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綜合性民間歌舞藝術,集民間音樂、舞蹈、戲劇、說唱于一身。本文從自身視角描述了這一民間藝術興起到漸衰的轉變。
【關鍵詞】傘頭秧歌;現炒現賣;即興
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呂梁山上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臨縣傘頭秧歌忽然興紅起來。紅得令外地人驚嘆不已,令本地人如醉如狂,令別的民間藝術相形見絀。無論廣場上,舞臺上,哪里唱秧歌,哪里就人山人海。人們聽秧歌的癮氣越來越大,什么戲劇、電影全被冷落到一邊。規模宏大的縣級劇團,演員七八十號,設備二三十萬,一場戲價最高不過四五百元。而十來個人的傘頭秧歌隊,并不需要什么設備,表演一場至少一兩千元。正月里,呂梁地區影劇院,上千人的座位,一張門票十塊錢,場場爆滿。就連晉劇名角王愛愛來本地演出,傘頭秧歌也敢與其抗衡,票房價值絕不遜色。至于縣里舉行的一些大型慶典活動,各類企業的開業剪彩,以至鄉村富戶的婚喪嫁娶,都少不了請幾個名傘頭,前來演唱助興,待遇是絕對地優厚。于是領導、歌手、觀眾,大家一起陶醉在這“興紅”之中。
傘頭秧歌的走紅,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以下幾點:
首先是社會的進步,任何一種藝術的產生、發展、興盛、衰退,都與社會這個大背景密切相關。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諸多因素,傘頭秧歌亦不例外。20世紀70年代末期,生產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到八十年代初,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相應地也就有了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不能設想連紅高粱都填不飽肚皮的日子,誰還會有心思去唱秧歌聽秧歌。這就是傘頭秧歌得以興盛的經濟基礎。此外,政治環境的寬松,也使歌手們不再擔心因編唱秧歌一時失口,而被扣帽子、打杠子、揪辮子,可以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了。傘頭秧歌的興紅,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傘頭秧歌自身的藝術魅力。長期以來,臨縣人不僅喜歡看秧歌聽秧歌,也喜歡自己編秧歌,正月里鬧紅火的日子且不必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歡編唱幾句,用以表達他們的心聲。傘頭秧歌最大的特色是即興編詞,每首秧歌都是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下,歌手觸景生情,隨編隨唱出來的。因此,觀眾的參與性極強。當歌手在緊鑼密鼓聲中編詞時,觀眾也在依據當時當地的情景,心中暗暗琢磨該唱什么內容。好的歌手唱出的秧歌,往往和觀眾心里想的一致。這種心靈的撞擊,便產生強烈的反響。如果立意又高,構思又新,語言又巧,就更會博得一片喝彩聲。在這里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達到了高度和諧的統一。這也正是傘頭秧歌長期流行、經久不衰、深受群眾喜愛的根本原因吧!
此外,與這一時期涌現出的一大批歌手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刻苦鉆研,認真學習總結前人的經驗,仔細捉摸編唱傘頭秧歌的技巧,并在實踐中加以鍛煉,終于成為很受群眾喜愛的歌手。他們的演唱使傘頭秧歌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也使他們的名聲大震,成為很受人們敬佩的人物。
到九十年代初,傘頭秧歌已發展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h里每年除了以政府名義舉行的傘頭歌手比賽外,還有許多競賽活動。呂梁地區還專門成立了“傘頭秧歌研究會”,辦了刊物,舉行了全區首屆歌手大賽。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呂梁地區傘頭秧歌研究會,聯合召開了“傘頭秧歌研討會”,來自全省的專家和學者進行了認真的探討。與此同時,由太原電視臺攝制的專題片“這山這土這秧歌”,分別在山西省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上播出。所有這一切都標志著傘頭秧歌已進入鼎盛時期。
然而鼎盛就意味著衰退的開始,自然是不會衰退到從前的地步,但至少是停滯不前,停滯不前恰恰就是衰退的表現。事實上近年來人們聽秧歌的勁頭,已絕沒有先前那樣的狂熱,歌壇上的氣氛也就漸漸地淡了下去。仔細一想,還是社會的作用。
歷史進入世紀之交,社會前進的步伐是大大地加快了。交通、通信條件的改善,家庭電器的大規模普及,新電視網絡的沖擊,使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寬,各種知識越來越豐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欣賞水平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歌手們的演唱水平也相應地提高,包括文化素質、思想認識、藝術修養多方面的提高,可這就很難,尤其是文化素質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已出名的歌手,似乎并未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意識到了也不肯去努力,只一味地盯著個“錢”字,紅貓黑貓,抓到錢就是好貓。還是憑著原先的一點點水平混日子。實在混不下去了,就阿諛奉承、虛假的吹捧。討得主人歡心。乞得一點施舍,無聊透頂。更有甚者,為博得觀眾一笑,沒有別的能耐,只好“自嘲”,用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語言互相謾罵,互相侮辱。偶爾也能引起一陣哄笑,卻不知這笑聲中暗藏的殺機和笑聲后的唾罵。久而久之,不僅糟踐了這一民間藝術,也塑造了自己可悲的形象。如此發展下去,不用再奢談什么“走出去”了,恐怕連本地也很難立足了!因為它已失掉了最根本的群眾基礎。
臨縣傘頭秧歌目前仍處于困境中,但并非沒有破解的可能性。其出路在于向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動態展示推進。這實際是一個如何處理普及與提高關系的問題。普及與提高并不矛盾。我們需要的是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滿足于“順其自然”的普及而不思提高,則意味著聽任一個藝術瑰寶的自生自滅?!氨Wo”只能是動態的,是努力“發展”中的“保護”,沒有“發展”即沒有“保護”。
作為土生土長的臨縣人,我還是相信,傘頭秧歌還會再度興盛,那將是一個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輝煌的興盛!
指導教師:韓敏虎。