他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是誰來界定的。
四、對關中地區現今古琴傳承方式及傳承人的思考
(一)主流話語對于古琴文化認同的影響
文化認同是文化的主體承載者對文化現實的歷史與現狀的有意識的話語建構,而如解釋文化則會因文化主體承載著者側重面的不同產生千差萬別的文化認同,“通過誰、為誰”的文化主體直接決定了其文化解釋將會通過何種性質的社會文化機制來達到解釋話語的有效性或權威性。
傳統的古琴文化中,文化主體承載者大多數為文人、士大夫、古琴流派,這時古琴的文化認同與象征意義則更多表現出某一特定的文化群體對于古琴的認知和感悟。而現在與古琴有聯系的文化參與者中,主體的行動力變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文化部門大力奔走,并隨著不斷重申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古琴文化”的建構方式得到解釋。個人和流派依然存在,但在現代社會分工的背景之下,個人,流派,相關的創作、表演、研究群體也已經變成了古琴職業化、專業化下的產物。不同的古琴文化主體既相互聯系,又充滿著矛盾和沖突,這也是古琴文化在當代社會存在認同危機的主要原因。這些性質各不相同的文化主體擁有各自不同的立場和選擇。在當下非遺的背景下,真正的民間古琴傳承人很多因沒有獲得國家權力機制的認可和鑒定,在文化屬性和文化身份上與政府相關的文化部門認定的古琴傳承人有著很大的不同。
(二)古琴學習和研究成為了對現代社會一種抵抗和緩沖方式
通過本次的田野調查得知:關中地區的古琴學習和研究者只有極少一部分的職業與古琴直接相關,其余大多數人都是古琴業余愛好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在校大學生、企事業工作人員、零售商鋪工作人員等。他們的工作大多要求快速、高效、高產并盡量少出現錯誤。這種要求所制造出的緊張感也是現代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狀況,而如何化解這種緊張感或借助其他途徑緩沖這種緊張感,是很多人不斷去尋找的方式。談及古琴在這個方面與這種現代社會下緊張感的聯系,它的音色低沉,可以彈奏的琴曲大多舒緩而大氣,且需要學會減字譜來加深對于琴曲的理解,而打譜的過程也是對古琴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的過程。在學習和感受的過程中,可以使人的焦躁感和緊張感得到降低,并不斷加深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當與各種浮躁不安的社會意識相抗衡的自我意識存在并表現在古琴文化中時,就成為了一種對現代社會的抵抗和緩沖方式。
(三)古琴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及外延的不斷變化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儒家思想重視“禮儀”,強調社會整體的意識而有意弱化了個體的自我意識,道家思想重視“自然”,佛家思想重視“禪境”,,道家、佛家思想則強調了個人主體的自我意識而弱化了社會整體的意識。這三種思想不斷融合、碰撞,表現在古琴上“人文精神”,多是將“禮儀”“自然”“禪境”三者融合并化一的結果。這種文化內涵在其外延上更多是與文人士大夫的個體生活有關。如今,古琴作為一種民族國家構建集體認同感的工具,它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不僅是上述儒道佛三者思想的化一,也是中國在民族國家世界中展示自我的一種的文化符號,而這種文化符號所具有的內涵也是全球化、機械化的背景之下更多人的需要。
(四)非物質與物質的博弈——古琴文化的再生與扭曲
古琴自從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就逐漸受到了大家的關注。近幾年更是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產生的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更多的人與古琴結下了緣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古琴是什么樂器,更有許多人想購買古琴、收藏古琴。因古琴屬于年代越久遠就越具有實用、文化和經濟意義的樂器,所以近年來由更多的人選擇收藏古琴。各大拍賣會上的古琴價格一路飆升,古琴的練習琴也價格不菲。更有一些從事古琴制作、古琴教學的人已經將古琴作為了一種快速致富的手段,通過古琴獲得物質上的極大豐裕。這種附加于古琴本身的金錢上的價值,可以說是對古琴文化的一種扭曲,而這種扭曲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五、結語
古琴申遺成功后,在陜西關中地區的傳承狀況既有讓人欣喜的一面,也有急需改變的部分。通過對關中地區古琴傳承人的田野調查,使我們看到了當下最為年輕的古琴文化傳承者的生活面貌,也了解到了年輕人對于古琴的認識和理解。從這些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社會中,主流話語對古琴文化的認同起著重大作用,不同的古琴文化主體既相互聯系,又充滿著矛盾和沖突;雖然古琴現在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了部分變化,但卻成為了普通人抵抗、舒緩壓力的方式,而這種古琴熱的蔓延也加劇了了古琴本身非物質文化性的物質性。
注釋:
①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②胡斌,博士論文《現代認同與文化表征中的古琴——以上海古琴文化變遷為個案的音樂人類學研究》第37業,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③古琴音樂“打譜”指琴家對古代琴譜中的琴曲,通過版本的選擇與考證,樂曲的背景分析,指法及演奏方法的研究,譜字的認定,將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變化、局部的節奏,都在實地彈奏中將其譯解出來,然后再揣摩琴曲意境,經多次彈奏,確定腔韻、句段結構,最后定拍并記譜;打譜是搶救與保護古琴音樂遺產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管建華,楊靜.中國音樂文化的價值體系[J].音樂探索,2014(4):23-29.
[2]朱博.后非遺時代中國古琴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理論[J].貴州社會科學,2014(8):151.
[3]孟建軍,李曉菲.申遺成功十年古琴化繭成蝶——古琴“申遺”成功十年來的發展狀況[N].2013(6):11.
[4]林西莉,古琴[M].三聯書店,2009年第1版.
[5]施詠,揚州廣陵派古琴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與思考——古琴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調查之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9(12):56-63.
作者簡介:張王蓓(1992—),女,漢族,陜渭南人,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民俗學專業研究生在讀;李芬(1990—),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民俗學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