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陽民歌是我國寶貴的傳統藝術形式,在我國的民間藝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千百年的歷史中,民歌不斷發展和完善,其藝術特色和文化成因需要深深推究并學習。對南陽民歌運用分類,分項的思考研究,對南陽民歌進行基本概述,分析南陽民歌藝術特色和文化成因相關問題,更加深刻地了解南陽民歌,從而對南陽民歌做出相應的創新和完善,從而使南陽民歌得到更長久的發展,將我國傳統文化弘揚,使之走向更大的舞臺。
【關鍵詞】南陽民歌;基本概述;藝術特色;文化成因
南陽民歌的基本概述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間歌曲有著極其輝煌的成就,民歌式深刻而生動表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藝術形式。民歌反映了各個民族的社會實踐,其中南陽地區民歌式南陽地區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經過千百年的錘煉,推陳出新,南陽民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藝術音樂體裁,南陽民歌體現著南陽地區人民的精神世界,表達了我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創造了能夠抒發人民生活的喜怒哀樂之情的藝術表達手法。南陽民歌,是集社會,民族,歷史,語言,文化習俗,文學等于一身的民歌形式。南陽是擁有著輝煌音樂文化的音樂之鄉,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南陽人民將生活,勞動,愛情,對舊社會的反抗等內容融合到民歌中,這樣充滿著濃厚淳樸的生活氣息,去掉優美動聽,唱腔圓滑流暢,靈活多樣,廣為流傳,成為傳世佳話。[1]南陽原生態民歌是在南陽地區漫長的農業文明發展中積淀和形成的,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步伐,南陽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環境。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回望歷史,南陽原生態民歌不僅僅記錄著音樂中的“農業文明”,也應和現代文明之間有著一定的續接。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并學習南陽民歌,再對其進行深入的創新,從而使得傳統文化能夠在傳承的基礎上得到一定順應時代的完善,這樣,民歌將會不斷的得到長久的發展。
一、南陽民歌地方藝術特色
南陽處于三省交界處,地位特殊,再有千年的民間音樂文化的積蘊,其藝術形式種類繁多,包括山歌,號子,田歌,小調,燈歌,兒歌,風俗歌,叫賣調等。南陽的區劃不同形成了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以以下兩種進行簡單介紹:
(1)號子,是南陽民歌中源遠流長的一種形式,它體現了南陽人民堅毅,勇敢,勤勞的品格。號子是船工們在不同的條件下,創造出的各成一套的行船號子,例如丹江號子,百合號子等,這是表達船工們喜悅心情,同心協力與風浪殊死搏斗的的積極的藝術形式,對于研究人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正面的意義。
(2)山歌,南陽的山歌大多是五句,每句七字,節奏輕快。山歌的旋律簡單質樸,歌詞的意思淺顯直白,既能抒發歌唱者內心的情緒,又通過這種方式緩解了勞動的辛苦,達到了勞動者之間的相互傾訴和交流的效果。山歌由兩位放牧者的心田流出,以質樸的嗓音來傳達,不斷地回蕩在山間水側。[1]
二、南陽民歌的文化成因
南陽民歌的形成是歷史文化,自然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南陽民歌是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廣泛融入地理,文化,考古學,民族學以及語言,宗教等內容,在表達人民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利用一些新型的藝術表現手法形成的一種地方民歌。南陽民歌將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傳承,振興民族音樂,使中華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南陽民歌的形成是一項需要深入研究并學習的傳統民歌文化,從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
(一)自然地理條件
地理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生產的先決條件,也是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習俗,文化面貌產生和形成的基礎。在自然條件,物質生產,人民生活的不同才能,才夠影響傳統文化的面貌五彩紛呈。民間歌曲作為傳統的文化的一個分支,其體裁,歌種,風格等方面也呈現著明顯的地區差別。例如,腳夫歌,是黃土高原這一特殊管鏡下形成的民歌,在那種干燥,遼闊的環境也造就了這類民歌的高亢的音調,奔放,激憤的感情。然而,在江南水鄉卻流傳溫婉秀碩的仰天歌曲,南陽也不例外。南陽抵觸中山環繞形成了盆地的地形,同時由于河流眾多,也有很大的出水量,它是“中國中央造山帶”。這樣的地理形勢使得
(二)社會文化環境
南陽的地理環境特殊,是古代文化,社會經濟,風俗,民情等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區域性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因素而得以體現。南陽是種稻區和種粟區之間的一個交叉過渡地帶,在民歌的風格上市南北兩方兼有的。在中國的民間歌曲的歷史中,南陽民歌有著輝煌的歷史成就,南陽民歌反映了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社會實踐,南陽地區民歌正是由于自古以來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歷史進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民間藝術是有著千百年的文化底蘊的,在南陽這塊沃土上,只有在不斷的傳承并且創新改革才能得以長久發展,對于民間藝術的生存意識,南陽人民做到了一種真正的文化傳承和發展。
(三)歷史背景
[2]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自古以來南陽音樂活動就比較繁榮,尤其是春秋時期的楚文化和秦漢時期漢文化的相互交匯,對南陽的音樂發展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1979年,南陽考古工作者在淅川下寺的春秋楚墓中發掘出保存完好的石排簫、編鐘、編磬等古代樂器.這些樂器制作精美、音律準確、音質清晰、種類繁多,足以反映幾千年前這里的音樂、歌舞之盛行,也由此可以想象楚音樂文化對南陽音樂藝術的影響。“齊僮唱分列趙女;坐面歌兮起鄭舞”,“春日司牧,迎春于東郊,社民管弦前導”都體現著南陽民歌的形成和發展。
結束語
民間歌曲是古代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歷史久遠,在南陽民歌的數千年的積累,流變,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征。南陽民歌伴隨著民間歌舞,在歷史的舞臺上演替。在我國文明的歷史背景下,歌舞便是少不了的文化形式,南陽民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茁壯并發展的。分析并研究南陽民歌的藝術特色和文化成因,進行相應的學習,不斷的完善長信南陽民歌,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也有利于我國民歌藝術的廣泛流傳和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杰.論南陽原生態民歌的傳統功能與觀念[J].金山,2011,(8):72-73.DOI:10.3969/j.issn.1005-9407.2011.08.069
[2] 張文敏.南陽民歌地方藝術特色的文化成因[J].南都學壇,2008,28(4):153-155.DOI:10.3969/j.issn.1002-6320.2008.04.052
作者簡介:鈔藝娟(1966—),女,河南省南陽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音樂教學及南陽民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